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蕴,与人类生存状态密切相关。但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并不让人满意,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不尽如人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和习惯,加强学生和文本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强化语文实践,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注重情感体验,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阅读感悟和评价激活阅读思维创新,拓展思维空间,获得情感熏陶,享受思想启迪,最终提高阅读质量。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重视整体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阅读试题都强化了对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这是体现新?课标?精神的。命题者把一篇文章或语段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并且围绕材料的中心和主旨来设计试题。考生具备了整体阅读的意识,方有可能答好每道题。
二、注重语感教学
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浑厚色彩的比较直接地迅速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对语言文字一种敏锐的感知,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感觉。”吕淑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十分注重语感教学。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关键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更多的语感实践,一是要引导学生诵读。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基本方法。朱熹说:“读的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和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诗句都告诉我们诵读的价值。文章是作者情趣的体现,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使学生对文章的形式获得真切的、敏锐的感受,产生情感的共鸣,从中学到为文之道。通过诵读可以直觉的体验到语言的规则,可以学会运用语言。在平时学习中,我争取每天让学生诵读一首诗或一篇美文。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是古人们早已证明了一条成功经验,也是我们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直觉思维的重要途径。二是要指导学生亲自实践,培养语感,还应当运用生活经验去感受。特级教师魏书生每个星期天都要领学生去玩。夏天捉昆虫,秋天摸鱼,冬天在冰上跑接力,打雪仗。他说:“我决不是单单的让学生玩,而是让他们观察、思考。”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春天,组织学生去野外春游,学生惊叹:“今天才领略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味道。”当我们读一篇文章时,应指导学生把读到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沟通起来,借助想象和联想,才能深得文章旨趣,使语感训练有效。
语感教学是以培养语感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阅读训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而理解能力的形成必须依赖于语感训练,学生只有在长期的语言训练中对词语的含义、语法规则、文章、文情、文序、文法、文势等烂熟于心,才能形成一种直觉的思维定势,形成较强的感受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多听、多读、多说、多写,但要避免仅停留在语言表面特征和表层意义(例词义、词性、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的分析和理解上,而是应引导学生去分析语言表达上的精妙之上。例如在执教王鼎钧的散文那树一课时,品味文中语句:“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句中的“咬”“骨粉”“呻吟”这几个词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倾向?引导学生赏析句子可从语言特点、表现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分四步分析:①怎么写的;②写得怎样;③写出了什么;④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咬”“骨粉”“呻吟”等词语,运用拟人手法,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咬”给人以视觉的感受,“骨粉”诉诸视觉,“呻吟”则诉诸听觉,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本来这几个词语不应当用于此情此景,但作者富于创造性,故意用这几个词语来描景写意,表达对伐树人的愤恨,所以它们在这种特殊的语境中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教师只有在长期的阅读教学中坚持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和语言运用能力,才能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
三、读写优化整合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阅读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会提高语文效果。
①以教材的内容为写作材料积累的途径。中学语文教材总体上说是古今中外文学的经典。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材料,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是最佳途径。写散文、诗歌,大量引用教材中的精彩句子,文章顿生光彩。同时,在讲读时注意启发学生对范文中提供的写作材料,学会辩证地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灵活运用。其中的许多历史人物,教材提供的材料既可以从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等方面去运用,又可以从谈理想、谈抱负等方面加以借鉴运用。学生占有了这些资料,在人不搏不精彩面对人生的选择等作文中,都能较好地活用,从而极大丰富了作文的内容,深化了主旨。
②利用教材的写作技巧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例如,在背影中写到在车站送别的场面时,朱自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浓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在讲解其文后,布置学生写人物作文,规定其中必须要有一两个关于人物细节的镜头。有的同学想到自己的父亲,因为咳嗽怕影响自己睡眠,在冬天的夜里穿衣起床走到外面,银色的月光镀在父亲的身上,父亲那微躬的身躯,那咳嗽时颤抖的双肩,无不诠释着父爱。这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作品细节描写的艺术特色的理解,而且初步掌握了一些描写人物细节的实际本领。这样,由于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过程是课文与作文的结合,教学效果非常好。
一、重视整体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阅读试题都强化了对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这是体现新?课标?精神的。命题者把一篇文章或语段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并且围绕材料的中心和主旨来设计试题。考生具备了整体阅读的意识,方有可能答好每道题。
二、注重语感教学
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浑厚色彩的比较直接地迅速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对语言文字一种敏锐的感知,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感觉。”吕淑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十分注重语感教学。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关键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更多的语感实践,一是要引导学生诵读。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基本方法。朱熹说:“读的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和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诗句都告诉我们诵读的价值。文章是作者情趣的体现,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使学生对文章的形式获得真切的、敏锐的感受,产生情感的共鸣,从中学到为文之道。通过诵读可以直觉的体验到语言的规则,可以学会运用语言。在平时学习中,我争取每天让学生诵读一首诗或一篇美文。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是古人们早已证明了一条成功经验,也是我们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直觉思维的重要途径。二是要指导学生亲自实践,培养语感,还应当运用生活经验去感受。特级教师魏书生每个星期天都要领学生去玩。夏天捉昆虫,秋天摸鱼,冬天在冰上跑接力,打雪仗。他说:“我决不是单单的让学生玩,而是让他们观察、思考。”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春天,组织学生去野外春游,学生惊叹:“今天才领略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味道。”当我们读一篇文章时,应指导学生把读到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沟通起来,借助想象和联想,才能深得文章旨趣,使语感训练有效。
语感教学是以培养语感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阅读训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而理解能力的形成必须依赖于语感训练,学生只有在长期的语言训练中对词语的含义、语法规则、文章、文情、文序、文法、文势等烂熟于心,才能形成一种直觉的思维定势,形成较强的感受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多听、多读、多说、多写,但要避免仅停留在语言表面特征和表层意义(例词义、词性、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的分析和理解上,而是应引导学生去分析语言表达上的精妙之上。例如在执教王鼎钧的散文那树一课时,品味文中语句:“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句中的“咬”“骨粉”“呻吟”这几个词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倾向?引导学生赏析句子可从语言特点、表现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分四步分析:①怎么写的;②写得怎样;③写出了什么;④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咬”“骨粉”“呻吟”等词语,运用拟人手法,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咬”给人以视觉的感受,“骨粉”诉诸视觉,“呻吟”则诉诸听觉,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本来这几个词语不应当用于此情此景,但作者富于创造性,故意用这几个词语来描景写意,表达对伐树人的愤恨,所以它们在这种特殊的语境中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教师只有在长期的阅读教学中坚持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和语言运用能力,才能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
三、读写优化整合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阅读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会提高语文效果。
①以教材的内容为写作材料积累的途径。中学语文教材总体上说是古今中外文学的经典。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材料,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是最佳途径。写散文、诗歌,大量引用教材中的精彩句子,文章顿生光彩。同时,在讲读时注意启发学生对范文中提供的写作材料,学会辩证地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灵活运用。其中的许多历史人物,教材提供的材料既可以从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等方面去运用,又可以从谈理想、谈抱负等方面加以借鉴运用。学生占有了这些资料,在人不搏不精彩面对人生的选择等作文中,都能较好地活用,从而极大丰富了作文的内容,深化了主旨。
②利用教材的写作技巧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例如,在背影中写到在车站送别的场面时,朱自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浓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在讲解其文后,布置学生写人物作文,规定其中必须要有一两个关于人物细节的镜头。有的同学想到自己的父亲,因为咳嗽怕影响自己睡眠,在冬天的夜里穿衣起床走到外面,银色的月光镀在父亲的身上,父亲那微躬的身躯,那咳嗽时颤抖的双肩,无不诠释着父爱。这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作品细节描写的艺术特色的理解,而且初步掌握了一些描写人物细节的实际本领。这样,由于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过程是课文与作文的结合,教学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