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龄人相比,在认知、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的特殊学生群体。他们特别需要教育工作者加倍的关爱和帮助,其转化教育工作具有艰巨性、长期性、反复性等特点。基于“问题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笔者对“问题学生”坚持个案长期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其心理状况,挖掘其行为背后的原因主要来自社会、家庭、学校、自身等复杂因素。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帮助,从而有效地进行转化和教育,促进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问题学生;成因分析;转化策略
一、“问题学生”的概念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龄人相比,在认知、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的特殊学生群体。大量的研究表明,“问题学生”大致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指在适应性问题上存在偏差的学生,需要帮助其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学习;第二类是指在认知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需要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第三类是指在心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需要帮助其解除其心理上的困惑,心理困扰等;第四类是指行为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需要矫正其不良行为;第五类是指在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需要帮助其找准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效。
二、“问题学生”的成因
深圳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员的大量涌入与文化需求不相匹配,这一特殊环境使得深圳市小学生中“问题学生”数量增多。小学生各种心理问题、行为问题以及品行问题更为复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郊接合部的学生出现的问题尤其突出,X校正是地处深圳东部城郊接合的典型学校。父母工作比较忙,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近年来的学校心理健康普查发现,存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较多,个别学生甚至达到高度预警状态,需要或正在接受医院心理门诊的治疗。另外,厌学、沉迷网络、心理行为及品行问题也逐年凸显。
正是由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个体等复杂成因,学校德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问题学生”的转化问题。大量的“问题学生”转化案例也为科研课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料。通过“筛选”,笔者对X校1-6年级的20名左右的“问题学生”进行有效转化。帮助这些与同龄人相比在认知、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的学生回归常态,促使这些学生在心理上健康成长,人格健全。现笔者以小X个案学生来谈谈其成因及其转化策略。
三、“小X”行为类“问题学生”的成因
在X(X)班,小X是远近闻名的“烫手山芋”,他是典型的行为类“问题学生”,是令人一直比较头痛的特殊男孩。其表现如下:
正所谓“十处打锣九处在”,班级发生的事情几乎都和小X有关系。小X像一头好斗的狮子,整天惹事生非,调皮捣蛋,无所不为。更严重的是他犯错后总是狡辩和找借口,善于伪装,拒不承认事实真相,性格很偏激。
小X的“问题”总是接二连三地出现。他不仅爱无故起哄,出言不逊,为引起他人注意挑起事端,胡搅蛮缠,还在课上随意说脏话,大声喧哗。或者是故意用玩具吸引大家,整出很大动静,毫无纪律可言,任课教师及同学也纷纷投诉他。
在一节主题为“校园欺凌”的班会课上,笔者问学生们有遭遇过校园欺凌吗?或者是自己看到或听说过校园欺凌的案例吗?没想到,举手的学生占90%,大家竟然纷纷控诉小X。比如,小X拧同学的手臂、故意伸出脚将同学绊倒,还露出“胜利”的邪笑、出其不意地用力拍同学的后背、拉扯女生的头发……一桩桩一件件简直成了“控诉大会”。针对小X的问题,笔者调查分析其成因发现,小X“问题”产生的根源如下:
(一)社会因素
小X从小就迷恋电子产品,喜欢暴力网络游戏。网络电子产品的负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小X的成长,网络中“为我独大”的游戏欺凌形象侵蚀和腐化他的身心,自由主义也在悄悄影响他的性格和行为的发展。
(二)家庭因素
笔者了解到,小X的家境十分优越。父母偏面崇尚“西式”家庭教育,放任其自由发展,没有规则和约束,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过分满足小X的物质要求。这种放任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模式表面上满足了小X一切的物质要求,却对小X的心理和思想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渐渐地,小X变得桀骜不驯、狂妄、好斗、厌学,扰乱纪律,甚至以欺负他人为乐。
(三)学校因素
现行的学校评价体系仍然将考试和成绩看得过重。而对学生因材施教活动开展不够,不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小X天性好动,喜欢实践性强的活动课程,但现行教育模式无法满足他。小X的生理特点导致他不喜欢这样的课程,宣泄、放飞自我的行为导致他违反课堂纪律是家常便饭。
四、“小X”行为类“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越是艰难的“遇见”,其转化策略和方法更是要“对症下药”,笔者的转化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家校沟通,进行转化
笔者与任课教师四次约谈了小X的家长,目的是让家长认识到孩子行为问题的严重性,希望家长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家校合力的方式来纠正小X的品行偏差。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环境对人获得新的行为方式具有重要影响。約谈之后,孩子的父母积极配合学校教育,通过创设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重新塑造孩子的言行举止和习惯性格:把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放在首位,合理管控网络电子游戏对小X的影响;积极参加“家庭讲座”活动,学习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如《完整的教育》等等;改变现行的教养模式,改变教育过激、放任自流的方式,选择权威民主型的教育方式,用规则及正确的“三观”引领小X的行为品质,做好孩子的榜样示范。
(二)创造机会,进行转化
笔者对小X教育方式也做出一些改变:在课堂上,多表扬鼓励他,给他创造回答问题的机会;他好动,喜欢表现,就安排他当体育委员,主动邀请他做小助手,培养其上进心和责任感;当他有课堂违纪的行为,尽量不点名批评,而是走到他的位置用肢体语言予以提醒或暗示;犯错后,常常悉心引导帮助他一点点改变坏习惯;对于某些可以原谅的行为,则用容错的方式包容他。 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转化,小X在行为表现上有了明顯的改观:能遵守规则,与同学友好相处,并能配合教师做好小干部,帮助管理班级,赢得班级多数同学的支持。这时,笔者趁热打铁,在学校和班级开展的活动中,专门为他创造机会。笔者提前鼓励小X在活动中要遵守规则和纪律,努力拼搏,展示自我。后来,小X在学校的运动会上,在班级接力赛和个人赛项目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中,小X的魔术表演也赚足了大家的眼球,赢得了大家雷鸣般的掌声。小X站在领奖台上,充满了自豪,像个得胜的将军一样。小X在活动中的变化进一步促进了他良性发展。
(三)爱心点拨,促进转化
在班级开展的“爱心传递”活动中,笔者用写信和礼物的形式跟他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还专门赠送了一套《小学生心理学漫画》书籍来引导他,帮助他改变认知模式。同时,笔者鼓励他用同样的方式传递给班级的同学。如此循环,爱在传递。通过反复多次的耐心交流、表扬激励、爱的眼神,小X由“刚烈”变得“温柔”。小X这个行为类“问题学生”的规则和纪律意识得到了很好的转化。这让笔者想起了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教育的魅力。
转化“问题学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很长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通过各种方式反反复复地给予指导。“静待花开”的同时,更应该懂得“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以爱育爱”,唤醒心灵。
五、个案教育转化反思
社会、家庭、学校、个体自身是“问题学生”产生的根源,能够有针对性地对“问题学生”采取措施,消除其不良行为习惯,是班级管理的智慧和艺术。教育工作者作为连接学校、家庭、学生这三个方面的纽带,应该对班级的“问题学生”予以重视,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关爱;并针对“问题学生”的不同类别及表现,因材施教,帮助其获得良好发展,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笔者认为作为班主任,在教育观念和行动上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在学校教育中,应当把“立德树人”作为我们工作的目标,要在学校和班级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为此,笔者结合学校的“习性”教育,坚持从“六习”开始,培养学生“习志”“习礼”“习慧”等优秀品质。
其次,家校合力尤为关键。在家庭教育中,要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目前家庭教育问题突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部分学生品德与价值观令人担忧。要指导家长关注学生厌学、自我管理与自控力差、亲子关系紧张、网络沉溺、焦虑、极端行为、生理困惑、早恋等问题,引导家长发挥好榜样示范作用,用积极向上的行为品质去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再次,教师在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以爱育爱”。“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问题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问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其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问题学生”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而“因势利导”则是指要顺应“问题学生”发展的规律,教育教学中更好地发挥“问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发展;“以爱育爱”就是指给予爱要恰如其分,爱而不纵,需要把这份转化的“爱”持续发酵。要意识到转化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通过不断反思、转化,再反思、再转化,持之以恒才有效果。
笔者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唤醒和激励。秉承爱的力量,教师应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去唤醒和帮助行为类“问题学生”,改变其行为品质,帮助其回归正常的生活学习轨道。
参考文献:
[1]叶德季.摭谈外在成长环境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基础教育参考,2013(12).
[2]张武军.“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法探究[J].科技信息,2010(16).
[3]杨青.转变“问题学生”之我见[J].深圳清华实验学校网,2014.
[4]李燕青.“问题学生”的形成及转化策略[D].江西师范大学,2016.
[5]贺维宏.浅谈新时期家庭教育对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J].名师在线,2020(14).
【关键词】问题学生;成因分析;转化策略
一、“问题学生”的概念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龄人相比,在认知、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的特殊学生群体。大量的研究表明,“问题学生”大致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指在适应性问题上存在偏差的学生,需要帮助其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学习;第二类是指在认知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需要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第三类是指在心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需要帮助其解除其心理上的困惑,心理困扰等;第四类是指行为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需要矫正其不良行为;第五类是指在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需要帮助其找准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效。
二、“问题学生”的成因
深圳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员的大量涌入与文化需求不相匹配,这一特殊环境使得深圳市小学生中“问题学生”数量增多。小学生各种心理问题、行为问题以及品行问题更为复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郊接合部的学生出现的问题尤其突出,X校正是地处深圳东部城郊接合的典型学校。父母工作比较忙,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近年来的学校心理健康普查发现,存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较多,个别学生甚至达到高度预警状态,需要或正在接受医院心理门诊的治疗。另外,厌学、沉迷网络、心理行为及品行问题也逐年凸显。
正是由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个体等复杂成因,学校德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问题学生”的转化问题。大量的“问题学生”转化案例也为科研课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料。通过“筛选”,笔者对X校1-6年级的20名左右的“问题学生”进行有效转化。帮助这些与同龄人相比在认知、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的学生回归常态,促使这些学生在心理上健康成长,人格健全。现笔者以小X个案学生来谈谈其成因及其转化策略。
三、“小X”行为类“问题学生”的成因
在X(X)班,小X是远近闻名的“烫手山芋”,他是典型的行为类“问题学生”,是令人一直比较头痛的特殊男孩。其表现如下:
正所谓“十处打锣九处在”,班级发生的事情几乎都和小X有关系。小X像一头好斗的狮子,整天惹事生非,调皮捣蛋,无所不为。更严重的是他犯错后总是狡辩和找借口,善于伪装,拒不承认事实真相,性格很偏激。
小X的“问题”总是接二连三地出现。他不仅爱无故起哄,出言不逊,为引起他人注意挑起事端,胡搅蛮缠,还在课上随意说脏话,大声喧哗。或者是故意用玩具吸引大家,整出很大动静,毫无纪律可言,任课教师及同学也纷纷投诉他。
在一节主题为“校园欺凌”的班会课上,笔者问学生们有遭遇过校园欺凌吗?或者是自己看到或听说过校园欺凌的案例吗?没想到,举手的学生占90%,大家竟然纷纷控诉小X。比如,小X拧同学的手臂、故意伸出脚将同学绊倒,还露出“胜利”的邪笑、出其不意地用力拍同学的后背、拉扯女生的头发……一桩桩一件件简直成了“控诉大会”。针对小X的问题,笔者调查分析其成因发现,小X“问题”产生的根源如下:
(一)社会因素
小X从小就迷恋电子产品,喜欢暴力网络游戏。网络电子产品的负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小X的成长,网络中“为我独大”的游戏欺凌形象侵蚀和腐化他的身心,自由主义也在悄悄影响他的性格和行为的发展。
(二)家庭因素
笔者了解到,小X的家境十分优越。父母偏面崇尚“西式”家庭教育,放任其自由发展,没有规则和约束,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过分满足小X的物质要求。这种放任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模式表面上满足了小X一切的物质要求,却对小X的心理和思想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渐渐地,小X变得桀骜不驯、狂妄、好斗、厌学,扰乱纪律,甚至以欺负他人为乐。
(三)学校因素
现行的学校评价体系仍然将考试和成绩看得过重。而对学生因材施教活动开展不够,不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小X天性好动,喜欢实践性强的活动课程,但现行教育模式无法满足他。小X的生理特点导致他不喜欢这样的课程,宣泄、放飞自我的行为导致他违反课堂纪律是家常便饭。
四、“小X”行为类“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越是艰难的“遇见”,其转化策略和方法更是要“对症下药”,笔者的转化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家校沟通,进行转化
笔者与任课教师四次约谈了小X的家长,目的是让家长认识到孩子行为问题的严重性,希望家长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家校合力的方式来纠正小X的品行偏差。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环境对人获得新的行为方式具有重要影响。約谈之后,孩子的父母积极配合学校教育,通过创设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重新塑造孩子的言行举止和习惯性格:把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放在首位,合理管控网络电子游戏对小X的影响;积极参加“家庭讲座”活动,学习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如《完整的教育》等等;改变现行的教养模式,改变教育过激、放任自流的方式,选择权威民主型的教育方式,用规则及正确的“三观”引领小X的行为品质,做好孩子的榜样示范。
(二)创造机会,进行转化
笔者对小X教育方式也做出一些改变:在课堂上,多表扬鼓励他,给他创造回答问题的机会;他好动,喜欢表现,就安排他当体育委员,主动邀请他做小助手,培养其上进心和责任感;当他有课堂违纪的行为,尽量不点名批评,而是走到他的位置用肢体语言予以提醒或暗示;犯错后,常常悉心引导帮助他一点点改变坏习惯;对于某些可以原谅的行为,则用容错的方式包容他。 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转化,小X在行为表现上有了明顯的改观:能遵守规则,与同学友好相处,并能配合教师做好小干部,帮助管理班级,赢得班级多数同学的支持。这时,笔者趁热打铁,在学校和班级开展的活动中,专门为他创造机会。笔者提前鼓励小X在活动中要遵守规则和纪律,努力拼搏,展示自我。后来,小X在学校的运动会上,在班级接力赛和个人赛项目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中,小X的魔术表演也赚足了大家的眼球,赢得了大家雷鸣般的掌声。小X站在领奖台上,充满了自豪,像个得胜的将军一样。小X在活动中的变化进一步促进了他良性发展。
(三)爱心点拨,促进转化
在班级开展的“爱心传递”活动中,笔者用写信和礼物的形式跟他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还专门赠送了一套《小学生心理学漫画》书籍来引导他,帮助他改变认知模式。同时,笔者鼓励他用同样的方式传递给班级的同学。如此循环,爱在传递。通过反复多次的耐心交流、表扬激励、爱的眼神,小X由“刚烈”变得“温柔”。小X这个行为类“问题学生”的规则和纪律意识得到了很好的转化。这让笔者想起了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教育的魅力。
转化“问题学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很长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通过各种方式反反复复地给予指导。“静待花开”的同时,更应该懂得“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以爱育爱”,唤醒心灵。
五、个案教育转化反思
社会、家庭、学校、个体自身是“问题学生”产生的根源,能够有针对性地对“问题学生”采取措施,消除其不良行为习惯,是班级管理的智慧和艺术。教育工作者作为连接学校、家庭、学生这三个方面的纽带,应该对班级的“问题学生”予以重视,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关爱;并针对“问题学生”的不同类别及表现,因材施教,帮助其获得良好发展,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笔者认为作为班主任,在教育观念和行动上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在学校教育中,应当把“立德树人”作为我们工作的目标,要在学校和班级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为此,笔者结合学校的“习性”教育,坚持从“六习”开始,培养学生“习志”“习礼”“习慧”等优秀品质。
其次,家校合力尤为关键。在家庭教育中,要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目前家庭教育问题突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部分学生品德与价值观令人担忧。要指导家长关注学生厌学、自我管理与自控力差、亲子关系紧张、网络沉溺、焦虑、极端行为、生理困惑、早恋等问题,引导家长发挥好榜样示范作用,用积极向上的行为品质去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再次,教师在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以爱育爱”。“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问题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问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其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问题学生”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而“因势利导”则是指要顺应“问题学生”发展的规律,教育教学中更好地发挥“问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发展;“以爱育爱”就是指给予爱要恰如其分,爱而不纵,需要把这份转化的“爱”持续发酵。要意识到转化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通过不断反思、转化,再反思、再转化,持之以恒才有效果。
笔者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唤醒和激励。秉承爱的力量,教师应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去唤醒和帮助行为类“问题学生”,改变其行为品质,帮助其回归正常的生活学习轨道。
参考文献:
[1]叶德季.摭谈外在成长环境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基础教育参考,2013(12).
[2]张武军.“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法探究[J].科技信息,2010(16).
[3]杨青.转变“问题学生”之我见[J].深圳清华实验学校网,2014.
[4]李燕青.“问题学生”的形成及转化策略[D].江西师范大学,2016.
[5]贺维宏.浅谈新时期家庭教育对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J].名师在线,2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