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新闻学的崛起:2021年全球新闻学研究综述

来源 :新闻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ris_1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自动化内容分析方法,对2021年度全球新闻学研究做出全面的综述,尝试以此为基础归纳新闻学理论发展的脉络和趋势.总体而言,数字新闻学新范式的崛起显著地推动了新闻学研究的发展,体现出了三种基本趋势.第一,新闻学研究正逐渐超越技术工具论的视角,而融入了更多思辨逻辑,体现出了技术哲学和媒介生态学思维日益深入的影响.第二,对“以数字为背景”的新闻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考察是新闻学研究最具理论活力的范畴,印证了数字新闻学在理念上对经典新闻学,尤其是新闻社会学范式的延续.第三,现有的新闻学研究体系对规范理论的探讨是不充分的,数字新闻伦理研究尚未很好地融入数字新闻学的一般性理论体系,这或许会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其他文献
对知识类短视频的生成因素及其逻辑进行探究,有助于理解知识社会转型的媒介力量和文化实践.本研究通过定性比较分析(QCA)的方法从“内容属性”和“情境属性”共8个条件变量出发,对B站40个典型的“知识类短视频”UP主受欢迎的因素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技术包装、专业生产者、定期更新是知识类短视频获得较好传播效果的关键因子,并揭示出两种较显著的微观原因组合,即理解性知识通常呈现轻松幽默的风格且时常大于等于8分钟;感知性知识通常会与公共议题相组合,呈现严肃理性的风格.此外,个人账号相比官方/机构账号更受欢迎.而整体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信息传播与接受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网络化、数字化、交互性的特征在各种学科的新媒体化发展进程当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其中,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变革即充分融入了新媒体化的思考,加快了大学生思政教育传播模式的创新.由孙永鲁编著的《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创新研究》(新华出版社2021年出版)一书以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探讨了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的教学、传播与接受,并用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深入解析了思政教育传播学的各项要素,揭示了新媒体背景下思政教育传播学的规律与原则,为我国思政教育的创
期刊
想象一下,你此刻正坐在家里,饿得两眼发昏,肚子咕咕直响.rn这时,窗外忽然传来一个声音:“请打开窗户,美味大餐已经按时为您送到.”rn怎么样,听起来是不是棒极了?rn我真的没有在骗你,也许这天上掉馅儿饼的好事真的就要发生了!
期刊
你吃过巧克力吧?rn我一说你就流口水,这说明你是个非常正宗的巧克力爱好者.rn好了,这位正宗的巧克力爱好者,我要向你发出三连问了,这些问题可都是关于巧克力的!请听题——rn巧克力的原料是从什么树上来的rn巧克力树?rn错!rn人家叫可可树!rn在今天,东南亚、非洲都有可可树的种植园,但最初它只生长在美洲.
期刊
对人类来说,火是朋友,也是敌人.rn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火是个好帮手,无论是烧水、做饭,还是发电、炼钢,它都能轻松胜任.rn可,火同样有着坏脾气,一旦发怒失去控制,便会引发灾难,轻则造成财产损失,重则危及人类的生命安全.
期刊
本文立足于媒介仪式的概念体系,以建党一百周年全媒体传播为个案,尝试探讨数字媒体环境下社会文化生态被编织和塑造的基本规律和实践方式.研究认为,社会整合是媒介仪式的基本功能,展演是媒介仪式的基本实践方式,而诉诸情感则是媒介仪式的基本传播逻辑.数字技术的发展在总体上强化而非弱化了媒介仪式的上述特征,媒介逻辑在社会变迁中的重要性得以提升,受到权威性力量更高程度的重视.本文据此得出结论:数字媒介仪式是一种用户广泛参与和深度介入的仪式;媒介仪式的传播有赖于对中心化和层级式的媒介逻辑的延续;数字媒体文化理论的发展要立足
蛋,你肯定见过,也吃过.rn我们今天聊的蛋比较特殊,它是恐龙蛋.rn说起恐龙,你可能会想起它们大大的尖牙、锋利的爪子和庞大的身体.但你知道吗?恐龙家族不只有大块头,也有小块头.大块头们下大蛋,小块头们就下小蛋.来吧,聊蛋时间到!
期刊
1978年8月11日,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在《文汇报》发表,造成社会轰动,也引发了新时期第一波势头强劲的文学思潮,它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初,贯穿于后来的所谓“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之中,并弥散开去,为电影、美术等其他艺术门类提供了素材和动力.而这股控诉文革创伤的文学思潮正是以《伤痕》的名字来命名的.“伤痕”书写影响如此深远,它几乎笼罩了整个八十年代的文艺创作,以至于有人说,八十年代唯一的文学主题就是文革,即使是很多寻根文学甚至先锋文学,仍然不过是对“伤痕”主题的变奏.
期刊
在互联网传播技术持续迅猛发展同时,不少一度坐拥亿万用户的网络媒介产品也正悄然走向落幕,基于对一个关停多年的博客平台“前用户”群体追忆自身“写博”经历的叙事研究发现,相较那些舞台中央的少数精英博客,时常被忽视的广大“草根”博主并未如预期般推动博客曾被无限寄望的传播潜能,众多用户更多是在一种偏向私密化的青春心事纪录中形成整套有着可辨识度的写作模式和风格.随着博客渐渐退出日常生活,往昔的写博岁月在用户记忆叙事里同时被刻画成一个自我的和媒介的黄金时代,个人博客也被赋予了此后功能更强的媒介所不具有的象征自我抗争的功
可以说,认识论转向以来,近代哲学400余年始终在探究一件事:知识是什么以及如何获得可靠的知识?统其大略者,从经验论到唯理论,从科学主义到建构主义,从逻辑经验主义到现象学,从归纳法到演绎法等,缠绕纷纭却殊途同归:以什么样的方法获得可靠的知识?如果不认为学术研究需要方法,那么就可以认为这400年的哲学研究几无价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