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集体建设:常谈常新的话题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l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孤独的访客走进陌生的环境,在无助的情况下,他能否完成预设的目标?
  5月19日下午,俄罗斯奥伦堡市加加林大街13号的谢里维斯职业中学,10年级学生正在为客人进行小组集体合作的才艺表演:
  他们首先请出一名女学生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步入会场。如果她走的路线正确大家就鼓掌,走偏了掌声停止;她终于走到了目的地,掌声热烈地响起。大家再用掌声大小提示她要做的事情,最后,这个学生在客人座位前的茶壶前停了下来,她终于明白,是要给远方的来宾倒茶——由此说明集体对于个人行动的作用。
  中国与俄罗斯及独联体其他国家中小学大都采取班级授课制。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集体”曾经是各国共同的旗帜,学校班级结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也都基本一致,而面对新时代同样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在俄中两国的共同推动下,2016年5月17~20日,“班集体建设的当代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立奥伦堡师范大学召开,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业委员会作为协办单位应邀出席,我有幸成为中国代表团6位代表中的一员。
  5月17日上午,国立奥伦堡师范大学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之后,我们在教育科学院院长伦达克·瓦·格里戈里耶夫娜教授的安排下,先后参观了奥伦堡州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农村学校、职业学校和城市中学各一所,开展班集体建设的相关考察、交流活动。19日举行全体大会。
  5月19日上午,苏维埃大街20号。以克鲁普斯卡娅命名的市科学图书馆会议大厅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大厅中心的圆桌上,围坐着来自俄罗斯、中国、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美国等5国的27名特邀代表。在轻松舒缓的音乐伴奏下,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前两天考察活动的录像片断。
  10时整,大会主持人、国立奥伦堡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A·伊凡诺娃宣布会议正式开始,校长C·阿廖申科女士致开幕辞,随后是大会发言,依次为:
  (1)国立奥伦堡师范大学瓦·伦达克教授《班集体是现代学校的一项制度》。
  (2)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集体教育研究首席专家娜·谢莉瓦诺娃教授《班集体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工具》。
  (3)中国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唐云增《中国班集体建设的研究历程:33年回顾》。
  (4)美国教育学博士Ella Burton、经贸中专校长InnaMolitoris《建设示范性中学离不开社会及社会联系的教育》。
  (5)乌中文化教育交流中心主任吴盘生《我们的脚印:中国班集体教育研究的几个阶段与苏俄教育研究的相关性》。
  (6)俄罗斯圣·彼得堡市590中学校长M·卡明斯基副教授《班级的集群》。
  (7)白俄罗斯职后教育科学院B·利特费诺维奇教授《关于在集体中培养白俄罗斯青年学生的公民素养的实践思考》。
  (8)俄罗斯依日夫斯卡市教育研究中心B·萨从诺夫博士《儿童集体是学生社会化及个性化的机制》。
  5月19日下午14时,大会举行分组会议,包括学术讲座和专题讨论。讲座的题目是《当前教育领域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由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所个性培养战略和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娜·谢莉瓦诺娃主讲。分组交流分俄罗斯班级教育、班级教育的理论探讨、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文化与人文教育、班主任的班级教育实践4个主题,并设有6个专场:
  (1)《俄罗斯教育概览:从形式整合走向优质实践》。讨论内容:建设班集体的艺术,班主任在活动中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运用班级博客资源开展课外活动的方式,激发学生在班集体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等。
  (2)《班主任是班集体生命活动的设计师》。讨论内容:培养青年教师从事学生集体的教育工作,采用积极的活动形式发展儿童的道德世界,如何发展学生的领导能力,班主任如何帮助和教会儿童在班集体中生活,培养教师当班主任的问题等。
  (3)《管理视角:环境必须有变化》。讨论内容:当代学校中班集体的变化与教师集体职能的扩展,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是个性顺利地社会化的要素,在班集体中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教学过程的变化与师生个性的发展等。
  (4)《集体是哲学反思的奇观:现状与历史争议》。讨论内容:俄罗斯现实中集体主义思想的建设性作用,民族集体是工作发展的条件,东正教教义是俄罗斯人民团结的基础,艺术空间与对社会的微观把握,现代哲学中的集体问题,马卡连柯关于班集体建设的人道主义观点,苏霍姆林斯基集体教育思想的运用和发展等。
  (5)《集体中的人际关系:年龄—心理观点》。讨论内容:学龄前儿童的人际关系与性别角色的发展过程,学生的价值定向与人际关系的各种不协调性关系,青年期的网络依赖与人际关系,少年期学生的集体主义与个性主义的特点,低年级学生集体的社会心理气氛特点,个性心理界线问题中的趋同与分解等。
  (6)《在集体中教育青少年的人文战略》。讨论内容:学生在集体中道德成长的人文定向,基于奥伦堡州人口变化对教师作为教育保障体系的预测,学生在集体中社会化的精神道德定向,学生集体活动的道德潜能,在集体中培养学生领导能力的道德指向性,在集体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课题性活动的教育潜能,在集体的创造性活动中对高年级学生进行教育的美育指向性,学生在人际相互作用中交际素养的培养等。
  我参加了第三专场《管理视角:环境必须有变化》的专题研讨,并且作了主题发言。我发言的主要内容如下:
  中国持续10余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解决了理论到实践的运用问题,当前深化课改是要解决实践到理论的回升。因为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授课方式改革给班级、教师、学校带来了新变化,这种变化由试点向推广发展,许多学校由于缺乏指导而无所适从。我们需要好好反思一下:课改实践中新型的班集体是什么样的?班主任的职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首先,深化课程改革改变了学校教学组织形式。
  改革以学生为中心,以分层教学为重点,以选择为核心,课程设置尊重每一个特定孩子的个性需求,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发展轨道。课程设置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生活经验型课程。因为口味不同,每个同学的“套餐”组合也不尽相同,不同课程的组合使得学习方式、教学方法,乃至上课时间和班级地点都不一样,这就形成了一个开放、主动、受教育者主动参与学习设计的教育环境。
  其次,深化课程改革改变了学校教学管理方式。
  实行分层教学、选择课程的学校普遍突破了行政班,实行了“走班制”。“走班”的学科和教室固定,学生流动上课,教学分成大小班上课,讲座式的短线课程实行大班制,研究型的课程实行小班制,通过不同班级、年级学生的组合教学,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对新教学班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意见及学生意愿,实行层级“微调”,成绩进步的学生可以升层,成绩退步的学生必须降层。学生层次的双向流动,让学生在“走班”的过程中,能根据自己的变化有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竞争力。
  最后,深化课程改革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不少学校在改革中加强对平时的学习检测,淡化期中、期末考试。测试采用分层评估模式,以不同的标准客观评价每一个学生,试题均根据教学目标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试题,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学生能达到的基本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第二、三两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这样可使第三层次的学生有练习的机会,第一、二层次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在这些无可回避的改革中,流动的班级、流动的学生必然对传统的班级管理、思想道德教育提出挑战,也终将对任课教师、班主任的功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认真探索。
  在此,感谢乌中文化教育交流中心主任吴盘生先生对本文涉及的俄文翻译相关词语的校正。
其他文献
认识信谊,是2009年的一天,信谊基金会执行长张杏如女士通过朋友找到我,希望我参与发起成立信谊图画书奖,共同推动原创图画书的创作,以让更多的孩子看到来自母语的作品,成长为有中国文化之根的人。  她为什么对推广图画书那么热心?带着好奇,我走进了信谊。一了解,才发现缘分在不知不觉中早已注定:我们新教育实验中有一个深受欢迎的“读写绘”项目,一线教师在开展实验项目过程中,需要把优秀图画书引入课堂。而这些被
把一些局部的建设性、实质性的教育改革和创新,作为中国整体性教育体制改革的基础和先声,是十分必要也是完全可能的。教育改革需要自上而下强有力的推动,需要自下而上的地方教育实践的积极探索,需要有远见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的创新,需要有魄力的教育行政管理者先行一步。    近几年,相继涌现出的山东潍坊、安徽铜陵、浙江长兴的教育探索,由于具有制度创新的价值和意义而备受社会关注。2007年,伴随社会发展观的宏观转
做个真正走进学生内心的老师  江苏省南京市孝陵卫中心小学 汪劲松  十几年前刚工作时,学校安排我教五年级两个班的数学。带着满腔的热情,我投入到教学工作中。那时的我希望和学生成为好朋友。上课的时候,我总是爱拿学生开开玩笑,说说笑话,课堂气氛真叫融洽。下课之后,我总是和学生们嬉戏在一起,学生们亲切地称我为“松哥”。时间久了,不少孩子把我这个“松哥”当成了自己人,什么师道尊严,早就被这些孩子抛到了脑后。
气候变化无常,污染日益严重,使我们对地球上的生物生态系统倍加重视,这当然是应该的。但遗憾的是,人类的发展更需要一个文化生态系统,学生的发展更需要一个校园文化生态系统,这在目前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校园文化生态系统有什么特点呢?与生物生态系统不同,文化生态滋养的是人的精神,形成的环境是成长着的群体组织。主体构建了环境,环境又促进了主体发展,环境与主体相互包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生态系统
近年来的河南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对我来说可谓记忆深刻。因为我曾直接参赛,接受评委和教师代表的评说。我参赛的初衷,一是到教研室这么多年,想自我审视究竟还会不会上课;二是我一直崇尚余映潮老师“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提问精当、活动充分、积累丰厚”的语文课堂追求,想找个机会亲自实践;三是想向一些优秀同行学习。  我去参与赛课时对自己与优秀选手的差距是有一定的心理准备的,但参赛后看到自己在课堂设计、掌控方面
编者按:“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的“三平精神”,是对中原人群体性格的精炼概括,是河南精神内核的生动展现和总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和特征的具体体现。就教育系统而言,“三平精神”既是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理想信念、生活态度、工作责任的精髓所在,也是推动全省教育改革的目标追求。为深入学习实践“三平精神
编者按:  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环节和具体的教学行为等诸多因素组合而成。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教师从各自的认知经验出发,用他们所认为最有效的方式,组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借以落实自己的教学设计,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并非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行之有效,都能够很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正如并非所有的道路,都可以通往某个特定的目标一样。  那么,什
谈及“中原名师”的选拔经历,濮阳市第三中学教师路桂荣至今还觉意外:原本以为只是一次普通的培训,没想到竟是一次“进京赶考”。2013年6月18日,从全省遴选出的19名教师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经过严格的集中培训、名校见习、教学反思、演讲答辩、专家评审、结果公示等环节,路桂荣以第四名的成绩顺利入围河南省首批10名“中原名师”行列。  面对荣誉,路桂荣显得淡定从容,对她而言,行走是一种人生的姿态。  梅花香
【班主任案例】  我一直比较关注学困生,今年我报名参加了西亚斯国际学院的暑期学习辅导工作,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开班没几天,班里一位学生就引起了我的关注,他经常因不愿学习在教室里跑来跑去。我查阅了他的参训测试和问卷调查,并与家长进行了简单的电话交流。经了解,他是来自湖南岳阳的初二学生,叫杨兵,家长设法送他来是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太差,他很不喜欢学习,对学习有厌恶甚至憎恨感,并且对电脑游戏很痴迷,几
廖杨老师运用许克修的科学建设班集体“五项系列法”理论武装自己,在实践中创新班集体管理方法。她重视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用正确的集体舆论引导学生的言行,形成了“以集体舆论的力量,促进孩子发展”的管理特色,所带班级每学期均被评为学校的“优秀班集体”。  2012年9月,我认识了小安(化名)同学。刚开学我就发现,他上课不听讲,爱讲话,下课喜欢和同学疯打着玩。更出格的是,他竟然翻进老师的办公室,拿走现金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