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将“丰富语言的积累”作为教学目的之一,并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由此可见,小学生的语文阅读积累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指标。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景美、情美的文章,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让学生在读书中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一、营造书香阅读的校园文化环境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在深圳全国读书论坛上曾经说过:“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他在苏州极力提倡阅读,营造书香校园。因此,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也应借助阅读环境的营造,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图书漂流等多种形式,积极建构具有本校特色的阅读环境。我们将学校的图书室布置得充满童趣、舒适、温馨,让大家随意地坐在鲜艳柔顺的垫子上品读书的韵味,或边品茗边摘记,惬意无比,让图书室成为学生和教师在课余时间最爱去的地方。在教室设立班级阅读角,同时开展阅读竞赛,并进行评选。早上,校园内书声琅琅,学生欢快地阅读经典美文;下午,我们专门开设课外阅读,让学生充分利用“阅读童年”摘记手册,做好读书笔记。此外,我们还开辟阅读赏析课程,低年级由语文教师指导阅读,中高年级采用指导阅读和自主阅读相结合的形式,强化课外阅读指导。
二、用好课本资源,开展有效的延伸阅读指导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不是给学生读书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阅读氛围,挖掘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延伸阅读。
例如,在教授《美丽的武夷山》一课时,笔者这样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课文。
师:大家可知道我们福建有武夷山?那里的环境怎么样啊?
生:知道,武夷山是个旅游风景区。 (有的学生回答“不知道”)
师:那知道的同学能不能给老师介绍一下武夷山呢?
生:武夷山有山有水,有形式各样的山峰,溪涧的泉水很清澈……(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
师:原来我们的武夷山这么美啊!我们今天就跟着作者一起去观赏武夷山,感受武夷山的山水之美吧!让我们看看“武夷山的山有什么特点,水有什么特点”。
在课后布置阅读《桂林山水》,让学生说说桂林的山水与武夷山的山水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富有弹性、开放性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阐述。笔者进而让学生写写自己身边的美景——灵源山,让学生的真情在阅读中流淌。
这种课内引导阅读课文,课后推荐阅读经典的做法,可以使学生真正在课外阅读中受益,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的要求,使阅读因为学生个性的张扬而更加美丽。
三、通过实践教育,合理利用各种校外阅读资源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有丰富的语文资源,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课堂内外的关系,通过开展校外教育,合理利用家庭、图书馆、社区等社会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基础教育已经回归实践教育和能力教育,教学的空间也必须转向校外,努力构建开放、自主和充满人文气息、富有生命力的语文课程空间。
例如,在教学《七子之歌》一课时,笔者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伴着《七子之歌·澳门》的歌曲读课文、谈感受。
师:同学们听完这首歌曲以后,有什么感受啊?
生:落后就要挨打。(一位学生回答)
生:不对,澳门回归了,我们的祖国强大了。(另外一位学生反驳)
师:这两位同学回答得都很对。当时清政府软弱无能,被列强欺凌;现在祖国繁荣富强了,香港、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正说明我们伟大祖国的强大。请你们设想一下,假如闻一多先生今天也在场,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生:他会为祖国的强大骄傲的,他不会写这篇课文了……(学生畅所欲言)
课后让学生自主学习《七子之歌·香港》和《七子之歌·台湾》,并阅读一些关于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资料。这样既让学生充分了解了诗歌的时代背景,又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为更好地体会诗意奠定了基础。通过开展实践教育,我们可以在校内外形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阅读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以读书为乐,使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水平都有所提高。
(责编侯艳星)
一、营造书香阅读的校园文化环境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在深圳全国读书论坛上曾经说过:“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他在苏州极力提倡阅读,营造书香校园。因此,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也应借助阅读环境的营造,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图书漂流等多种形式,积极建构具有本校特色的阅读环境。我们将学校的图书室布置得充满童趣、舒适、温馨,让大家随意地坐在鲜艳柔顺的垫子上品读书的韵味,或边品茗边摘记,惬意无比,让图书室成为学生和教师在课余时间最爱去的地方。在教室设立班级阅读角,同时开展阅读竞赛,并进行评选。早上,校园内书声琅琅,学生欢快地阅读经典美文;下午,我们专门开设课外阅读,让学生充分利用“阅读童年”摘记手册,做好读书笔记。此外,我们还开辟阅读赏析课程,低年级由语文教师指导阅读,中高年级采用指导阅读和自主阅读相结合的形式,强化课外阅读指导。
二、用好课本资源,开展有效的延伸阅读指导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不是给学生读书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阅读氛围,挖掘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延伸阅读。
例如,在教授《美丽的武夷山》一课时,笔者这样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课文。
师:大家可知道我们福建有武夷山?那里的环境怎么样啊?
生:知道,武夷山是个旅游风景区。 (有的学生回答“不知道”)
师:那知道的同学能不能给老师介绍一下武夷山呢?
生:武夷山有山有水,有形式各样的山峰,溪涧的泉水很清澈……(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
师:原来我们的武夷山这么美啊!我们今天就跟着作者一起去观赏武夷山,感受武夷山的山水之美吧!让我们看看“武夷山的山有什么特点,水有什么特点”。
在课后布置阅读《桂林山水》,让学生说说桂林的山水与武夷山的山水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富有弹性、开放性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阐述。笔者进而让学生写写自己身边的美景——灵源山,让学生的真情在阅读中流淌。
这种课内引导阅读课文,课后推荐阅读经典的做法,可以使学生真正在课外阅读中受益,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的要求,使阅读因为学生个性的张扬而更加美丽。
三、通过实践教育,合理利用各种校外阅读资源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有丰富的语文资源,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课堂内外的关系,通过开展校外教育,合理利用家庭、图书馆、社区等社会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基础教育已经回归实践教育和能力教育,教学的空间也必须转向校外,努力构建开放、自主和充满人文气息、富有生命力的语文课程空间。
例如,在教学《七子之歌》一课时,笔者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伴着《七子之歌·澳门》的歌曲读课文、谈感受。
师:同学们听完这首歌曲以后,有什么感受啊?
生:落后就要挨打。(一位学生回答)
生:不对,澳门回归了,我们的祖国强大了。(另外一位学生反驳)
师:这两位同学回答得都很对。当时清政府软弱无能,被列强欺凌;现在祖国繁荣富强了,香港、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正说明我们伟大祖国的强大。请你们设想一下,假如闻一多先生今天也在场,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生:他会为祖国的强大骄傲的,他不会写这篇课文了……(学生畅所欲言)
课后让学生自主学习《七子之歌·香港》和《七子之歌·台湾》,并阅读一些关于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资料。这样既让学生充分了解了诗歌的时代背景,又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为更好地体会诗意奠定了基础。通过开展实践教育,我们可以在校内外形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阅读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以读书为乐,使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水平都有所提高。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