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方言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daide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代汉语课程是高校文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但教学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如何做到“死”课“活”讲,一直是古代汉语教师思考的问题。本文讨论了汉语方言在古代汉语音韵、词汇、语法教学方面的作用及应用,认为将汉语方言这一语言“活化石”引入古代汉语课堂,以“今”证“古”,不失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好办法。
  关键词:汉语方言 古代汉语 教学
  
  无论是在现代学校教育中还是在日常言语交际中,我们一贯强调“要讲普通话”,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更是如此,这是为了工作需要、交流方便。然而,古代汉语教学则不同,我们提倡学生讲普通话的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关注方言,分析、研究方言,联系方言学习、理解古代汉语。这是因为“古与今异言,古语未尽废也”(李恭,1988)。“古语未尽废”,是说“古语”存于汉语方言中,语音、词汇、语法诸要素均有保留。那么,如何在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发挥汉语方言的作用,提高古代汉语教学的效果呢?
  古代汉语是高校文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重要性自不待言,但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一门“死语言”课,教学效果都不太理想。为了改变这种尴尬的教学局面,很多学者、古代汉语教师做了多方面的探索与研究。纵观这些探究,个人遇到的情况不同,所以教学改革的方法、手段、内容也不尽相同,因而效果也千差万别。有的古代汉语教师从教学内容入手进行改革,有的教师则从教学方法进行探索,还有的教师提倡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进行尝试性改革。尽管改革的侧重点有异,但殊途同归,都希望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取得好的教学成绩,培养优秀的古代汉语教学与科研人才,传授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笔者长期工作在古代汉语教学战线上,做了相应的教学改革,自然也饱尝了古代汉语教学的艰辛,并先后撰文《实现古代汉语教学功能多元化的一些思考》《论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当前的古代汉语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当前古代汉语教学,不应将这门课单纯地作为工具课程,应该结合社会文化发展大背景,开发古代汉语课程文化传承与传播、人文教育、审美情趣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试图通过穿插、讲授一些传统文化,如中国古代的礼制、职官、人文精神等内容,来提升古代汉语的教学效果。实际上,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但新的问题是,我们发现讲到古代汉语音韵、语法的发展规律时,很多现象都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所没有的,因此,尽管教师讲得精彩,但学生依然听得一头雾水,不能很好地理解。通过不断摸索,我们欣喜地发现古代汉语中的有些问题,可以通过汉语方言得到印证。于是尝试将汉语方言引入到古代汉语教学中,以“活化石”印证“古语”,同学们顿时茅塞顿开,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汉语方言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和我们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汉语方言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通过研究和应用实践,我们认为,汉语方言在古代汉语音韵、语法、词汇诸方面教学中都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一)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汉语音韵发展变化的规律
  语音的特点是一发即逝,古人的说话、读书声音我们已无从得知。音韵学是一门难懂的学问,古代汉语学习中,音韵是重要的内容,也是难点之一。凡是涉及音韵,学生大多会感到头疼。如古今语音的异同问题即如此,韵律问题也不例外。如果我们以方音对照讲解,则可以有效地化解这一危机。我们读古诗时,发现有些诗歌用现代普通话来读是不押韵的,但从我国诗歌的特点来说不押韵是不可能的。如唐代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按照诗律来说,本诗韵脚是“斜”“家”“花”。可是用现代语音来读,则“斜”并不入韵,这让学生很困惑。有的教师根据诗韵特点,改读“斜”为xiá,押韵倒是押韵了,可字典中却查不到“斜”还有xiá的读音(《现代汉语词典》第1版中上注明“旧读xiá”,修订版中取消了这一说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王力先生教我们一招,就是从方言中去印证,王先生经过考证,认为在唐代“斜”读作siá(s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在当时是谐和的(王力,2000)。意思是说这首诗如果用上海话来读,大概是押韵的。这给我们很大启发。
  又如,讲到古今声母的不同时,会涉及到舌面音j、q、x的来源问题。我们知道,现代语音中的声母j、q、x有两个来源,一个来自于古代的“见”母,一个来源于古代的“精”母。但到底是怎么演变的呢?除非是研究需要,如专门研究音韵学的研究生,否则就没有说明演变过程的必要;另外,由于课时所限,课堂上要补充大量的音韵学知识是不太现实的。我们认为对这一音变规律的解读也可以从方言入手,可以说这是一条快捷之路。如考察川、陕、甘等地方言,我们发现这些方言中至今还保留有很多读古音的现象。如“街”读为gāi,“鞋”读为hái,“巷”读为hàng,“解”读为gǎi等;甘肃白银等地方言中“鸡”的声母为z,而有一些“精”母字声母却演化为j。这不正是j、q、x来源的最好例证吗?
  再如,《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孔安国注:“阳货者,阳虎也。”刘宝楠《论语正义》认为:“货虎一声之转,疑货是名,虎是字也。”据李恭先生考证,渭水流域将巡行乡间、兜售杂货的人(货郎)称为“呼郎儿”,认为“呼”就是“货”,读为“虎”,是一声之转的一个例证。今由陇方言的实际情况可证李先生之言不虚。
  教学实践证明,以上方言例证在教学中的运用效果是明显的。将方言语音渗透到古汉语音韵教学中,使学生备感方言之亲切,又了解了语音的演变。
  (二)可以解释并印证古代汉语的某些语法现象
  将汉语方言引入古代汉语教学,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语法问题。虽说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因素,但并不意味着古今亘古不变。古代汉语的语法教学难点主要有词类活用现象、语气词、特殊句型等,前两个问题都可以通过汉语方言佐证来解决。
  首先说词类活用问题。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教学中让人煞费苦心的难点问题,因为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加之现代汉语用字越来越规范,所以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罕有词类活用现象,那么我们就可以借助于成语来解释这一问题。因为成语中保留了这类语法现象,如“不可名状”中的“名”用作动词,“闭月羞花”中的“闭”和“羞”为使动用法,“不远千里”中的“远”为意动用法,“星罗棋布”中的“星”和“棋”则是名词作状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于汉语方言来解释,因为这类现象也存在于一些方言中。如“饮”字,一般字典中只有一个读音yǐn ,意思是“喝、喝水”。其他时候都只作为“饮用、饮料”等词的构词词素。当我们读《左传·晋灵公不君》“晋侯饮赵盾酒”一句时,才知道“饮”的用法和平时不同,并不是晋侯喝赵盾的酒,而是晋侯请赵盾饮酒,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其实这种用法还保留在陕、甘、青等西北方言中,如“饮牛、饮马、饮羊”,意思是赶牛、马、羊去饮水,要读作yìn,这和古代汉语一致。
  再说说语气词的问题。古代汉语中的语气词比较丰富,又和现代汉语不同。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没有句首、句中语气词,所以我们无法对应理解古代汉语句首、句中语气词所表达的语气。如《诗经·小雅·小明》“嗟尔君子,无恒安息”中的“嗟”就是一个句首语气词。李恭先生也从甘肃方言来找理据。他说:“皋兰一带人常用‘嗟’为发声辞,如云‘嗟尔来呀’”(李恭,1988)。这里的发声辞就是句首语气词,也叫发语词。现在的甘肃永登、靖远等地还这样用,“嗟”表示一种请求、提示的语气,和古代汉语的情况一致。在甘肃定西一带方言中,“嗟”则音变为jià。又如话本、杂剧中多用句中语气词“咱”,这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没有的。《董西厢》二:“你咱说谎,我着甚痴心没去就。”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解释为:“你咱,即你也”(长相,1955)。甘肃定西一带表示感慨,即用此法。往往还在句首加上表感叹的语气词“欸”,如“欸!你咱叫人没法说。”意思是:“你啊!让人没法说!”这种用法常表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叹语气。
  总之,将汉语方言应用到古代汉语课堂,对照汉语方言,可以解决古代汉语语法教学中的许多问题。
  (三)可以说明古代汉语某些词汇的意义
  汉语方言在古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虽不像语音、语法那么直观,但我们也做了尝试,效果令人欣喜。其实,关于汉语方言在古代汉语教学方面的作用,前人多有论述,如郭芹纳先生就对方言与词语训诂颇多心得。他还举陕西方言说明《庄子·天运篇》“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中“噆”就是“咬、叮”的意思,苏轼《六月二十六日望湖楼醉书》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中的“白雨”就是“暴雨”。下面再举两例来说明。
  (1)《荀子·劝学篇》:“端而言。”杨倞《荀子注》注为:“端读为喘。喘,微言也。”按:杨注为是。今陕甘方言中犹谓“言说”为“喘”。如“你言喘”“问不喘”可证。
  (2)《老子》:“埏埴以为器。”“埏”,应玄《一切经音义》、陆德明《释文》均引作“挻”。《说文》:“从手延,延亦声。”《释文》训为“和也”,“柔也”。又一曰“柔挻”。按:“柔”当为 “揉”,“揉”“挻”同义,都是用手揉搓之义。陇右一带将“挻”读为yán,指用手揉捏、揉搓。如“挻一下就不疼了”即此用法。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用方言解释古汉语语词,既生动,又亲切,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将汉语方言应用到古代汉语教学中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将汉语方言引入古代汉语课堂,固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师生互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毕竟这是古代汉语课,而不是方言课,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教师要有丰富的汉语方言知识。要用汉语方言印证古代汉语,这就要求古代汉语教师不仅熟悉古代汉语知识,还应熟悉汉语方言的有关知识。如讲到《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夫颛臾固而近于费”时,教材上说“费”古音bì。如果教师不懂得“古无轻唇音”的道理,是讲不清楚“费”何以读为bì的;反过来,如果教师不懂现代有些方言中这类字声母还是b而不是f时,同样是讲不清楚的,学生又怎么会明白呢?当然“缤纷”在古代何以是“双声”这类问题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其次,引导、鼓励学生关注汉语方言。将汉语方言引入古代汉语教学课堂,只有老师懂方言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引导鼓励学生关注方言,观察、感受方言的读音、词义、语法等。当学生有了这种体会,我们再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做法是,先培养学生关注方言的意识,阅读有关方言的资料,再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选择性地布置一些作业,辅导学生进行方言考察。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相信问题会迎刃而解。
  再次,正确、合理地使用汉语方言辅助教学。古代汉语教师必须明白,将汉语方言引入古代汉语教学,只是一种为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而采取的辅助性手段,不能完全上成汉语方言课,否则会带来喧宾夺主、本末倒置的后果。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将汉语方言引入古代汉语教学,适当而合理地发挥方言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死课活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古代汉语课的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方言研究能力,可谓一举三得。
  
  (本文系2011年甘肃联合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1106。)
  
  参考文献:
  [1]李恭.陇右方言发微[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
  [2]王金娥.实现古代汉语教学功能多元化的一些思考[J].语文学刊,
  2009,(12).
  [3]王金娥.论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
  [4]王力.诗词格律[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下)[M].北京:中华书局,1955.
  [6]郭芹纳.训诂散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王金娥 兰州 甘肃联合大学人文学院 730000)
其他文献
从生鲜猪肉中分离提纯AMP脱氨酶(AMPD),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将猪肉AMP脱氨酶的初提物经磷酸纤维素层析、Q-Sepharose Fast Flow层析及5’-AMP琼脂糖层析等纯化步骤,得到经聚
摘 要:现代汉语中,敬辞“芳”通常与有关年轻女子的名词组合,表敬色彩比较淡。但在明清时期,敬辞“芳”的使用是不受性别制约的,表敬色彩比较浓。这说明,与明清时期相比,现代敬辞“芳”的义域缩小。义域的量变化是敬谦辞常见的变迁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敬辞 芳 义域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把“芳”的表敬义项解释为:“〈书〉敬辞,用于对方或跟对方有关的事物:~邻。”含语素“芳”的几个常用作敬词的词
建立了一种弓形菌(Arcobacter)快速、敏感、特异的PCR检测方法。采用PCR技术扩增弓形菌编码RNA聚合酶B亚基的rpoB基因,并对该方法进行特异性和敏感性测试。结果只有弓形菌在205b
世博中国馆电气系统设计包括负荷等级、供配电方式、应急电源、照明、防雷与接地等主要内容。重点对配电系统的配电系统结构及配置进行了阐述。中国馆作为世博群的主要场馆,
综合布线系统在ISO11801标准中描述为,由配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3个子系统组成。TIA/EIA568标准中则提及布线系统包括配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设
摘 要:“相人偶”一语出现于《仪礼》《礼记》郑玄注,然郑玄不言“偶”字字义,自汉以来,其义不详。“偶”字字义,文献有载,说法不一。大徐、小徐本《说文解字》载“偶,桐人也”,戴侗《六书故》言“偶,象人也”,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云“偶,相人也”。笔者据“相人偶”出现之语境,结合相关资料对“相人偶”之“偶”字字义进行考释。  关键词:偶 相人 桐人    一    “相人偶”一语见于《礼记》《仪礼》郑
阐述了体育场电气设计中应重点考虑的几个问题,如负荷分级及供电电源、用电负荷分类及变压器的设置、场地照明的配电系统、临时用电的预留、防雷设计,并提出相应的设计思路,
摘 要:在2008年度产生的359条新词语中,“雷”毫无争议地当选了2008年最为流行的新词语之一。本文试图运用潜显理论分析新词语“雷”,从它的词源分析入手,揭示“雷”的引申义,重点对“雷X”的潜词显词化情况进行说明,最后对这一词语的规范化及未来发展情况作出预测。  关键词:“雷X”词 引申义 潜词显词化    一、前言    近些年来,“雷”一词在报纸和网络上频繁出现,研究“雷”的人也越来越多,
摘 要:本文以汉赋中代表作品枚乘三篇汉赋11个颜色词进行了封闭性的统计,对这些颜色词进行了组合及聚合分析描写,并对其语义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描写,我们认为枚乘赋颜色词使用兼含客观性、主观性及其隐喻及转喻的多重表现形式。  关键词:枚乘 汉赋 颜色词 语义    枚乘,乃西汉辞赋家。据《汉书·艺文志》载,有赋九篇。其中,《七发》的出现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并影响到后人的创作,形成了一种主客问答形
本文对《宋书》同义复音形容词聚合的语义构成特点、同义复音形容词聚合的内部差异及语用特点进行了描述,以期对《宋书》同义复音形容词聚合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