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一个支点 提高课堂效率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zhufeng5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教学既能让学生的知识得到提升,更能使师生双方的精神都得到升华。为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成了教育教学永恒的追求。说课堂是地球,那么我们就必须找到一个的支点,撬动课堂,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效率。
  一、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一)教师特征与教学有效性
  有效性的课堂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教师的知识应该是时刻更新、生长、创造着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今天的中学语文课本与三十年前的相比已经发生了相当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涉及宇宙观、价值观、人生观,新的文化理念、思想方法、政治智慧、生命意识和人生情怀,涉及人文与自然的广阔背景。如果一个人不去读书,不求精神的成长可能压根就察觉不出这种变化。如:《我有一个梦想》《我与地坛》《老王》《骑桶者》《品质》《一个人的遭遇》《〈论语〉选读》等这样的课文,仅凭技术性处理教材的教师也许根本就处理不好或处理不来,他们和作者、编者的精神世界差距太大。
  在今天,教师的个人修养(人格,知识水平等)才是教学有效性的症结和瓶颈,抓住了这个,才是抓住了提高教育质量的牛鼻子。同样的教案换个教师上课,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天壤之别。教师个人魅力,意志品质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职业原因,教师的个人修养并不仅仅关乎教师的个人生活,它对学生的影响极大。从很多名人的传记或回忆录可知,他们青年时代在学校所受教育影响最深最恒久的往往并不是什么学科教学或学科知识,而是某位教师的人格影响。一直认为理想的中学语文教师,举手投足间就该给学生以气质的影响。讲台上一站,他就是一本高品位的教材,他一开口,可能就是一篇优美的课文。语文课堂上,教师激情洋溢,教学李白的《将进酒》,就有李白的狂放与激情;学习《声声慢》,则能读出李清照内心的凄凉与悲愁……个人修养,本来是一个自己的人生选择,旨归于个人的幸福预期,是个人的内部事务,这里把它扯到教学的有效性上来,不过是看重它的附加价值。而这个附加价值实在是不可小觑的。这是条漫长而艰辛的路,但却是一条很不错的路。
  (二)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与教学有效性
  个人认为,衡量一堂课是不是好课,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有效。而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与否,取决于课堂上是否涌动着学生的思想,取决于我们的课堂是否有足够的学生思想的空间。所以,有效的课堂一定是以学生为主体、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每次听课,我常常更多地关注学生,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思维状态与课堂的参与程度和课堂的有效性是紧密相连的。
  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现状”,充分体现出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性的地位。
  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还要注重课堂对话。因为学生的价值不在帮助教师证明已有知识和真理的正确性与合理性,而是和教师在对话中一起成为知识和真理的发现者和征服者,而学生的生命价值就在这一次次的发现和征服中得以彰显和提升。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教师对教材的驾驭
  教材处理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以教师大量阅读、写作、深刻思考作为基石,但这里有一个方向的问题。
  首先是理清思路,重组教材。
  作家写作时有一条线索,但这条线索未必是读者解读文本的线索,或者说教师带领学生解读文本时必当是另一条线索,而这条线索的获得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重组,按照自己的理解及重点设置一个主问题(主线索),在这个主问题之外的枝节可以作必要的删节。
  教材重组的关键是教师形成自己可以层进深入的思路,按照这个思路对教材进行取舍,那些不分轻重胡子眉毛一把抓的解读教材的方式最是不可取。
  其次是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拿到一篇课文,教师应该在丢弃所有参考书的前提下自己首先“素读”,看看文章中是否有自己的生命体验,能否得到自己的认可,或者唤起自己的共鸣。
  再或者看看是否有不懂的地方,自己的问题有时也就是学生疑惑的地方,也是解读文本的切入点。
  把自己摆进去,以自己独有的生命体验去阅读文本,惟有如此,我们才能深刻地理解作品,才能唤醒沉睡在文字中的人物和美丽,那些冰冷而枯燥的文字经过教师的情感加热才会鲜活生动。当然最重要的是当我们把自己摆进去的时候,我们的情感在发生变化,信仰在发生变化,我们开始相信作品中的梦想与激情的生活,这样在课堂上,你就会满怀激情地去唤醒学生,并且和他们一起去追寻这种梦想。
  最后是切口要小,开掘要深。
  其实这句话是套用鲁迅先生讲写作的理论——“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但这八个字用在处理教材上特别恰当。也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问题不要过大,要精当、巧妙,要能够“顺藤摸瓜”的深入下去。表面上看教师只是在讲一个小问题,而这个小问题可以撬动整篇文章的理解。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抓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深入挖掘;又如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开头有一句“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教学时就可抓住“很有趣”作深入解剖;而《老王》则可抓住“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切入……
  这是处理教材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一篇文章,其实紧要处往往就那么三两句,也就是所谓的“切入口”,在繁密的文字下躲躲闪闪若隐若现。只有独具慧眼之人才能“发现”它。说发现,是因为那关键语句本来存在那里,你也读过,却不明白他真正的价值,而当你从全文中单独把它拎出来——用“重锤猛敲”之时,你才可以说真正“发现”了它。而这种拎出理解文章最紧要语句的能力,也可称之为把课文“读薄”,当然也是读透的能力。
  (二)课堂上对学生的激发
  一堂语文课,真正有效或无效,我想,最终应该看学生的“所得”,这才是评价语文课堂的终极目标。一节课,到底教给了学生多少,学生又得到了多少,教学有多少效益?教学的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得好不好。因而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更多的体现为课堂生成,脱离具体的场景我们无法描述,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用科学的理论和有效的方法,从预设的角度来指导以提高效率。
  1.课堂导入
  导入的起点要避免过远或过近,用于衡量的尺度是导入的效果。
  “突破口”的选择必须精心设计,导入得法可以使学生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的准备,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从而集中精神学习新的内容。如呈现新知识的方法单调呆板,平平淡淡,千篇一律,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就必须注重课堂导入,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以往的经验,课堂教学导入已形成了不少套路,诸如“猜谜激趣法”“故事引路法”“设问引入法”“开门见山法”“创设情境法”“以旧带新法”等等。
  衡量导入的优劣应着眼在单位时间内能否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情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换句话说就是用时越少,进入状态人数越多,导入效果也就越好。
  2.课堂提问
  提问要避免偏难或偏易,用以衡量的标准是难度、坡度、密度。
  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心理学家把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称之为“解答距”,并据此将问题分为四个级别:微解答距(不用思考,看书即可回答)、短解答距(书本内容的模仿与简单变化)、长解答距(原有知识的综合运用)、新解答距(采用自己独特方式解答)。从理想的角度看,后两种问题经验性重、联系性紧、趣味性浓、探究性大、穿透力强、覆盖面广,但往往是问题的启发性不够,不能具体指引学生学习,提示少,不能很好地启发思考。
  其实以上两方面如果用于漪老师的话说,八个字就透彻了——胸中有书,目中有“生”。
  吃透教材,理清解读文本的线索,渗透自己的理解,准确定位有效的教学目标,可谓做到“胸中有书”;充分了解学生现有水平和可能的发展水平,精心设计导语,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把学生吸引到课堂,正确把握问题的难度、坡度、密度,以“精问”促“深思”,尤其在课堂具体情景的处理上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何点拨,如何点评,如何“挑起战争”(即掀起课堂高潮),可谓“目中有‘生’”。由此,语文课堂将会摆脱低效、无效的状态,逐步走向有效、高效。
  最后,教师应该注重自己基本功的修炼,所谓功夫在“课”外,多读书、写作、思考,慢慢对文本解读的能力就提高了。多听课,学习一些技巧,注意一些小的细节。俗语云:打铁要靠本身硬。语文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基本素质,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基本素质提高了,什么理念都能辨识和理解,什么方法都易学会并使用。水之积厚了,负大舟才有力;风之积厚了,负大翼才有力。语文教师在经过炼狱般的考验之后,才能在教学中踌躇满志,“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其他文献
史铁生曾说:“我也曾喜欢体育,喜欢足球、篮球、田径、爬山,喜欢到荒野里去看野兽……”但是,最终却只能“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踢路边上的石子的感觉……”。“活到
卷五《齐本纪·下》 “中兴元年……九月己未,诏假黄钺萧衍,若定京邑,得以便宜从事。”(中华书局1975年版校点本,下同。第159页) 按:“己未”,《南齐书·和帝纪》作“乙未”。中华书局校点本《校勘记》云:“‘乙未’,《南史·齐本纪》作‘己未’。按长历,是年九月壬辰朔,初四日乙未,二十八日己未。”
作为教师都曾感慨过,自己课前精心思考设计了教学的方方面面,但在课堂上却未必都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很多教师总认为是学生学习不够主动,以致课堂缺少精彩的生成。在进行了一年的“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性和生成性研究”探究后,根据自己以及实验教师的课例,不断分析反思,我发现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其实很大程度决定于教师,课堂的精彩生成与教师密切相关。  一、精彩的课堂生成,与教师的灵活机智密切相关  几天前学习《项羽
明代的词集评点,自清代以来多受讥评。其原因一方面是明代词集评点确有浮泛率意的缺点,另一方面则在于论者之以偏概全以及对于明代学术的成见。通过对明代二十余种评点词集的系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表演活动,语文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新一轮以提高课堂效率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热潮的掀起,课堂中的表演活动受到越来越多老师的青睐.它打破了传统课堂的
本文以地域文化的植入与运用为视角,以武陵山片区大型旅游演艺产品为研究范例,通过对旅游演艺产品与地域文化关联性的分析、对武陵山片区大型旅游演艺产品地域文化植入的盘点,研
素质教育倡导了多年。万流归宗为一体,都旨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何谓素质?它应该包括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是基础,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是核心,思想道德素质是指导。笔者对近几年的探讨和实践情况概述如下:  (一)表演活动式,培养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和创造能力  我常常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举办编写手抄报活动。针对中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对编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