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人类历史发展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这为人们进行历史比较提供了客观可能和科学依据。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许多熟视无睹却又十分重要并有价值的东西,可以更准确地掌握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特点、本质、规律与影响,也可以加深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历史情况的理解。比较法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历史教学基本的常用的方法。
现行高中教材设计了大量比较类型的思考题或练习题;在高考历史科命题中,比较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考查要求,体现在各种题型中。所有这些都要求应重视比较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横向比较
也叫中外比较法,主要从空间角度,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
我国是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古代社会发展中,有相当长的时期居于世界各国前列,特别是科学技术远远超出世界其他国家。运用中外比较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1.比较文明古国的文明史。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始终没有中断或停滞过,显示了永不衰竭的生命力,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字记载的史籍。跟世界上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相比,中国历史的这个特点是十分突出的。古埃及进入奴隶社会早于中国,但它先后被波斯、罗马和阿拉伯帝国征服过,古埃及的文化也被阿拉伯文化代替;古代印度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北部印度遭到外族的入侵,近代又曾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而失去过独立的地位,而古印度本民族文字记载的历史早已散失殆尽;古巴比伦在公元前1595年遭到外族入侵之后,又多次遭到周围各族的侵略和统治,两河流域的主权几经易手,巴比伦这个国家的名称也早已在历史上消失了。几千年来,世界上多少古文明衰落了、中断了,唯独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始终保持着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生机,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各民族人民所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无论对东方周边国家和全世界的文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教师在教学时只要稍作比较,就能显示中华民族之魂的崇高和祖国的伟大,坚定学生对祖国前途的信心。
2.比较经济发展成就。从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来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织丝的国家,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比如,在城市经济的繁荣上,西欧的伦敦和巴黎在十四世纪拥有四万人口,是西欧著名的城市,而我国早在七世纪的唐都长安,十一世纪的北宋都城东京就是拥有百万人口的大都市了,东京城里还出现了通宵不绝的夜市。在冶金史上,我国在公元前六世纪的春秋晚期就能炼出生铁,用来改制农具和手工具。在欧洲直到十四世纪才炼出生铁。我国约在公元一世纪的西汉末就发明了炼钢法,而英国直到十八世纪中叶才发明炼钢法。教师在教学中把这些史实进行比较,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感油然而生,更加热爱我们的伟大祖国。
3.比较科技文化。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是世界各国所公认的。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对促进世界文化、科学、航海事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除此之外,我国古代科学技术还有很多居于领先地位。比欧洲同类发明早的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华佗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全身麻醉方法的医生。祖冲之推算的圆周率比欧洲早1100多年,日本人甚至把圆周率称为“祖率”。元朝科学家郭守敬编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还早300年。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这些具体史实的对照,详加比较,足以使学生萌生民族自豪感,从而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雄心壮志。
二、纵向比较
也叫古今比较,主要从时间角度,对同一民族、同一区域、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
了解昨天和前天可以更好地认识今天,展望未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运用古今对比,使学生认清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激励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为中华崛起而献身的高贵情操。
1.比较科技文化的发展。如,在講赵州桥时,我把它跟南京长江大桥作了比较,在充分肯定前者的光辉成就的基础上,指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南京长江大桥在我国桥梁建筑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在长江上架起一道人造彩虹,这是李春等一代匠师所想象不到的。这样的比较,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感慨,坚定了对社会主义祖国前途的百倍信心。
2.比较两种制度。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时,教师可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比较。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洪秀全等人领导的农民革命,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的戊戌变法,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的辛亥革命,等等,他们提出了一个个救国方案,描画了一张张宏伟蓝图,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通过这样的比较教学,学生会充分意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进而更好地投身到学习中去,将来为祖国的进一步飞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深挖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运用比较法精心安排,对照讲解,科学地运用比较进行教学,对深化历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有利于学生发现和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学习,更能起到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现行高中教材设计了大量比较类型的思考题或练习题;在高考历史科命题中,比较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考查要求,体现在各种题型中。所有这些都要求应重视比较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横向比较
也叫中外比较法,主要从空间角度,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
我国是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古代社会发展中,有相当长的时期居于世界各国前列,特别是科学技术远远超出世界其他国家。运用中外比较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1.比较文明古国的文明史。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始终没有中断或停滞过,显示了永不衰竭的生命力,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字记载的史籍。跟世界上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相比,中国历史的这个特点是十分突出的。古埃及进入奴隶社会早于中国,但它先后被波斯、罗马和阿拉伯帝国征服过,古埃及的文化也被阿拉伯文化代替;古代印度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北部印度遭到外族的入侵,近代又曾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而失去过独立的地位,而古印度本民族文字记载的历史早已散失殆尽;古巴比伦在公元前1595年遭到外族入侵之后,又多次遭到周围各族的侵略和统治,两河流域的主权几经易手,巴比伦这个国家的名称也早已在历史上消失了。几千年来,世界上多少古文明衰落了、中断了,唯独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始终保持着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生机,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各民族人民所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无论对东方周边国家和全世界的文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教师在教学时只要稍作比较,就能显示中华民族之魂的崇高和祖国的伟大,坚定学生对祖国前途的信心。
2.比较经济发展成就。从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来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织丝的国家,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比如,在城市经济的繁荣上,西欧的伦敦和巴黎在十四世纪拥有四万人口,是西欧著名的城市,而我国早在七世纪的唐都长安,十一世纪的北宋都城东京就是拥有百万人口的大都市了,东京城里还出现了通宵不绝的夜市。在冶金史上,我国在公元前六世纪的春秋晚期就能炼出生铁,用来改制农具和手工具。在欧洲直到十四世纪才炼出生铁。我国约在公元一世纪的西汉末就发明了炼钢法,而英国直到十八世纪中叶才发明炼钢法。教师在教学中把这些史实进行比较,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感油然而生,更加热爱我们的伟大祖国。
3.比较科技文化。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是世界各国所公认的。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对促进世界文化、科学、航海事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除此之外,我国古代科学技术还有很多居于领先地位。比欧洲同类发明早的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华佗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全身麻醉方法的医生。祖冲之推算的圆周率比欧洲早1100多年,日本人甚至把圆周率称为“祖率”。元朝科学家郭守敬编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还早300年。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这些具体史实的对照,详加比较,足以使学生萌生民族自豪感,从而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雄心壮志。
二、纵向比较
也叫古今比较,主要从时间角度,对同一民族、同一区域、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
了解昨天和前天可以更好地认识今天,展望未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运用古今对比,使学生认清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激励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为中华崛起而献身的高贵情操。
1.比较科技文化的发展。如,在講赵州桥时,我把它跟南京长江大桥作了比较,在充分肯定前者的光辉成就的基础上,指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南京长江大桥在我国桥梁建筑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在长江上架起一道人造彩虹,这是李春等一代匠师所想象不到的。这样的比较,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感慨,坚定了对社会主义祖国前途的百倍信心。
2.比较两种制度。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时,教师可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比较。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洪秀全等人领导的农民革命,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的戊戌变法,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的辛亥革命,等等,他们提出了一个个救国方案,描画了一张张宏伟蓝图,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通过这样的比较教学,学生会充分意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进而更好地投身到学习中去,将来为祖国的进一步飞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深挖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运用比较法精心安排,对照讲解,科学地运用比较进行教学,对深化历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有利于学生发现和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学习,更能起到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