云南大理梵文文献的释读与研究——以“至正四年追为亡人杨观音护神道碑”为例

来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ow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回顾云南地区梵文文献的释读与先行研究的基础上,以“至正四年追为亡人杨观音护神道碑”为例,对其中梵文《佛顶尊胜陀罗尼》及附加文本进行校勘、整理与考订.同时,通过与参校本的比对,说明元代在云南、居庸关,以及高丽、尼泊尔等相当广阔的地域范围内,梵文《佛顶尊胜陀罗尼》广泛流布的情况,以期对其中所包含的佛教传播信息有所揭示.此外,对其中的附加文本的溯源,揭示了尊胜咒与恶趣清净陀罗尼组合使用的趋势.这种趋势是与藏译文献中“恶趣净空坦特罗”(Durgatipari(s)odhana-tantra)类文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层出不穷的翻译与注释及其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他文献
《中庸》第一章“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句,尤其是前一句,历来为儒家思想家关注和讨论的重要命题,宋明理学家对其作了深入的思考和阐发,留下大量的论述.与现代
谢灵运在元嘉五年所上《劝伐河北书》,既包含了5世纪初建康精英的历史认识,又是来自于建康政权一方对华北局势的“他者”记录,其史料价值有待进一步发掘.上书以“西虏”和“
当前,我国的经济水平在不断提高,正因如此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高.因为石油管道在使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便利性以及相对的安全性,因此被广泛应用在石油产业中.文中讲述了
辛亥革命后,在边疆地区爆发的分离运动,使中国的政治精英们认识到,只有在共同的制度下,认同与国民意识才能形成.在宪法被视为凝聚集体力量最重要手段及现代国家标志的语境下,
作为程门立雪的名贤与道南学派创始人,杨时在程朱学脉谱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但与杨时身后纯正光辉的形象相反,在两宋之际对于其晚节存在各种质疑与非议.然而以陈渊为
马克思的实践理论与现象学原则在基本精神上是契合的,但这种契合中却蕴含着对现象学原则的超越.为此,首先要搞清楚现象学的原则,然后用这个核心原则与马克思实践理论相比较.
西夏地区流传的藏传佛教文献中有两类主要体系:"发菩提心"和"大圆满"体系。两种文本版本众多,刻本、写本均有,注疏、解记类文本数量可观。本文将对两种文本体系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并对文本来源进行分析。初步结论为:在西夏佛教文化中,存在吐蕃"前弘期"所谓"心类五部"文献;在西夏地区流传的"发菩提心"思想中的核心文本是寂天菩萨撰《入菩萨行论》,与其相关的是《菩提心及常做法事》的仪轨法本。后者可能为西夏晚期官方佛教指定的仪轨本子,并且产生了独特丰富的的注释系统。注释系统似乎有两种系列:基于标准版系统以及所谓"菩提狮子
晚清甲午后,中国人所自办报刊如雨后春笋,遍地而立.一代维新知识群体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章太炎、王国维等,以报刊为阵地,以文字为武器,发表政论,传播新知,充任维新变法时
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状貌及其文学性各不相同,其构成的文学材料也自具面目;而不同文学材料决定我们观察、使用它们的视角和方法也应相应变化,以达到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高度
杨慎《送余学官归罗江》一诗全引《绵州巴歌》,别具一格,两诗均为经典,其经典化机制值得深入探讨.《绵州巴歌》大概是北宋民歌,描绘了罗江流域夏日雨后彩虹的绚丽景象,其乡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