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敲打我窗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ku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雨,落地汇成流水,深深浅浅,勾勒大地的纹理。
  天空有自己的性子,雨是它的情绪。小雨敲打着浪漫,是诗人笔下的相思愁绪,连残荷都要留着听雨,烟雨迷蒙,丁香姑娘的跫跫足音永远回荡在悠长的雨巷。大雨的意境就不同了,武侠剧里一场大规模厮杀之后,漫天的乌云黑雨,像倒不尽的墨,把气氛洇得更加阴郁,亦或男主角抱着死去的人儿,往天上一吼,雨就像得到召唤,箭似的千万支落下,惹得旁人也有万箭穿心之痛。大雨小雨对情绪的润色效果大抵如是。
  这座闽南小城的2018年以一场小雨告别,淅沥沥地下着,水雾轻笼,所有的景致被细雨微风过滤得稀薄朦胧,落光叶子的杏树直刺天空,要把这蒙在城中的纱戳出个洞来,好让云后的金光照破山河。
  春节前的微雨并不惹人讨厌,倒是闽南地区的梅雨极其烦人,春雨润物无声,这里三四月的毛毛细雨也闷声地下了一天又一天,一点也不痛快,想必是在窃窃私语,商量着怎么磨人耐性,整天逼着墙往外渗汗,只怕是要把墙给溶解了,到处湿蒙蒙的,跟抹了油似的,擦不尽,巴不得人摔上一跤。闽南一带雨量最多的时候,要属夏天。大都是令人又爱又恨的西北雨,眼瞧着烈日高悬,人都快热化了,天上豆大的雨突然劈来,淋得措手不及,这时你不用跑,雨追着你呢。雨滴跟着雷声像刀削面般一片一片砸下来,你在雨里百般无奈地看着对街的人在晒太阳。不过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只剩午后睡醒的人眼看着那些快晾干的衣服,又得重新再洗晒一遍,在那边骂骂咧咧,但是雨也带走了些许暑气,也算是有功劳的。人们还专为西北雨编了闽南方言的口水歌,虽不入流,但也算朗朗上口。例如“西北雨,直直落。鲫仔鱼,欲娶某。……日头暗,寻无路。赶紧来,火金姑。 做好心,来照路。西北雨,直直落。……”
  闽南沿海多台风,每个台风由海洋里生成时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比如珍珠、玉兔、海棠、桑美等,我查阅过台风取名,但自认为是借此美名来弱化台风的强势,减缓恐惧,台风显然是不吃这一套,每次来都是以征服之势席卷全城。台风过境会带来强降雨,每每台风来临,各部门都要高举抗台防灾的旗帜,如果恰逢上课期间,学生们最高兴,白白放了台风假。然而,我的學生时代,从未因台风的来临而有过一丝的欢欣。
  暴雨是巨人拿着巨斧四处横行,丝毫不怜惜人间之物,所到之处,意味着一片狼藉。只这一点,我有着深刻的记忆,即使化作青烟,也能随风临摹。闽南沿海有很多养殖户,淡咸水均有。每遇台风天,电视台新闻轮番播报着沿海的船只要及时回港避风等防御事项,氛围十分严肃。海上旋转移动的台风眼虎视眈眈地觊觎着满海满池的海产,牵动人心。人们虽然做好了防风部署,但是雨量却是无可预计的,只能守着电视上的台风路径图,以了解台风实况。一场暴雨揭开了命运交响曲独奏的序幕。
  雨,时而大,那是命运在捶打;时而小,那是命运在馈赠。我家鱼塘未填之前,我们最怕台风带来的强降雨。父亲虽及时做好了防风准备,但是很多灾情是无可预计的。他自然是舍不得我们到鱼塘去帮忙,我们姐妹三人在家守着台风路线图,守着雨,随时向他汇报路径实况,而他和母亲在鱼塘守着鱼,守护着我们的未来。
  那年极为严重的台风美名“珍珠”,我在新闻里看到,所有的东西都漂浮在雨里,有的人划着船哭天抢地,有的人追着被漂走的物件,有的人在雨水临界的屋顶等待救援,有的人被消防官兵背出了危楼……我是知道的,这漫天大雨里所有的语言。雨终究是停了。闽南沿海的台风已让人习以为常,惊涛骇浪在大家的团结之下不过是和风细雨。下次看到的是比这次台风之前建得更牢固的岸堤和房屋,大家同平常一样过日子,张罗着今后的收成,台风已是一期一会的谈资。
  纸上的黑字就像一只只跳动的小鱼苗,方格关不住满溢的情感,乌云关不住覆盆的雨水,黑夜关不住倾泻的月光,灾难关不住深情的爱。
  近日,气温骤降,多地下起了雪,那雪景对从未见过雪的我来说煞是好看,很是向往地与友人感慨:有生之年,得去一赏雪景。他说:可是你能随时见得大海。醍醐灌顶,可是我能随时见得大海呀!很多内陆的人如我未见过雪景一般,罕见大海之壮阔。我在夏天时去过北京,感触最深的就是地域间相异的用水态度,那边的一些卫生间提供免洗的洗手液,有的甚至只有洗手液而无洗手池,原因之一肯定是水资源的匮乏。想想我生长的闽南地区,比较之下,夏天哗啦啦的流水声,真是最美妙的乐曲,以此竟有家乡水量充沛的自豪感。雨也算是功臣之一。
  有水的地方就有绿洲,江河流域就是文明的发源地,农耕时代因河流而开启。从古至今,人们为求风调雨顺、防旱减涝,设天坛由帝王祈雨、修筑堰坝镇水等,可见对雨之敬畏。从某种意义上说,雨,作为悲怆与温暖的载体,铺开了文明的画卷,与人类和解,为自己争得了不朽的领地。2019年,我居住的这座小城将以一场小雨开篇,雨后,尘尽光生。
其他文献
漳州古城内的杨老巷,东端横卧着青年路,与卫口街(今台湾路西段)相望;西临西濠沟(护城河),往南不远处,有座横跨在濠沟上的西桥亭。何以称“杨老巷”?这与一位叫杨联芳历史人物不无关系。  杨联芳,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辛丑科进士,为官正直清廉,曾出任杭州知府,里人尊称他杨老,老百姓有感于他的德政,将杨联芳故居所在地称为:杨老巷。如今,在附近的西桥亭还供奉着一尊杨联芳塑像。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在杨老巷
期刊
在漳州城西面6公里处,有一座革命老区村——乌石村。村庄最早命名为“瑞石”社,因村庄东面有一块巨大的磐石,通体乌黑浑圆,后来以物取名为“乌石”社。后因建筑开采石材及漳华公路扩宽改造,乌石山整座山体被彻底铲平通路,从此大磐石的原址荡然无存,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乌石村著名的红色革命运动——“乌石暴动”却永远铭记在人民的心中!  凡是过去,皆为序曲。在战乱烽火的岁月中,石亭暴动是值得书写,也是值得铭记的序曲
期刊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进一步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持续深化拓展“文化润疆”内涵,全力支持闽疆两地交流交往交融。由福建省漳州市文联、福建援疆漳州分指挥部和木垒县委宣传部主办,木垒县文联、木垒县英格堡乡承办的“闽疆共携手 丹青颂党恩”——漳州市书画名家新疆木垒写生、采风和艺术考察活动,于2021年5月29日至6月4日在英格堡乡举行。  昌吉州副州长、福建援疆前指副总指挥长周小
期刊
少年时代,无论丰盛,还是寒酸,我们总是永远吃不饱,吃不足的样子,做梦主要篇幅就是进了无人饭店,却有很多佳肴。闻香驻足,知味垂涎,在那个时候,我们没有面子,我们也不要面子,更遑论尊严,一切为了吃饱解馋,吃饱解馋是硬道理。面子是别人给的,面子当然不能当饭吃,而且越要面子越是挨饿,内心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自己感受最真实,我们要面子干什么?  就算成人以后,我们还是不忘初心,保持有生以来的传统。在南京求
期刊
临近中考的一天早晨6点多,于阳光路早餐店遇见学生小雅由妈妈带着也来用餐。我是天天在此用早餐,该生应该是首次来此,看她怯生生的在外围等。早餐买小菜的人很多,挤满一座人墙,都是怕家中孩子迟到而七嘴八舌地着急着点菜。老板娘忙得不可开交。我在此用餐久了,见多了,也得出经验来了:要是这么有礼貌地被动地等着老板娘盛菜,半小时都还轮不到你。于是我边拿盘子边招呼小雅:“想吃什么,拿上盘子学老师的样子主动出击,这样
期刊
沈复的《浮生六记》,最早听闻是在中师求学期间,后来修读汉语言文学专业时,对他的了解也是大概。近期无意间得到翻译本,听说是2017年京东畅销图书之一,颇为好奇,遂成为夜间助眠案头读本,大约读了四五个夜间,才了解个中内容一二。  现在的《浮生六记》是残本,说是六卷,实际仅存四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谈论的是闺房之乐、花酒之乐、游玩之乐,这些生活细节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闲情
期刊
路,自古以来就是关乎地方经济发展的纽带。一条路,如同一条条缀满着财富和希望的彩练,让整个区域充满活力,让所有民众都能感触“温度”,都有“获得感”。这是一个大开发大建设大跨越的新时代,日新月异的交通变化振奋人心:一条条公路缠绕山腰,越过山岗,消失在遥远的天际;一条条水泥路在青山绿水间、江河湖海边纵横交错,遥相呼应,连接起淳朴乡村与活力城区的交通动脉,一幅幅律动发展的精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看似寻常最
期刊
君自故乡来,应喝故乡茶  我追慕茶,茶是春风大雅,茶是秋水文章,茶如弘一大师所言:“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来,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同。”我喜欢喝茶时那一刻的放下放开放怀,但不敢自称茶者;茶者,应知茶,善茶。我只懂茶之一二,却有一次因辨认出白芽奇兰的芳香而获得众人的赞许。那次笔会,众人皆从各自家乡带了茶来。来自安溪的带了铁观音,来自武夷山的带了大红袍,来自福鼎的带了白茶
期刊
从我小时候记事起,县城这座图书馆就伫立在小城最繁华的中心路段很多年,不曾改变。它不大,至今仍是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四层老建筑,有两层楼在借阅。  我还清楚地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每到小学放暑假时在这借阅图书的情景。走过一级级刷成深绿色的台阶和眼前满是深绿色的墙壁,在炎热的夏日里顿觉一丝清凉,像是走进一片绿色的茂密知识大森林,觉得这里充满奇异、博大和深邃的芬芳气息。图书馆是我童年里唯一能见到
期刊
20世纪70年代,石码小镇相对落后,医疗条件也不够完善。当温饱还成问题的时候,我们最怕的是生病。没有别的解释,就是没钱。偏偏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我的母亲被检查出晚期肝癌。几番治疗还是不见好转。在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依然求医无果后,家徒四壁的我们只好把危重的母亲接回家中。母亲那时候才42岁啊,膝下六个子女均未成年,这个家岂能没有她……  就在这四处求药的关键节点,突然有一天,小镇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疯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