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帮助学生收集信息、发展智力、培养品德、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阅读教学中的阅读能力培养非常重要。
【关键词】动力;作用;关键;语感;情境;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阅读的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很多学生之所以认为语文阅读学习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展开积极思考,大胆创新,故而给学生造成审美疲劳。因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中,应精心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或转换文本形式,或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愉快、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开展阅读学习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正确认识阅读教学的作用
阅读教学是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語文学科的人文性。新课标还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中占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给阅读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
语文阅读,应该努力让学生自主读书。但自主不等于放任,阅读与训练是相辅相承的,学生的字词语言思维等阅读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长期的训练。
1、指导预习,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掌握好预习的方法,就像获得一杆“猎枪”一样重要。怎样做好预习呢?
第一,粗读——扫清障碍。预习一篇课文,先要粗读一遍,遇到疑难的字、词,要查一查字典、词典,扫清障碍。只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才能通顺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细读——找出问题。细读就是认真细致地读。边读边找出不明白的问题。
2、精讲课文,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
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用主要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为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
五、创设情境,在身临其境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把情感带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脑、眼、口、耳等器官活动,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口头语言,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如在指导朗读漓江水的“静、清、绿”这一段时,挂出挂图,进行描述“漓江有许多小船在等着我们乘坐,我们乘着小船、轻轻地摇动双浆,荡舟漓江。”接着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学生在声画的作用下入境了。再读漓江水的“静、清、绿”这种读的训练不仅有层次,而且有质量,在身临其境中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培养了阅读能力。
六、阅读教学要培养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只有在教学中教给学生阅读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应该好好,并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在教学中讲读结合,不断地创设情感,逐步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不断的加强和提高。
参考文献:《小学语文教学》、《中国教工》、《辽宁教育》、《鞍山教育》
作者: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兴隆中心校:刘敬华
【关键词】动力;作用;关键;语感;情境;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阅读的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很多学生之所以认为语文阅读学习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展开积极思考,大胆创新,故而给学生造成审美疲劳。因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中,应精心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或转换文本形式,或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愉快、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开展阅读学习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正确认识阅读教学的作用
阅读教学是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語文学科的人文性。新课标还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中占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给阅读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
语文阅读,应该努力让学生自主读书。但自主不等于放任,阅读与训练是相辅相承的,学生的字词语言思维等阅读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长期的训练。
1、指导预习,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掌握好预习的方法,就像获得一杆“猎枪”一样重要。怎样做好预习呢?
第一,粗读——扫清障碍。预习一篇课文,先要粗读一遍,遇到疑难的字、词,要查一查字典、词典,扫清障碍。只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才能通顺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细读——找出问题。细读就是认真细致地读。边读边找出不明白的问题。
2、精讲课文,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
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用主要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为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
五、创设情境,在身临其境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把情感带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脑、眼、口、耳等器官活动,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口头语言,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如在指导朗读漓江水的“静、清、绿”这一段时,挂出挂图,进行描述“漓江有许多小船在等着我们乘坐,我们乘着小船、轻轻地摇动双浆,荡舟漓江。”接着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学生在声画的作用下入境了。再读漓江水的“静、清、绿”这种读的训练不仅有层次,而且有质量,在身临其境中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培养了阅读能力。
六、阅读教学要培养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只有在教学中教给学生阅读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应该好好,并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在教学中讲读结合,不断地创设情感,逐步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不断的加强和提高。
参考文献:《小学语文教学》、《中国教工》、《辽宁教育》、《鞍山教育》
作者: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兴隆中心校:刘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