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变形计”

来源 :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ya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化给学校品牌发展带来新思考
  
  
  
  学校的形态一直在改变。
  从先秦时代的“庠序”(据说我国最早的学校),到今天的现代化学校,中国学校的形态总是在不断改变。每一次学校形态的改变,常常伴随着教育“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办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每一次学校形态的改变,总是得益于社会文明和技术进步。
  一名校长,如果你不去研究改变学校形态的技术手段,那跟母狮带着小狮子们捕猎有什么区别?
  所以,聪明的校长总是非常在意自己学校的形态变化,并研究寻找改变学校形态的技术手段。
  可是,让我非常不解的是,当真有这样的技术出现时,我们的校长多半都懵了,有些竟然“叛变”为阻碍这门技术进入校园的“反动者”。这门技术,跨时代改变着学校的形态、教育的生态,它就是“教育信息化”。
  经观察发现,之所以有很多校长“叛变”,成为阻碍这门教育新技术推广的“反动者”,是因为政策传导和施行过程中产生了很多误区。一个最大的误区,就是把教育信息化当作很神秘、高不可攀的东西,以至于我们的校长和老师不敢接近,认为教育信息化是遥不可及的。其实,不管我们喜不喜欢信息化这个“东西”,不管我们怎样拒绝它,信息化早已经悄然进入了我们的生活,进入了我们的教育领域,就在我们的身边。
  只有厘清教育信息化的“真相”,才能引导教育信息化的“反动者”走出误区。教育信息化是“看得见”的一场技术革命。
  
  书包“变形计”——沉重的岁月渐行渐远
  “背着书包上学堂”是我国千百年学校教育的一个缩影。我小时候家里穷,读书没有书包,是用一个小纸袋装着两本书,一本语文一本算术。还有一支铅笔。后来上中学,就有了单肩挎包,是那种黄帆布的军用挎包,单肩挎的书包上个世纪70年代很流行。
  到了“80后”,书包变形了,有了双肩的背包,体积稍大,份量当然有所增加了。
  “90后”的书包又变形了,双肩背包体积增大很多,为了稳固只得再加了一条扣带捆在腰上。
  跨入新世纪,孩子们已经背不动书包了。很多人用秤称过孩子们背的书包,竟然有20公斤重。于是,那种有拉杆和轮子的书包出现了,孩子们并排走在街头拖着书包“呼哧呼哧”前行,这种街头风景让人心中五味杂存。
  最近几年,在中小学突然涌现出一种新的书包,那就是“电子书包”。这是一个数字终端,把传统的“书”进行数字化,再储存到终端里去。2010年10月,“电子书包”试点项目率先在上海虹口区启动,约有18所学校参加了试验。目前,全国一些大中城市的学校,都在实验推广这种教学终端。
  电子书包大大解放了学生们的身心,它的好处很多,一是为学生减负,二是便捷,三是环保,四是延伸了课堂教学。可以说,电子书包的出现,是我国中小学实现数字课堂的一次预演,就是“看得见的”教育信息化。
  书包变形计,折射出国人对于孩子学习减负的渴望,也反映出我国中小学教学涵盖的知识结构多么臃肿、庞杂。电子书包乃至以后可能出现新的学习工具,预兆了我国基础教育“农耕时代”的终结。
  
  黑板“变形计”——僵硬的文明开始复活
  黑板是师生们最熟悉不过的教学用具了。可是,并非所有人都了解它的前世今生。最初的黑板,是人们把黑漆涂抹在木板上防止被风化、虫咬以及其它侵蚀,并非用来写东西。直到19世纪中期,黑板才真正地在学校教学中被广泛应用。
  两百多年来,黑板发生了很多变化。从石灰混合物到刷上黑漆的木板,从水泥墙壁板到各种类型的石材板,最后到树脂、钢化塑料等复合材料的黑板、白板……黑板的材质、颜色、款式、性能、结构产生巨大变化,技术含量日新月异。
  尤其是以白板为代表的,多彩“黑白”的出现,迅速壮大了“黑板家族”,唤醒了教育传承的“生态”意识。
  两百多年来,黑板对人类教育的贡献功不可没,为千千万万读书人开辟了一片又一片知识的天地。穿越它的深邃、神奇,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并发扬。
  直到有一天出现了一种叫做“电子白板”的东西,它注定要成为黑板的终结者。上个世纪末,在欧美一些国家出现了电子白板用于会议和教学。跨入新世纪后,欧美的电子白板市场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并批量进入学校课堂。
  我国电子白板市场起步要晚十多年,有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的电子白板总量还不到一万台。不过就在2010年前后,我国电子白板迎来大爆发期,一年就有十多万台上市。紧接着2012年教育部公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电子白板似乎成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一个推手,电子白板对于想从黑板前“脱身”的教师来说,实在有太大的魅力。
  电子白板的出现,宣告了一种全新的教学载体和交互手段诞生,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具有革命性意义。
  
  粉笔“变形计”——创意的精灵摇曳嬗变
  作为黑板孪生小妹的粉笔也是女大十八变,越变越让人们不认识了。有理由担心,或许有一天它会从此在我们面前消失。
  古时候的人用黑炭作为书写工具,在木板和墙壁上涂写。后来人们发现用石灰石涂写更方便、经济,最早的粉笔大约就在中世纪诞生了。至于是先有黑板,还是先有粉笔,则无从查考了。我的看法,就算黑板和粉笔不是同期诞生,但是它们被广泛运用到教学上,应该是同步的,粉笔和黑板在教学中的相生性毋庸置疑。
  我很怀念“粉笔时代”。读小学的时候,老师还会把粉笔作为奖品发给表现好的学生,一支小小的粉笔同学们会像宝贝似的收藏着。尤其后来出现了彩色粉笔,对我们同学来说简直是一种巨大的诱惑。为了得到一只彩色的粉笔,我们拼命学习,好好表现,多做好事。
  彩色粉笔创造的“黑板文化”,是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那个“白与黑”的年代,这些色彩绚丽的文字和符号,构筑了另一个缤纷的精神世界。
  不过,一个多世纪的粉笔给老师们也带来很大的伤害。飞扬的粉尘、刺耳的滑动声,对老师的心脏和呼吸系统所积累的伤害一直困扰着我们。后来的生产企业改进技术,出现了“无尘粉笔”,在粉笔中加入了油脂、粘合剂,情况才有了改观。
  令人叫绝的是,有一种掺杂化妆品原料制作的粉笔,大大削减了粉笔对教师的毒害。因为这些粉笔就是化妆品的另一种固态,具备化妆品生产的严格健康指标。这样的粉笔我还没有见过,我想也不可能大面积用在教学上,成本得多大呀:写着写着,一盒面膜没了;写着写着,一瓶眼霜没了……
  随着黑板的演进,粉笔变形为多彩的白板油墨笔。它的出现,彻底消灭了粉笔对老师的健康危害。清晰流畅的书写、多彩可选的颜色、粗细变化的线条,让老师的板书变得更富有创意和灵感。
  可是,不曾想到有一天粉笔就要向我们告别了,取代它的是鼠标、键盘、电子触笔、投影仪……仿佛,一群遥远的精灵飞越河流山川,依靠自己创意的力量和嬗变的轨迹,拯救世界文明来了。信息自古有,今朝化蝶飞。
  
  教室“变形计”——千年的沙漠焕发生机
  我不知道当前还在争吵大班制、小班制有什么意义,在西方人看来这是非常无聊的事情。课堂的效率,不是取决于保姆式的照顾面,而是取决于交互信息的传播速率、覆盖面和体验。可是我们一代代人,就这么一直生活、学习在这样一个固定形状的空间,它的名字叫“教室”。
  可以来一张关于教室的“自拍”:屋子不在乎大小总是有前后两块黑板的夹击,中间大致是四排课桌椅密密匝匝地排列,桌子上都是一堆堆的书本,孩子们被一个个地“摆放”在固定的位置上——大工业生产时代的自动化流水线莫过于此。形形色色的人生,硬生生地被锻压打造成相同的形状、性能、用途和寿命。
  传说,教室四排座位中间的三个通道,曾经培养出了一批批教师型号的“模特”——他们每天都做着同样的动作,小心翼翼走着猫步来到学生中间。
  忘了说讲台,其实它有时跟学生课桌一样。条件好的学校,教师讲台高出那么一点,具有了一些“神圣特质”。黑板、粉笔、讲台、课桌椅、标语、口号,还有放在教室某个角落的大扫除工具——这就是中国上千年来通用的学校教育现场空间。
  中国的教室形态,颠扑不破,竟然坚挺到新的“课堂形态”破壳,才开始有了改变。因为课堂教学需要革命,所以教室不得不重新乔装打扮,在千百年之后竟然返老还童、焕发生机。
  如今的教室,多媒体教学讲台替代传统讲台,多媒体LED大屏幕一体机替代黑板、粉笔,电子书包、手机等终端取代了课本、作业本复习资料、笔,还有投影仪、功放、麦克风,以及宽带互联网、庞大的在线资源……
  全副武装的信息化工具彻底改变了教室的形态,也改变了课堂的形态,更是改变了教学的形态。开放、协作、自主、随性,已经构成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老师和学生可以自由行动,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教室被更多地赋予了交流、活动、休养、玩乐的空间意义。
  依托教室装备的不断改进升级,依托“班班通、人人通”等模式的互联空间资源和大数据教育云平台,我们的教室仿佛一个巨大的变形金刚,根据任务、环境、方向的不同,不断变换着独特的形态。
  信息化给中小学教育带来的“变形”,不仅仅是书包、粉笔、黑板、教室的变形,这些只不过是“看得见”的教育信息化。虽然很多变化和真相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能感觉到、触摸到、观察到,并能产生新的教育发现。
  当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人,还在憧憬田园式教育情怀的时候;当我们面对浑身揣满了手机等数码产品的学生,绞尽脑汁、誓言要与这些小家伙斗智斗勇PK的时候……我们的教育阵营开始分裂,我们的教育观念开始分化。一部分人突围而出,也有一部分人就此迷失在当前的移动互联时代。
  时代在发展,文明在进步。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教育信息化都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教育形态,是中小学走品牌发展道路的未来。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变化
  文/唐建新
  
  我们正开始步入大数据时代。
  这是一个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时代,也是千年未有过的大变革的时代。大数据时代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毫无疑问,也将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和过去的网络时代相比,教育受到的影响,甚至震荡更加巨大和彻底。网络时代教育在局部观念和一些技术上面受到了迅捷广阔的影响,并按照人们的意识,按照人们的设定在阔步前行。
  由于网络时代的传统数据,是人为有选择性的阶段性录入处理,而大数据是非人工的机器,全过程的观察录入整理使用——因而真正的大数据时代,常常不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更多的是来自于大数据本身对于事务以及活动,乃至于人类发展的判断了。
  因为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多样化、海量化、快捷性、灵活性以及复杂性,自然会对我们的教育带来以下巨大影响。
  
  教育资源的优质化更普及
  因为大数据的广泛使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将被广泛分享,每一个角落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分享到最顶级的教师教学指导。其教育内容的演示乃至还原,都可以因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更加深刻、透彻、明白、晓畅。教学过程中信息的不必要的扭曲、变异、衰减大为减少,教育的情景化、趣味性、大大增强,学习自然就变得更加轻松顺畅。
  
  教育内容的选择性更大
  过去我们的教育受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给受教育者提供多样性的选择。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少地区和国家都在探索实践。我们国家一些高校和一些中小学也在进行尝试,就按照传统教育观念设置的课程而言,都有了无限多门课程供自己选择的可能。足不出户就可以自行点击和选择全球名校的课程进行研修,也可以通过网络等选择贴近生活、贴近需要的实用类的内容,以及探究虚幻的浩渺的极其宏观和非常微观世界的内容等非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内容来学习。
  教育过程的个性化更强
  人和人之间的学习差异可以不再困扰教育工作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去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的教育。同时,大数据时代的教育也能够较早较好地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合该学生的学习课程设计,没有必要再像工业化时代一样去面面俱到地完成各门课程的学习任务。
  学生的走班制将进一步演变为走课制,班的概念包括不同层次的学科建制的班的空间概念,有可能被大数据时代的内容上的课的概念替代。这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私密性也将会大大提高,学习了多少、学习到了什么程度完全是个人的隐私,同学之间甚至师生之间都不清楚各自学习的内容以及程度。
  
  教育效果的反馈性更准
  传统的纸笔练习、作业、考试将像书信一样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少数人少数行业的专营事情)。学习、认知、实践、思考、探索将逐渐融为一体,巩固性检测性练习,必将被不断行进之中的自我选定的“人机对话”的方式所替代。这也就是说,自己的各种知识、各种能力发展到了哪一程度,能够解决哪一门类的问题,甚至能够在实践中解决哪些问题,都能够随时得到反馈。我们无需等待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学段,才去参加某一程度的考试来证明自己。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反馈,不是简单的横断面的孤零零的一些试题的检测,而是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的数据进行整合,作出判断。包括现代教育测量体系所测量不出来的习惯、方式、顺序、细节、心理变化等,都可以纳入观察考量的范围。
  
  
   教育单位的分层更加细化
  学校教育随着社会的工业化而诞生,也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产生巨大的变化。学校不再是简单地按照年龄以及学段来划分的教育单位,而会逐渐演变为教育辅助平台。教育内容的专门化机构,更高层次上的青少年宫一类性质的机构,将逐渐取代传统意义上的中小学学校。
  学历教育会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化。反之,社会对人的实际学习更新的能力、研究探究能力、某一专门领域的专项能力,要求则更加容易、精细和精准。当今流行的人们背负的符号马甲,则将逐渐失去职业寻找中的敲门砖的作用。
  
  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可能相对较早地进入大数据时代的前沿,一些学校一些地方已经开始了“慕课”,开始了玩“翻转课堂”,开始了多终端进课堂等。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山村小学连水源都还困难。因此,有人说我们正处在“四世同堂”的时代,即同处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农业时代的烙印还难以根除,工业时代的观念还没有很好建立,信息时代的意识还没有来得及消化,网络时代、大数据时代又紧锣密鼓地步步逼近。这对我们的教育无疑提出了更加艰难的挑战——如何多层次、多元化、多维度地应对大数据时代对教育带来的变化,既要有共同基础又要有个性发展,既要鼓励探索前行又要扶持困难后进,使得中华民族的教育发展既能够脚踏实地,又能够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准。
  (作者系本刊特约评论员、原深圳市南山区教研室副主任)
  
其他文献
自校长岗位上退下来后,我就好久没看到北海小学的董校长了。某一天,从好友的腾讯空间里看到了“董校长那件紫尼大衣上精致闪闪的校徽”,这令我想起以前一起开会的场景,其胸前总是别着一枚校徽。虽然我未曾与董校长共事,交往尚浅,但是对她的教学与办学经验感到由衷钦佩,别上校徽出门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一枚小小的校徽,承载着董校长对学校的热爱。众所周知,校徽是一所学校的象征,从董校长对待校徽的态度与行为就可以看出
期刊
问场地  目前,一些大城市的中小学,根本没有足球场,连五人制的小足球场都不具备。例如,在广州市1500多所中小学校里,有足球场地的不到1/3,首批设立的304所校园足球项目推广学校,其中200所没有完整的场地,甚至连小型的五人足球场都没有。  而全国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要求学校“立刻行动起来,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足球是激烈运动,场地不好,学生踢球时
期刊
君子成人之美。学校的使命,也正是在于“成全”师生,成就学生的健康发展。  李希贵和北京十一学校,到底是谁成全了谁?这样的话题在教育界早已成为美谈。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佳话——“成全教育”思想,成就了广州市海珠实验中学的品牌;“侨牌”发展战略,成全了中山市华侨中学的“中国第一、世界唯一”的理念诉求。  校训成全了学生的精神归宿,成为一种奔向理想的号召。全国教师进修院校和其他培训机构,无一不是在上下
期刊
随着江苏启东中学王生校长的落马,启东品牌会不会因为校长的落马而坍塌,成为网友们热议的话题。大家各执一词、各有见地。笔者认为,启东品牌是否会因为校长落马而坍塌,大家且慢急于下定论,务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学校成就,非一人成果  在现实中有许多知名企业或公司品牌,因为品牌的缔造者离职等原因,导致公司原有的资源链断裂,底下员工人心涣散,从而逐步走向没落,辉煌不再。启东中学品牌因为王生而生,并大红大紫,
期刊
互联网的平台思维就是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平台模式最有可能成就产业巨头。全球最大的100家企业里,有60家企业的主要收入来自平台商业模式,包括苹果、谷歌等。  那么,教育界呢?怎样面对现实的平台与互联网背景下的虚拟平台?又怎样在教育规律的指导下去成功打造?  法则16:打造多方共赢的生态圈  平台模式的精髓,在于打造一个多主体共赢互利的生态圈。  将来的平台之争,一定是生态圈之间的竞争。百度、阿
期刊
“有的人因名校出名,有的名校因人出名”。王生很有才,最初也很努力,命运待他也不薄,付出都得到回报。制度、人性的弱点,最终让他忘记了自己是谁。实际上,很多落马官员和他的情况相似,但为他还真有些小难过。  我曾在2012年4月13日走进热度十足的启东中学。王生校长的名片意识很强,分享与几任总书记、总理的频繁合影,引人艳羡之余也窥见了学校实力。而王生校长在高一实验班课间穿插的鼓励讲话,则让广州名校长们明
期刊
刘建宇,山东省优秀教师、首届沂蒙名师、山东省十大教育创新人物、山东省创新教育先进个人、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可是,如果不是遇到姜怀顺这样一位“伯乐”,刘建宇今天也许不会成为一匹声名赫赫的“千里马”,更不会以一位成功的品牌教师身份站在讲台上,他甚至可能难以在讲台上立足。  发现:听课探秘,发现新教学模式  1996年,刚刚走向教坛的刘建宇担任了初一的数学课老师。他性格内向,平时不大与人多
期刊
认识王生校长是在中央党校高级中学校长培训班,印象十分清晰的是王生校长风度翩翩,确实是一副知识分子形象,不大言语,即便言语声音也不是太高,对教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高中学校管理有独到的办法。学习期间,笔者也尽量与其交流,确实能够感受到他对管理的理念、对教育的诠释、对“应试教育”的真知灼见。作为“最牛博士校长”的王生,引领着南通教育的“金字招牌”,声誉大江南北。至于王生因何违纪,违纪在哪些方面,暂时不
期刊
知原则,懂理解,好操作。          进行学校文化战略策划,目的在于建立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思维方式,对学校文化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建设,进一步明确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群体风尚、基本方向、整体思路、重点任务等,全面系统而又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文化的改革完善,努力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真正实现文化立校,文化强校。  具体而言,办学理念策划的目标是基于学校传统,以当代学校文化战
期刊
从名校长到落马接受调查,王生该如何自处?从一所名校到品牌受损,启东中学又该如何自处?这当中定然可以给教育同仁一些警示和启发。从1995年开始的15年里,启东中学在国际中学生数理化学科竞赛中获得了13金2银,每年有20名左右学生步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求学,它的老师们编写的特色练习题单册被高考学子们奉为“高考秘籍”,这一切都使启东中学和湖北黄冈中学一样,成为同行心中的“圣地”。启东中学=博士校长+优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