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危重症患者实施整体性急诊急救措施研究

来源 :健康之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cro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危重症患者实施整体性急诊急救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86例急诊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接受治疗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急诊急救措施,研究组采取整体性急诊急救措施。对比两组早期救治所需时间、急诊手术时间及救治过程中死亡情况。结果:研究组早期救治所需时间以及急诊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危重症患者实施整体性急诊急救措施,可有效提升急救效果,进一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关键词:危重症患者;急诊急救;救治效果
  急诊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诊断和治疗不同类型的危重症患者。一般情况下,急诊科室收治的患者病情较为严重,需要马上进行急救[1],特别对于意外事故中发生创伤的患者需要及时采取救治措施,提高其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本研究在临床救治工作中实施整体性急诊急救措施,获得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86例急诊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接受治疗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男女例数分别为24例、19例;年龄39~71岁,平均(55.59±3.38)岁;发病至入院治疗时间为1~7 h,平均(4.51±1.06) h。研究组男女例数分别为23例、20例;年龄38~72岁,平均(56.36±3.07)岁;发病至入院治疗时间为1~8 h,平均(4.69±1.00) h。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危重创伤患者,出现休克、心脏骤停等情况;患者或家属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标准:家属不配合;合并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患者。本次研究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急诊急救措施:患者接收后进行包扎、固定以及止血等基础处理,建立静脉通道输液治疗,并给予吸氧等,根据病情转至相应科室接受进一步治疗。研究组采取整体性急诊急救措施:接到急救指令迅速到达现场后,第一时间进行包扎以及固定等处理,进行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心肺复苏、电除颤等治疗,及时安排转运,在转运过程中进行心电监护、血氧监护以及抗休克治疗。利用现代化通讯设备将患者情况及时告知在院医生,利用平台信息将数据传输至急诊科工作站,提前做好相应准备工作。患者入院后及时进行针对性检查以及手术治疗,手术完成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及时转入相应科室,实现“院前急救—急诊救治—辅助检查—急诊手术—住院病房”整體救治。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早期救治所需时间、急诊手术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救治过程中死亡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相应数据纳入统计学软件SPSS20.0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采取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时间对比
  研究组早期救治所需时间以及急诊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死亡率对比
  对照组死亡6例,死亡率为13.95%;研究组死亡1例,死亡率为2.33%。研究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χ2=5.504,P=0.037。
  3讨论
  相关研究显示,2012年以来,我国因交通事故伤害所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12万人次,严重创伤患者死亡率占80%以上。对危重症患者而言,专业急救医师团队采取先进设备仪器进行救治,可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因此,建立一支技术过硬、反应快速、完整有效和拥有先进医疗设备的急诊急救医疗团队十分必要。传统急救模式下,医师对患者进行相应检查,然后转入相应科室接受下一步治疗,这种救治模式没有充足时间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容易耽误救治时间,导致病情恶化。整体性急诊急救措施建立了一体化救治流程,在接收患者后开展相应检查,然后采取急诊手术治疗,进一步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后转入相应科室接受下一步治疗。这种救治模式将“院前急救-急诊救治-辅助检查-急诊手术-住院病房”进行整体规划和实施,避免了各个环节衔接过程中出现的纰漏,且可有效缩短救治时间。本研究中,研究组早期救治所需时间以及急诊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说明整体性急诊急救措施可有所缩短各环节救治时间,为后续治疗争取更多时间。此外,对照组及研究组死亡率分别为13.39%、2.33%,研究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提示采取整体性急诊急救措施可进一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对于急诊危重症患者实施整体性急诊急救措施,可有效提升急救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芳,顾纪芳,刘庆芬,等.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全科医学,2019,17(4):674-677.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分析前列腺癌患者应用术前健康教育联合术后延续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及情绪的影响。方法:在2018年8月~2019年8月治疗的患者中选取符合研究条件的120例前列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术前健康教育聯合术后延续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情绪、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护理后,观察组SD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躯体疼痛、生理机能、健康状况、精
期刊
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发生率高,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不良影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绞痛经系列治疗后病情稳定,处于稳定期,该阶段的护理对控制病情有很大帮助。那么,处于稳定期的心绞痛,护理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1心绞痛的概念及表现  心绞痛是指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性缺血、缺氧,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心绞痛是心脏缺血反射至身体表面所感觉的疼痛,以前胸阵发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方法用于早产儿出院后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19年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98例早产儿加入本研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在早产儿出院后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早产儿出院后给予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出院后家属护理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早产儿体格发育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1.2 入组标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供应室消毒灭菌监测对医院感染预防的作用。方法:从近3年于滕州市龙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临床治疗中发生感染患者中,选取11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对两组患者感染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  1.2 研究方法  在供应室消毒灭菌监测过程中,首先,应加强供应室生物学监测。对于供应室管理人员来说,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体检人群中脂肪肝患者生活方式治疗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6月~2020年7月体检出脂肪肝患者300例,根据随机排列法将其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150例,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持续性干预及健康指导,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前研究组轻度脂肪肝、中度脂肪肝、重度脂肪肝发生率与参照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轻度脂肪肝(12.00%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个体化注射技术的效果。方法:对60例CT冠状动脉成像受检者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注射技术,观察组30例采用个体化注射技术。对比两组小血管显示情况。結果:观察组室间隔支、圆锥支、窦房结支显示例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  1.2 注射方法  仪器设备:飞利浦Brilliance CT,64排128层;Medrad Stellant双筒高压注射器;
期刊
1检查项目一: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是人体血液中比较重要的一种血细胞,与机体抵抗力与免疫力密切相关,能吞噬异物,生成抗体,与机体的损伤治愈能力和病原体侵入抵御能力等相关。通常血常规能有效检查受检者体内的白细胞计数,指标的变化与化脓性细菌性炎症等有关。  人体内白细胞总数升高或降低,与机体生理性、病理性因素相关,通常生理性白细胞计数升高临床意义不大,需要高度关注病理性白细胞总数的升高。(1)生理性升高
期刊
摘要:目的:评价健康教育模式应用于病毒性肝炎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66例2019年8月~2020年5月就诊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参与病毒性肝炎健康教育模式干预实验计划,以平衡序贯法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33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采用健康教育干预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相比于常规组,实验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病毒性肝炎者护理中贯彻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高原条件下基层部队官兵患爆震性耳聋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患爆震性耳聋官兵108例进行医学研究,按照治疗措施不同分为西医治疗组与中西医治疗组,各组54例,评估治疗有效性。结果:中西医治疗组完全治疗20例、改善治疗32例、失败治疗2例,西医治疗组完全治疗18例、改善治疗28例、失败治疗8例,中西医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3%,高于西医治疗组的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社区治疗与管理方式对高血压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88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高血压社区治理与管理,比较管理前后患者血压变化情况。结果:社区治疗与管理介入后,老年患者高血压显著降低,与社区管理介入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社区治疗与管理后,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改善明显,能够实现对血压的有效控制,改善患者生活方式,降低并发症出现风险,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