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课堂叫放飞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ha123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一直受到业界的关注。在百家争鸣中,郑州一中推出的主体课堂模式从理论到操作层面,都表现出了与众不同之处。
  一、主体课堂的教学三环节
  首先是学生依据教师为每节课编写的学习指导书进行自主学习,其次是学生依据自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展开研讨,最后是教师针对学生在自学和研讨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进行精讲。这三个环节中,自学是中心。因为自学结果的差异决定了研讨方向的不同,自学研讨所生成的问题决定了精讲的内容。
  自学环节是依据学习指导书来进行的。教师在编写学习指导书时,不设计学习路线,也不编织以重难点为纲的知识网络体系,也就是说,不越俎代庖替学生进行取舍。在学习指导书中,有“知识沙盘”部分。沙盘是知识三维的地图,是整个知识地貌的呈现。如果把整个自学环节比作一次旅行的话,学习指导书是指南针,知识沙盘是地图,自学过程就是体现个性化的自助游。
  既然学生的自学过程是依据学习指导书来进行的,那么学习指导书的编写便成了重中之重。学习指导书重在“指导”二字。指导不是指示,也不是指挥。教师编写学习指导书有几个原则:首先,要把握好本节课的知识脉络,按照从易到难、把知识以问答的方式呈现出来。其次,呈现的方式要多样化,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还要把科学的方法、理念融入其中。无论难、易,都要体现自主性,就是给学生留下足够多的选择性和思考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性学习。每堂课的课堂容量要合理,要有弹性,让学生依照学习指导书自学完毕之后,基本上可以理清脉络、发现问题、产生困惑,再通过交流研讨基本找到解决部分疑惑的途径。“要想富,先修路”,此话用到这里也比较贴切,学习指导书不是帮学生搬运知识,而是帮助学生为得到知识筑路架桥。
  虽然说自学环节占据中心地位,但它并不否定其他环节的作用。交流研讨是集思广益、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不仅能相互帮助,解决疑难问题,还能从中受到启发,发现新的问题,从而拓宽自己的思路。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实现教学相长。作为有教学智慧的教师,一定要养成耐心倾听的习惯,不要急于给出评价,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去陈述自己的观点。交流研讨环节中多边互动的关系往往会把一节课推向高潮。
  研讨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作用,那就是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自学中遇到的困惑会让学生有与他人交流的欲望,交流过程中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学校已进行了三年主体课堂的实验,三届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主体课堂实验班的学生与普通班的学生相比,在教学恳谈会上和校政对话时,明显表现出积极发表自己意见和有较高语言表达能力的素质。
  当然,研讨环节中并不是每个学生都积极踊跃、能言善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以剑桥大学的一项调查为例加以说明:有人对剑桥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个个是各界精英、社会名流做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其中不乏碌碌无为之辈。究其原因,剑桥的教育宗旨并不是试图把每一个学生都打造成所谓的精英,而仅仅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尽可能宽阔的平台,让每一个个体自由成长,并最终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推崇的主体课堂,理念也在于此。针对课堂上总会有学生默默无语的现象,我们还是可以找到解决办法的。比如,教师要及时表扬踊跃发言的学生以带动其他学生;同时有几位学生要求发言时,可以把机会给平时发言不多的学生;对于那些几乎从不发言的学生可以采取课下交流的方法,并在课堂上示意鼓励。时下有句流行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行万里路、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体悟。这其中有哲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自己体悟,一层高过一层。主体课堂就体现了这个道理。
  精讲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我们把它放在了自学和研讨之后。古语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句话对精讲在学习中的作用有定位价值。胜读十年书不是说书读得无用,而是说一席话有点睛之效。精讲的作用不能抹杀,也不能放大,放大了就成了教而学之。我们提倡学生成为“学霸”,提倡教师成为“教霸”。
  精讲是教师针对学生自学和研讨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而展开的,所以精讲不能预设,但是可以预测,预测之后要有设计,让精讲真正彰显它的点睛之效。当然,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预测的,尤其对于课堂经验不太丰富的教师更是如此。这正是考验教师应变能力和教学智慧的时候。我曾在一节英文诗歌欣赏课上,遇到了这样的挑战。诗中有一句话包含了“in terms of me”和“in terms of we”,当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质疑:为什么前面用的是宾格me,后面不用与之对应的us而是用了主格we?说实话,当时我很意外,因为没想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一时间也没有想出合理的解释。就在这个时候,一名学生突然起身回答:从诗的角度看,这里用we而不用us,就是为了押韵。他的解释让大家茅塞顿开。这个小插曲让我悟出一个道理:作为一名有教学智慧的教师,不仅要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对教材驾轻就熟,还要能够准确预测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状况并提前做好精心准备。教学相长关键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放低身段。
  精讲不是少讲,而是择其纲而提之,择其要而讲之。精讲环节谨记两点:第一,教师不要在这个环节唱独角戏,要在诱导和互动上下足功夫。对于问题,教师要把握好点到不说透的分寸;对于方法,学生要收到茅塞顿开的效果。第二,展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要多样化,不拘泥于某种形式,不拘泥于课本。
  主体课堂的成功与否要看主体课堂的灵魂是否“自主”。“自主”又体现在三个方面:学生学习的自主、研讨的自主和教师的自主。教师的自主就是教师不拘泥于任何固定的模式,自由而又不露痕迹地驾驭课堂。所以,一堂好课,不仅要看学生是否可以充分自主地学习、积极地研讨,还要看课堂是否发扬了民主精神,更要看教师是否把知识传授得出神入化,看似无形又收放自如。如果说一个教师严格地按照一定的模式把一节课上得中规中矩,严谨有余而生动不足;如果说不同的学科或不同的课型都上出一个模板,那么所谓的自主岂不成了空谈?   一堂精彩的课还应该像艺术家的一幅画。“留白”是绘画的一种境界,那么我们的课堂是不是也要“留白”呢?为了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我们有些教师会把一堂课的每一分钟都填满,讲到最后一分钟还意犹未尽。我认为,在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知识点、每一堂课的结尾都不妨“留白”,留给学生以驰骋想象的空间,调制出无限的韵味,实现绕梁三日的效果。
  二、主体课堂的五大教学原则
  指导原则。这是指导书的编写原则。这一原则强调指导书与当前流行的导学案的本质区别:前者是指导而后者是引导。二者虽一字之差,实则大相径庭。指导原则要求教师不预设教学路线,但可以预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学习建议和学习方法指导。在这个原则下,驾驭学习方向盘、感受学习困难、出现求解的困惑、走出知识迷宫要靠学生自己。历经“九曲十八弯”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的必然过程。学习必须要经过山重水复的困顿、柳暗花明的顿悟。缺少了这种体验,就缺少了创造力的生长土壤。成语有“厚积薄发”一词,如果薄发是指创造力和创造成果,那么厚积就不仅是指知识的积累,还应该有掌握知识过程的曲折、失败和由此感悟升华的经验。自学中的引导论者认为预设的教学路线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但我们认为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应该把尽可能多的时间花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上。学习也像一场“持久战”。“战争”的初期不能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厉兵秣马上。经过的学习体验越丰富、越深刻,学习的能力就越突出,后期的学习效果就越显著。学习的引导论者强势地突出了教师的主宰作用,把主导模糊成主体的角色。主导而不是引导,预测而不是预设,这就是指导原则。
  生成原则。这是主体课堂研讨环节的原则。这一原则强调学习研讨的内容和问题,应该来自于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困惑。或许这些困惑在教师的预测之外,在教学目标之外。这些“之外”的出现,可能会导致课堂教学超出研究的范围或者超出学生所处年龄阶段和学习层次的认知水平,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指导作用才又一次凸显出来。指导有三大任务:一是给出学习建议,二是给出方法点拨,三是让自学和研讨发生在学生能够解决也必须解决的范围中。研讨学生在自学中生成的问题,而不是教师根据经验预设的问题,这就是生成原则。
  三分天下原则。这个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少讲,学生可以自学掌握的不讲,学生可以通过研讨突破的不讲,只讲那些非助学生一臂之力不行的难点内容。二是不仅讲的内容要少,还要讲得妙!什么是妙?就是举一反三、以一当十。知识的发散要到位,知识的开掘要到位,要讲出方法和思想来。
  四十分钟原则。这个原则是对当下流行的有效课堂模式的否定。有效课堂模式提出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三环节一体化”,这是对学生学习中自主性的否定。这是用自学、研讨环节掩饰课内课外全天候控制学习过程的实质。主体课堂强调课堂40分钟的边界不可侵犯,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课堂之外学习的内容、学习的形式、学习的范围、学习的方式由学生自己安排。
  评价中应试能力原则。应试教育不对,应试却无错,有学校就有考试,有考试就有应试,应试能力是综合能力之一。有些课改模式之所以昙花一现,多是忽视了课改也应提升考试能力这一点。课改的诸多个好中就包含应试能力好。这一原则不仅是为课改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也是课改本身义不容辞的责任。
  主体课堂模式的建构理念基于科学的育人目标:培养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高能高分的人才。正是构筑在这样的基石上,主体课堂才让师生真正分别找到了主导和主体的感觉。
  (责 编 再 澜)
其他文献
做个真正走进学生内心的老师  江苏省南京市孝陵卫中心小学 汪劲松  十几年前刚工作时,学校安排我教五年级两个班的数学。带着满腔的热情,我投入到教学工作中。那时的我希望和学生成为好朋友。上课的时候,我总是爱拿学生开开玩笑,说说笑话,课堂气氛真叫融洽。下课之后,我总是和学生们嬉戏在一起,学生们亲切地称我为“松哥”。时间久了,不少孩子把我这个“松哥”当成了自己人,什么师道尊严,早就被这些孩子抛到了脑后。
气候变化无常,污染日益严重,使我们对地球上的生物生态系统倍加重视,这当然是应该的。但遗憾的是,人类的发展更需要一个文化生态系统,学生的发展更需要一个校园文化生态系统,这在目前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校园文化生态系统有什么特点呢?与生物生态系统不同,文化生态滋养的是人的精神,形成的环境是成长着的群体组织。主体构建了环境,环境又促进了主体发展,环境与主体相互包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生态系统
近年来的河南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对我来说可谓记忆深刻。因为我曾直接参赛,接受评委和教师代表的评说。我参赛的初衷,一是到教研室这么多年,想自我审视究竟还会不会上课;二是我一直崇尚余映潮老师“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提问精当、活动充分、积累丰厚”的语文课堂追求,想找个机会亲自实践;三是想向一些优秀同行学习。  我去参与赛课时对自己与优秀选手的差距是有一定的心理准备的,但参赛后看到自己在课堂设计、掌控方面
编者按:“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的“三平精神”,是对中原人群体性格的精炼概括,是河南精神内核的生动展现和总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和特征的具体体现。就教育系统而言,“三平精神”既是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理想信念、生活态度、工作责任的精髓所在,也是推动全省教育改革的目标追求。为深入学习实践“三平精神
编者按:  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环节和具体的教学行为等诸多因素组合而成。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教师从各自的认知经验出发,用他们所认为最有效的方式,组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借以落实自己的教学设计,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并非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行之有效,都能够很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正如并非所有的道路,都可以通往某个特定的目标一样。  那么,什
谈及“中原名师”的选拔经历,濮阳市第三中学教师路桂荣至今还觉意外:原本以为只是一次普通的培训,没想到竟是一次“进京赶考”。2013年6月18日,从全省遴选出的19名教师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经过严格的集中培训、名校见习、教学反思、演讲答辩、专家评审、结果公示等环节,路桂荣以第四名的成绩顺利入围河南省首批10名“中原名师”行列。  面对荣誉,路桂荣显得淡定从容,对她而言,行走是一种人生的姿态。  梅花香
【班主任案例】  我一直比较关注学困生,今年我报名参加了西亚斯国际学院的暑期学习辅导工作,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开班没几天,班里一位学生就引起了我的关注,他经常因不愿学习在教室里跑来跑去。我查阅了他的参训测试和问卷调查,并与家长进行了简单的电话交流。经了解,他是来自湖南岳阳的初二学生,叫杨兵,家长设法送他来是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太差,他很不喜欢学习,对学习有厌恶甚至憎恨感,并且对电脑游戏很痴迷,几
廖杨老师运用许克修的科学建设班集体“五项系列法”理论武装自己,在实践中创新班集体管理方法。她重视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用正确的集体舆论引导学生的言行,形成了“以集体舆论的力量,促进孩子发展”的管理特色,所带班级每学期均被评为学校的“优秀班集体”。  2012年9月,我认识了小安(化名)同学。刚开学我就发现,他上课不听讲,爱讲话,下课喜欢和同学疯打着玩。更出格的是,他竟然翻进老师的办公室,拿走现金和手
一个孤独的访客走进陌生的环境,在无助的情况下,他能否完成预设的目标?  5月19日下午,俄罗斯奥伦堡市加加林大街13号的谢里维斯职业中学,10年级学生正在为客人进行小组集体合作的才艺表演:  他们首先请出一名女学生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步入会场。如果她走的路线正确大家就鼓掌,走偏了掌声停止;她终于走到了目的地,掌声热烈地响起。大家再用掌声大小提示她要做的事情,最后,这个学生在客人座位前的茶壶前停了下来
近年来,我们进行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验,实验过程中,感悟收获良多。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计划性地进行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教学领域,与“识字与写字”“阅读” “习作” “口语交际”共同组成了语文学习的五大目标。综合性学习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常规内容,是每一个学生必修的课程,它不是为语文教学做装饰的花瓶,更不是可有可无的“添头”。综合性学习在教学形式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