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中择一重罚规则的体系化阐释

来源 :法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66896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择一重罚规则的适用面临执法管辖权与高额罚款权归属主体不一的难题.综合执法制度可以部分解决该问题,在综合执法之外,则需分情况适用不同的解决方案.在识别“罚款数额高的规定”时,应根据法定罚的上限而非决定罚来比较罚款的轻重.根据法定罚款额高的法律作出的决定罚,其数额不能低于法定罚款额低的法律所规定的罚款下限.行政机关错误适用择一重罚规则作出罚款决定,人民法院可以作出变更判决,但变更判决要受禁止不利变更规则的约束.在被人民法院判决撤销并责令重作的情形中,行政机关加重对当事人的罚款,通常应证明其加重罚款没有恶意,因裁量逾越被判决责令重作的除外.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西方兴起后,解构主义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代表思想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进入我国后,基于我国历史上“庄子——竹林七贤”的传统玄学土壤,以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内在联系,对思想界造成一定的冲击.进入互联网时代后,解构主义思潮借助网络流行亚文化,通过“佛系青年”“躺平”等消极思想,试图以“碎片对整体”“符号对符号”的方式对主流价值观进行消解,以嬉戏的态度进行“无声的意识形态批判”,对青年群体造成了一定不良影响,产生了一些消极负面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足以引起思想界
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图像化生产依赖于意义建构这一意识活动和符码化这一实践活动.意义建构指向生产者头脑中对社会要求、对象特征等的认知和整合,表现出生产者价值预设与对生产者价值要求间的矛盾,这要求遵循适应性原则,适应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导向、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深刻性变化、适应大众网络空间图像化心理认知特征.符码化指向生产者对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图像化内容的编制和选择合适方式方法进行图像传播两部分.前者反映了理论抽象性与元素具象性间的矛盾,要求遵循建构性原则,实现具象转化、形神共俱和通情达理;后者反映
在现代化的实现方式上,中国将现代化的一般发展规律与自身的独特制度属性、基本国情与发展实际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统筹推进的现代化、成己达人的现代化,独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相较于西方,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规模大、效率高,而且步子稳、可鉴性强,它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要义,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资本至上法则;以文明多元共生为基本前提,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一元霸权格局;以各国互利共赢为最高追求,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独占通吃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我
在高质量发展的主题背景下,解决加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这一重大实践命题,不能仅仅依靠外力作用下的“你牵我走”“你推我动”,还要充分发挥体系构建内生动力的现实作用.通过澄清内生动力包含育入主体主观能动性及其背后的物质力量两类纵深层级,系统阐释内生动力作用于体系构建的4种机制,分别包括个体需要满足机制、社会关系反馈机制、制度路径依赖机制以及文化场域形塑机制,从而更好地激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的内生动力,构筑起内涵式发展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价值观教学是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条重要主线.2021年版思想政治理论课本科教材对价值观内容的基本要义和展开逻辑作出了重要调整,呈现出各有侧重、各具风格的特质性区别和互为补充、相互衔接的同构性联系.在2021年版教材的使用过程中,要注重促进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转化、树立自觉的教材和课程边界观、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观教学的整体育人效果.
公共美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美育普及教育,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是开展公共美育课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重要基础,要以育人目标为导向,强调知识与价值互融.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是保证课程思政效果的关键环节,要多元式融入教学方案、贯穿式融入教学过程、创新式融入实践教学.同时,要通过明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执教能力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内驱力,从而推动公共美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承载特定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原则、内容、方法等)的实体.实体性是载体的基本属性,这是讨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出发点,也是重新审视符号形式论的一个重要依据.一方面,从符号形式的角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社会的本质,以及人的本质的不断深化认识的结果;另一方面,符号形式论将非物质符号等同于精神载体,这种观点导致了研究过程中对载体实体性的严重背离.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实体性,区分源初载体、介质载体和本原载体,有利于增强思想政
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之举.作为现代信息技术鲜明标识的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既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也具有现实中的可行性.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管理、评价等方面优化革新,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智能化.为此,要在理念、队伍、技术、制度等层面不断推进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现代化.
通过对中部某省51所高校3176名辅导员的实证调查,发现当前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面临着自我效能感降低、专业发展不顺畅、本领恐慌、积极性消减等现实困境,需要通过厘定职业从业标准、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构建工作考核体系、优化职业发展路径等多维实践路径,从思路理念、知识结构、评价导向、制度保障等层面推动高质量、内涵式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与国际共运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刻影响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进程.通过研读国际共运史经典文献、运用国际共运史史料汇编及最新研究成果、设计案例教学和课堂研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探索将国际共运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方法路径.引入国际共运史视野,有助于学生在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和纵深的历史视野中阐释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树牢唯物史观,把握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和发展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