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把他们培育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直接影响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相脱节,教育口径相矛盾不统一,學校重视文化知识教育,而忽视思想品德教育课;家长力不从心、盲目随意,甚至束手无策,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不会管;社会上重视不够,未形成合力,缺人管;教育网络得不到健全,存在缺失。具体表现在:
(一)家庭教育封闭隔绝。沿袭了中国几千年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传统文化观念束缚着人们的思想,部分家长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形成了重“智”轻“德”的错误思想。封闭式的家庭教育,管教多、疏导少,孩子亲身实践、体验的机会少,相互沟通少,使得孩子与社会隔绝,严重影响到未成年人的道德素养的提高。
(二)学校教育脱离实际。古人强调对青少年的教育要“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现在的一些学校却只抓智育,重视文化知识教育,忽视德育,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方向、目标主要不是从未成年人出发,内容脱离青少年的主体和实际,道德教育形式脱离社会及未成年人的现实,道德教育结果认识与行为严重脱离,从而大大削弱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三)社会环境有待优化。随着互联网、影视文化等大众媒体的普及传播,各种文化思潮使身心不成熟的未成年人难以抉择。一些不健康的传媒宣扬信息,严重误导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解决对策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需要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需要整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必须坚持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重点抓住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环节,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组织未成年人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为未成年人成长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要互相配合、共同协作、多管齐下,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只有健全、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在实践中确立“以学校为中心,发挥主导作用;以家庭为基础,发挥关键作用;以社会为依托,发挥辐射作用”的工作思路,让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形成合力,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才能把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落到实处,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
(一)在家庭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通过家庭指导未成年人开展社会实践,当好家庭的“小帮手”。比如可以开展“我为父母分忧”、“给父母一个惊喜”等活动,让未成年人主动承包一项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二)在学校教育中,首先,应加强校园的人文环境建设,给予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应以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优良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风尚。其次,将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纳入德育工作年度计划,通过各种有形、无形的文化形态和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如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作用,利用重大节日、重要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的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重要时机,举行各种庆祝、纪念仪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充分运用青少年能够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榜样力量,通过板报、宣传栏,文艺表演、社团活动,感染、引导他们,营造一个知理守法、惩恶扬善、是非分明的大环境,使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精髓,最终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在社会上,积极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首先,社区活动中心要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文化人才、机构和设施,组织开展富有吸引力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参与性强,贴近青少年情感世界,弘扬正气的文娱活动。通过经常性的文化教育活动,如联谊活动、教育咨询、分发资料、知识竞答、文艺演出、亲子同乐等多个活动项目,把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破除各种陋习,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和培养。其次,以社区为基础,拓宽教育渠道,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和培养。以体验教育为切入点,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大力倡导和组织未成年人开展勤工俭学、社会公益劳动和社会服务等富有吸引力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如“送温暖”、“志愿者服务”、“手拉手帮扶”、“敬老助残”等公益性活动。落实社区服务点,提供学生发挥主动性、锻炼自我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深入社区、了解社区发展的同时,学会与人合作交往,提高社会工作能力,充分发挥自主性。
总之,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必须综合利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教育资源,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开展工作,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相衔接,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初步形成社会化、开放性的思想道德建设格局。学校要指导家庭教育工作,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与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精心设计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学生的德育课程的探究性学习和主题教育活动,寻求与家庭的最佳结合点。为适应新时期发展,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材,学校必须走教育社会化的道路,积极参与社区共建,积极配合和调动社会各界参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热情,在全社会筑起齐抓共管、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有效推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直接影响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相脱节,教育口径相矛盾不统一,學校重视文化知识教育,而忽视思想品德教育课;家长力不从心、盲目随意,甚至束手无策,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不会管;社会上重视不够,未形成合力,缺人管;教育网络得不到健全,存在缺失。具体表现在:
(一)家庭教育封闭隔绝。沿袭了中国几千年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传统文化观念束缚着人们的思想,部分家长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形成了重“智”轻“德”的错误思想。封闭式的家庭教育,管教多、疏导少,孩子亲身实践、体验的机会少,相互沟通少,使得孩子与社会隔绝,严重影响到未成年人的道德素养的提高。
(二)学校教育脱离实际。古人强调对青少年的教育要“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现在的一些学校却只抓智育,重视文化知识教育,忽视德育,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方向、目标主要不是从未成年人出发,内容脱离青少年的主体和实际,道德教育形式脱离社会及未成年人的现实,道德教育结果认识与行为严重脱离,从而大大削弱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三)社会环境有待优化。随着互联网、影视文化等大众媒体的普及传播,各种文化思潮使身心不成熟的未成年人难以抉择。一些不健康的传媒宣扬信息,严重误导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解决对策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需要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需要整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必须坚持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重点抓住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环节,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组织未成年人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为未成年人成长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要互相配合、共同协作、多管齐下,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只有健全、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在实践中确立“以学校为中心,发挥主导作用;以家庭为基础,发挥关键作用;以社会为依托,发挥辐射作用”的工作思路,让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形成合力,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才能把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落到实处,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
(一)在家庭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通过家庭指导未成年人开展社会实践,当好家庭的“小帮手”。比如可以开展“我为父母分忧”、“给父母一个惊喜”等活动,让未成年人主动承包一项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二)在学校教育中,首先,应加强校园的人文环境建设,给予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应以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优良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风尚。其次,将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纳入德育工作年度计划,通过各种有形、无形的文化形态和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如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作用,利用重大节日、重要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的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重要时机,举行各种庆祝、纪念仪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充分运用青少年能够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榜样力量,通过板报、宣传栏,文艺表演、社团活动,感染、引导他们,营造一个知理守法、惩恶扬善、是非分明的大环境,使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精髓,最终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在社会上,积极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首先,社区活动中心要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文化人才、机构和设施,组织开展富有吸引力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参与性强,贴近青少年情感世界,弘扬正气的文娱活动。通过经常性的文化教育活动,如联谊活动、教育咨询、分发资料、知识竞答、文艺演出、亲子同乐等多个活动项目,把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破除各种陋习,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和培养。其次,以社区为基础,拓宽教育渠道,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和培养。以体验教育为切入点,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大力倡导和组织未成年人开展勤工俭学、社会公益劳动和社会服务等富有吸引力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如“送温暖”、“志愿者服务”、“手拉手帮扶”、“敬老助残”等公益性活动。落实社区服务点,提供学生发挥主动性、锻炼自我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深入社区、了解社区发展的同时,学会与人合作交往,提高社会工作能力,充分发挥自主性。
总之,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必须综合利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教育资源,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开展工作,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相衔接,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初步形成社会化、开放性的思想道德建设格局。学校要指导家庭教育工作,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与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精心设计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学生的德育课程的探究性学习和主题教育活动,寻求与家庭的最佳结合点。为适应新时期发展,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材,学校必须走教育社会化的道路,积极参与社区共建,积极配合和调动社会各界参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热情,在全社会筑起齐抓共管、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有效推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