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初中阶段数学课程中的应用题教学策略为研究对象,尝试引入数学建模思想,对具体教学方案形成指导,以此完成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模式的方法升级,为一线教育工作提供实践指导方案.
关键词:初中数学;建模思想;应用题;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32-0054-02
收稿日期:2021-08-15
作者简介:叶丽平(1976.7-),女,江苏省连云港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梁卫超(1974.11-),男,江苏省宿迁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尤为重要,是学生形成学科思维模式的关键时期.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教育工作的升级发展,要求对数学学科教学内容进行创新调整,发挥数学建模思想优势,帮助学生更加系统、深刻地认识学科知识体系,通过应用题解答,提高数学学科能力.而对这一应用内容的分析,应从数学建模思想的适应性入手,结合实践策略展开探讨.
一、数学建模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适应性
数学建模思想,是对实际事务的数学化处理,将实际事务中的抽象内容,提取出来,以更具逻辑性的特征完成表达.在初中数学课程中的应用,数学建模思想本身就带有明显的学科适应性.尤其在处理应用题类型的数学问题时,能够在数学学科知识与实际情况间,建立起逻辑性的联系,在帮助学生了解数学思维、掌握数学思维、应用数学思维分析实际问题上,有着明显的指导作用.
尤其数学模型思想中的实践模型搭建,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思维转化为实践操作,也能在具体的动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宏观上,这一内容也深入地迎合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数学建模思想在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深度开发教材,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当前,初中教育应用的数学课程教材,是教育部统一编撰的专业教学材料.在系统性、科学性、教育性、指导性等条件上,有明显的优势效果.在数学应用题的建模思想教学应用中,深度开发课程教材,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从教育的宏观视角来看,这种对统一教材的开发,也可以保证数学建模思想的应用推广,实现教育整体升级的应用目标.以初一教材为例,在鸽子与鸽笼问题中,应从数学建模思想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分析.首先,教师应让学生对应用题题目进行分析,确定其中的关键词句,然后以此类词句为基础,建立起等量关系模型.课堂上,学生就未知数问题,常出现意见分歧,存在两种不同意见.一类是将鸽子的数量作为未知数,而另一种则倾向于将鸽笼的数量作为未知数.对此,可以對两种意见进行统一,形成一种等量关系.由此,不仅统一了学生的意见,也将数学模型的基本思想引入课堂.接下来,教师可以使用代数式,进行数学语言转化,将数学应用题,以数字等量关系的形式呈现出来,并通过方程未知量的求解,完成数学模型的等量关系分析.
2.巩固课程知识,联系生活实际问题
初中阶段,应当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在实际应用中进行锻炼,以此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初中数学的应用题型,就是本着这一初衷设置的.在引入数学模型思想过程中,也要强调与实际问题的关联性,以此保证题型类别特征的充分发挥.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知识,联系生活实际问题,对课程知识进行转化,将数学语言转换到具体的生活问题中.案例引导中,可以设置两个牧童,其中,甲对乙说:“把你的羊给我一只,我的羊数量就是你的2倍”.乙回答“如果你给我一只,咱们俩羊的数量就相同了”.在这一例题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置“审题、设元、建模、解答”的解题思路.审题中,根据甲和乙对话,确定两个羊群的数量关系.然后在设元分析中,确定未知量,设甲的羊群中羊的只数为“X”,得出乙羊群中羊的只数为“(X-2)”.再根据对话内容,确定该应用题的等量条件,并列出方程式“(X+1)=2(X-2-1)”.最后,进入建模阶段,通过这一例题,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确定这一数学语言应用的特征,并从中总结出一般规律.由此,引导出此类应用题的转化与求解方式,并与大量实际应用问题衔接,让学生熟悉并掌握此类型题目的计算方式.又如,在对《生活中的反比例关系》这一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踩气球”这一游戏项目作为案例,引导出波义尔定律.在向学生提出pV=k(k为常数,k>0)这一公式之后,提出气球内气体压强p是它体积的反比例函数,并以此假设为基础,写出解析式p=k/V(k为常数,k>0).通过这一分析,确定数学建模分析的多种应用条件,以实现教材内容的深度开发与教学引导应用.
3.使用逻辑导图,引导学生形成思维体系
逻辑导图在教学中有着天然的适应性,可以清晰地反应知识脉络,并帮助学生构建学科思维体系.例如,教师在课程讲解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课程软件,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并将抽象图形整理成思维导图,加深学生对于数学模型思考方式的理解.方法上,可以用课件模拟小虫向上爬行的轨迹,现将一棵树干做好数字距离标记.然后以动图的方式,设置一只瓢虫向上爬行.先向上爬行30cm,然后,再向下爬行到原点,并继续前进15cm.此时,完成展示之后,教师可使用数学逻辑导图的方式,完成对于课题内容的分析,并让学生更加清晰地完成数学概念模型的量级关系.通过这一量化关系,再整理出数学应用题目的课程逻辑体系,引导学生进行逻辑分析,以此积累量化课程知识.在应用数学模型思维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这一教学辅助工具,也可以发挥出其优势作用,通过对思考方式的整理,帮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完成课程知识内容的学习,保证综合能力的成长.
关键词:初中数学;建模思想;应用题;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32-0054-02
收稿日期:2021-08-15
作者简介:叶丽平(1976.7-),女,江苏省连云港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梁卫超(1974.11-),男,江苏省宿迁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尤为重要,是学生形成学科思维模式的关键时期.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教育工作的升级发展,要求对数学学科教学内容进行创新调整,发挥数学建模思想优势,帮助学生更加系统、深刻地认识学科知识体系,通过应用题解答,提高数学学科能力.而对这一应用内容的分析,应从数学建模思想的适应性入手,结合实践策略展开探讨.
一、数学建模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适应性
数学建模思想,是对实际事务的数学化处理,将实际事务中的抽象内容,提取出来,以更具逻辑性的特征完成表达.在初中数学课程中的应用,数学建模思想本身就带有明显的学科适应性.尤其在处理应用题类型的数学问题时,能够在数学学科知识与实际情况间,建立起逻辑性的联系,在帮助学生了解数学思维、掌握数学思维、应用数学思维分析实际问题上,有着明显的指导作用.
尤其数学模型思想中的实践模型搭建,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思维转化为实践操作,也能在具体的动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宏观上,这一内容也深入地迎合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数学建模思想在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深度开发教材,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当前,初中教育应用的数学课程教材,是教育部统一编撰的专业教学材料.在系统性、科学性、教育性、指导性等条件上,有明显的优势效果.在数学应用题的建模思想教学应用中,深度开发课程教材,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从教育的宏观视角来看,这种对统一教材的开发,也可以保证数学建模思想的应用推广,实现教育整体升级的应用目标.以初一教材为例,在鸽子与鸽笼问题中,应从数学建模思想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分析.首先,教师应让学生对应用题题目进行分析,确定其中的关键词句,然后以此类词句为基础,建立起等量关系模型.课堂上,学生就未知数问题,常出现意见分歧,存在两种不同意见.一类是将鸽子的数量作为未知数,而另一种则倾向于将鸽笼的数量作为未知数.对此,可以對两种意见进行统一,形成一种等量关系.由此,不仅统一了学生的意见,也将数学模型的基本思想引入课堂.接下来,教师可以使用代数式,进行数学语言转化,将数学应用题,以数字等量关系的形式呈现出来,并通过方程未知量的求解,完成数学模型的等量关系分析.
2.巩固课程知识,联系生活实际问题
初中阶段,应当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在实际应用中进行锻炼,以此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初中数学的应用题型,就是本着这一初衷设置的.在引入数学模型思想过程中,也要强调与实际问题的关联性,以此保证题型类别特征的充分发挥.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知识,联系生活实际问题,对课程知识进行转化,将数学语言转换到具体的生活问题中.案例引导中,可以设置两个牧童,其中,甲对乙说:“把你的羊给我一只,我的羊数量就是你的2倍”.乙回答“如果你给我一只,咱们俩羊的数量就相同了”.在这一例题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置“审题、设元、建模、解答”的解题思路.审题中,根据甲和乙对话,确定两个羊群的数量关系.然后在设元分析中,确定未知量,设甲的羊群中羊的只数为“X”,得出乙羊群中羊的只数为“(X-2)”.再根据对话内容,确定该应用题的等量条件,并列出方程式“(X+1)=2(X-2-1)”.最后,进入建模阶段,通过这一例题,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确定这一数学语言应用的特征,并从中总结出一般规律.由此,引导出此类应用题的转化与求解方式,并与大量实际应用问题衔接,让学生熟悉并掌握此类型题目的计算方式.又如,在对《生活中的反比例关系》这一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踩气球”这一游戏项目作为案例,引导出波义尔定律.在向学生提出pV=k(k为常数,k>0)这一公式之后,提出气球内气体压强p是它体积的反比例函数,并以此假设为基础,写出解析式p=k/V(k为常数,k>0).通过这一分析,确定数学建模分析的多种应用条件,以实现教材内容的深度开发与教学引导应用.
3.使用逻辑导图,引导学生形成思维体系
逻辑导图在教学中有着天然的适应性,可以清晰地反应知识脉络,并帮助学生构建学科思维体系.例如,教师在课程讲解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课程软件,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并将抽象图形整理成思维导图,加深学生对于数学模型思考方式的理解.方法上,可以用课件模拟小虫向上爬行的轨迹,现将一棵树干做好数字距离标记.然后以动图的方式,设置一只瓢虫向上爬行.先向上爬行30cm,然后,再向下爬行到原点,并继续前进15cm.此时,完成展示之后,教师可使用数学逻辑导图的方式,完成对于课题内容的分析,并让学生更加清晰地完成数学概念模型的量级关系.通过这一量化关系,再整理出数学应用题目的课程逻辑体系,引导学生进行逻辑分析,以此积累量化课程知识.在应用数学模型思维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这一教学辅助工具,也可以发挥出其优势作用,通过对思考方式的整理,帮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完成课程知识内容的学习,保证综合能力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