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机都能打出什么东西?

来源 :科普童话·百科探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D打印机作为这几年才出现的高科技产品,似乎离大众生活还很遥远。其实,3D打印已经打出很多了不得的东西了。走,我们这就带着你去看看。
  打印出来的桥梁
  在“低地国家”荷兰,人们用3D打印技术建了一座新桥。而且,他们不是把整座桥先打出来,再架到河上去,而是从河的两岸一边打印一边前进。没说的,这样的桥,确实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座!
  因此,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准备开发一种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的披萨。它的原材料是营养粉、水和油——顺便告诉你一声,这个“营养粉”的原料取自昆虫、草和水藻——怎么样,你还有胃口品尝吗?
  现在打出来的披萨还在实验阶段。建议还是先问问宇航员们想不想吃这种东西,再投入生产吧!
  幸好,虽说用3D能够打印出手枪,但是真正能射击使用的并不多。因为需要承受枪弹发射的压力,一般的原材料很难做到。不过,一些国家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如何防范用3D打印技术犯罪的问题。
  3D打印肉,吃货们准备好了吗?
  这台汽车被命名为Strati。相比传统汽车的5000~6000个零件,Strati大大“瘦身”,只用了49个零件。不过车轮、座椅以及挡风玻璃这些部件还是传统技术加工的。只有车体的主要部分是打印出的。由于它可以上路行驶,开发商认为它很有可能实现量产。
  给你打个耳朵
  3D打印技术出现后,医生们最为兴高采烈。他们认为,打印器官将成为造福人类的一项重要技术。美国的一个研究团队就利用一个5岁小女孩的耳朵做出了一个3D数字模型,再用3D打印机进行制造,再提取出老鼠耳朵里的胶原蛋白注入这个模型。最后,这个打印出来的耳朵被移植到了小白鼠身上,顺利地长出了新的软骨组织,并且能像原来一样工作。
  这个实验的成功给了医学界很大的信心。他们现在正在进一步研究这项技术,争取能早日用这些打印出来的器官拯救病人的生命。
其他文献
小学生天生好玩,不能持久的集中注意力听讲,这样会造成在课堂上不能有效汲取到课堂知识,思维得不到有效的锻炼,教师的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而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较长的时间内注意听讲,更有效率地汲取课堂知识,锻炼出开阔敏捷的思维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处于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中,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创设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重要性   课堂心理氛围,指的即是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过
钢盔在日语中被叫做“铁帽”。我们今天看电影、电视剧,里面的日军士兵如果不是戴着后面挂一块布帘式的战斗帽,就是戴着钢盔,都成了“标准形象”了。然而,这顶“铁帽子”虽然威风,却给他们带来过不止一次的烦恼。  钢盔上的“靶星”  1939年,在日军和苏军之间展开诺门坎战役中,日军发现,大量士兵尽管戴着钢盔,却依然在作战中因头部中弹而死,而不戴钢盔的士兵反而没有这样高的死亡率。  这可就奇怪了,难道苏联人
2012年1月13日,居住在意大利奇维塔韦基亚港口的菲尔德·福特汉姆一家要去在比萨的爷爷家参加一个生日聚会。  福特汉姆是瓦伦岛的牧师,同时也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船员。这是一个充满爱与欢乐的家庭,妻子奥德丽温柔贤淑,四个孩子——15岁的大儿子罗比、13岁的二儿子希尔、11岁的大女儿莉莲和6岁的小女儿莉莎,全都聪明可爱。孩子们出生在港口,成长在港口。年纪虽小,却个个都是游泳高手。  13日晚上7点,福特
印度艺术家Arunkumar HG通过搭建在丹麦海边的雕塑,表达了自己对于当代社会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的不满和呼吁。  这个名叫Droppings and the dam的雕塑,使用了来自他的邻居们的75000个使用过的饮料瓶盖。“在可持续生态与我们的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一次性丢弃型的生活用品虽然超级方便,但却对环境造成了伤害。  五颜六色的瓶盖经过精心分层摆放,并用铁丝进行固定,将
英国公司TARMAC發明了一种特殊的路面结构,它将细小的花岗岩碎石混合在一起作为表层,以留下更大的缝隙。下雨时雨水就会通过这些缝隙快速渗透进地面,流入下方宽松的混凝土层。这种新型路面最高可以承受36000毫米/小时的雨量,而一般的柏油路面只能承受300毫米/小时。
《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新材料产业预期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  产业结构:打造10个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新材料销售收入超150亿元的综合性龙头企业,培育20个新材料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专业性骨干企业,建成若干主业突出、产业配套齐全、年产值超过30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  为了策划新材料这一部分的内容,记者拜访
你知道“幽灵船”吗?不知道?知道!  “幽灵船”?真是一个阴森、恐怖的名字!这是怎么回事?还是让我来说说吧。  一个世纪以前,浩瀚无际的海洋上屡屡发现个体漂游的船。这种船毫无目的的成年在海上漂游。平常,当一艘船和另一艘船在海上相遇时,都会相互打招呼。如果你的船遇到了漂游船,无论用什么方法跟它打招呼,它都会毫无反应。你和船上的所有人一定会感到非常奇怪,会认为船上发生了什么大事。你和水手们会小心翼翼的
拜读了孙绍振先生发表于《语文学习》2005年第6期上的大作《〈最后一片叶子〉解读:词典语义与文本情景语义》。作者从语义的角度来解读《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题,让人耳目一新。孙先生通过解读“抱不抱活下去的决心”、“心事”、“最后一片叶子”、“杰作1”、“杰作2”、“一盏灯笼,还亮着”等关键词句,解读出《最后的常春藤叶》的重要主题:“精神超越死亡”、“信念决定生命”、“歌颂为了他人的生命作出最大的自我牺
这个……要让你们体会一下……  水草在陽光的照射下,可以利用叶片中的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  这个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是生物界循环的基础,也是地球碳氧循环的重要方式。  因为水草生长在水下,所以氧气会以气泡的形式排出,人们就会看到水草吐泡泡啦。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2010年,随着“国培计划”的启动,有关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出现了新的动向: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上的探索逐渐由纯理论的分析转向与案例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向可操作的实践层面推进。这里,我们选取魏本亚的一篇论文进行评议,希冀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