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图书馆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mgde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我小时候记事起,县城这座图书馆就伫立在小城最繁华的中心路段很多年,不曾改变。它不大,至今仍是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四层老建筑,有两层楼在借阅。
  我还清楚地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每到小学放暑假时在这借阅图书的情景。走过一级级刷成深绿色的台阶和眼前满是深绿色的墙壁,在炎热的夏日里顿觉一丝清凉,像是走进一片绿色的茂密知识大森林,觉得这里充满奇异、博大和深邃的芬芳气息。图书馆是我童年里唯一能见到这么多书的地方,令我无限遐想和向往。
  来到二楼少儿借阅室,一排排高大的浅黄木书架隔出一个个小空间,也把室内的光线遮挡得有些暗淡,显出简朴的陈旧感。那时,借书的人少,室内总显得空荡,徒留漫无边际的寂静,让人不想说话,唯恐打破了这宁静。我总站在一个个把图书目录分类好的书柜前,拉出一个个狭长的小抽屉,查看里面一张张写有书名的书卡信息,再去相应的书架找书。
  我在其中穿梭,总要以仰视的姿势寻找书籍,犹如仰望一座座静穆的高峰,神圣而庄严,用书打开一个个瞭望世界的窗口,滋养、塑造懵懂中的心灵走向充满希望、启发的知识之光,打发漫长无聊的暑假时光。然后把一张卡片式的借书证交给图书管理员,写上借书、还书的日期和书名,插在书后面的小纸袋。我总是按时还书,不曾有过一丝爽约,遵守的好像不是图书馆的规定,而是我对书的敬畏。
  二十多年过去,县城图书馆也在悄然改变。某个周末,路过这里,忽然发现一眼就可望见馆内一排排摆放在书架上的众多书籍,颇为意外。原来,图书馆拆除了临街那面厚实的水泥墙,做成透明的玻璃墙,大幅提升图书馆颜值,变得窗明几净,让路人可以轻易洞悉馆内,倒像是间书店。此时,馆门口不再是先前的寂寥、清冷,而是人流增多,变得热闹,像是进超市。由于门前空间狭小有限,再加上读者增多,现在连停个摩托车、电动车,都得好好找位置。但图书馆一直位处县城中心区,却是种城市良知。
  我被它的改变所吸引,带着点好奇进去走走、看看,但不抱什么期待。我记得20岁从外地读书回来后,也曾在这里继续借书,但多为旧书,没有什么新鲜感和喜欢的书。图书馆依然一如既往的安静和波澜不兴,没多久,我就注销借书证,至今已有20年。
  现在,图书馆已不需要人工借书,刚进馆内就有新购置的自助借阅机,读者可自行借阅,十分方便。我来到那间有玻璃墙的室内,大概有一百平方米,是成人借阅室,已有好几个人在书架间巡逻般找书。在旁边供读者阅读的几张书桌上,早有三、四个人在静静看书。大人、小孩都有,有些准备考公务员的年轻人还在这专注地复习考试科目。恍然间,忽觉这里有种山野般的宁静氛围,却不清冷。
  书架上增添了很多新书,种类多样,让我意想不到。管理员说,政府专门花费100多万元用于采购新书,猛增6万多册的新书,连现有的书架都放不下。以前图书馆一年的借阅量,都比不上现在一个月的借阅量。读者增多,不单是家长带孩子看书,更有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加入。随着时代发展,在人们的生活日益富足后,读书已越来越成为人们所需要的心灵追求。我还听闻一位80多岁的老人,在一个阴雨天,仍然一个人到图书馆借书。工作人员问他怎么来的?他说,雇三轮车。工作人员劝他,以后不要在雨天来。他说,他喜欢看书。这是多么可敬的精神。
  走上通往二楼的楼梯,当我见到那依旧是深绿色的台阶和墙壁时,童年借阅图书的记忆一下子全抖落出来。我看见幼小的自己,在物质匮乏、生活狭小的年代里,对书孜孜以求的少年身影,用书搭起一个丰满、立体、斑斓的想象世界,孤独却又满足。忽然想,图书馆需要的就是深远、安静,能够触发绵长想象的书香氛围。
  二楼那间少儿借阅室,依旧是一样的格局和光线,仿佛一直把时光定格在那简朴的旧年代。唯一的差别在于,现在看书的孩子明显增多,有点熙攘和吵闹,小孩子还不懂事,但这种熏陶和启蒙却能为他们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我径直走到旁边的期刊借阅室,这是我感兴趣的。这里的期刊杂志增加不少,以文学类居多,《十月》《小說选刊》《天涯》《美文》等当代国内名刊都有,以前似乎没有那么多杂志,这对爱好写作的我来说,无疑是宝藏,令人欢喜。我不需要再买什么杂志,就可遍览时下最新期刊,省去许多成本和麻烦。于是,我再次办理新的借书证,一切都在自助系统登记,实现信息化管理。
  我原本以为,图书馆大概也就这样,借书、还书,多个自助借阅机而已。我没想到的是,现在还新增了“数字图书馆”。这是什么概念?通过注册、登录当地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可线上浏览“图书馆微刊”,这里有全国更多的免费图书和杂志,可随时随地阅读,想看就看,真可谓“一机在手,遍览天下”。我还用自己的名字搜索文章,找到一篇自己尚不知晓,但已发表在杂志的散文。虽然杂志社没有寄来样刊,但我可以从这个平台保存文章图片原貌留作资料,令人惊喜。我还把自己的借阅证号绑定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可查询馆藏书目,并可对已借阅图书进行线上续借,无需再到图书馆。时代的发展,让这一切是如此轻易、便捷。
  如今,借书已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每次来到图书馆,在众多的新书前穿行,总觉得这是种幸福的恩赐,仿佛穿越了时空,和我喜欢的那些当代作家对话,懂得他们的悲喜和心灵。我们都是写作者,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叙说着对文学的执着和景仰,这使我不寂寞,超越诸多现实般利益和人情关系的存在,也给自己有限的生活增加一点斑斓和亮色。
  我摩挲着借来的新书,常想,图书馆该是一个城市文明的标志,也是真正繁华的内涵所在。这让我想起博尔赫斯那句柔软、诗意的话: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其他文献
镇海角位居美丽的厦门湾南岸之南,到过厦门湾游览的游人们,总不时会被其他人热烈推荐。“据传”“据说”这类的词很有意思,人的心里总有试试验证“谎言传了一千遍成了真理”“捕风捉影”的真假程度。我也期待寻访镇海角。  某天,疫情防控下,和煦冬日里,遇见一位久未谋面的朋友,裹包着,类同阿拉伯人,从帽沿下露出的双眸,依然甜美清秀端庄美丽。呵呵,打个招呼吧。那秀美的帽子,让我想起那一幅曾经在滨海景区拍摄的“风景
期刊
猫仔粥,牛肉火锅,羊肉,鹅肉,焙肉,菜头丸,石花,草粿,豆花,清心丸,荔枝,龙眼……  论美食,诏安无以伦比。这份在外地人看来“天马行空”的菜单,很多地道的诏安人看了却直咽口水。  前不久,回乡下参加侄儿婚礼,对诏安美食深有体会。侄儿结婚前几天,家里陆陆续续来了不少客人。侄儿很会做菜,几经忙碌,一桌丰盛的美食就摆在桌上。都是刺激味蕾的故乡风味美食,令人胃口大开,福州一些饭店的山珍海味哪能与之相比?
期刊
漳州古城内的杨老巷,东端横卧着青年路,与卫口街(今台湾路西段)相望;西临西濠沟(护城河),往南不远处,有座横跨在濠沟上的西桥亭。何以称“杨老巷”?这与一位叫杨联芳历史人物不无关系。  杨联芳,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辛丑科进士,为官正直清廉,曾出任杭州知府,里人尊称他杨老,老百姓有感于他的德政,将杨联芳故居所在地称为:杨老巷。如今,在附近的西桥亭还供奉着一尊杨联芳塑像。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在杨老巷
期刊
在漳州城西面6公里处,有一座革命老区村——乌石村。村庄最早命名为“瑞石”社,因村庄东面有一块巨大的磐石,通体乌黑浑圆,后来以物取名为“乌石”社。后因建筑开采石材及漳华公路扩宽改造,乌石山整座山体被彻底铲平通路,从此大磐石的原址荡然无存,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乌石村著名的红色革命运动——“乌石暴动”却永远铭记在人民的心中!  凡是过去,皆为序曲。在战乱烽火的岁月中,石亭暴动是值得书写,也是值得铭记的序曲
期刊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进一步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持续深化拓展“文化润疆”内涵,全力支持闽疆两地交流交往交融。由福建省漳州市文联、福建援疆漳州分指挥部和木垒县委宣传部主办,木垒县文联、木垒县英格堡乡承办的“闽疆共携手 丹青颂党恩”——漳州市书画名家新疆木垒写生、采风和艺术考察活动,于2021年5月29日至6月4日在英格堡乡举行。  昌吉州副州长、福建援疆前指副总指挥长周小
期刊
少年时代,无论丰盛,还是寒酸,我们总是永远吃不饱,吃不足的样子,做梦主要篇幅就是进了无人饭店,却有很多佳肴。闻香驻足,知味垂涎,在那个时候,我们没有面子,我们也不要面子,更遑论尊严,一切为了吃饱解馋,吃饱解馋是硬道理。面子是别人给的,面子当然不能当饭吃,而且越要面子越是挨饿,内心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自己感受最真实,我们要面子干什么?  就算成人以后,我们还是不忘初心,保持有生以来的传统。在南京求
期刊
临近中考的一天早晨6点多,于阳光路早餐店遇见学生小雅由妈妈带着也来用餐。我是天天在此用早餐,该生应该是首次来此,看她怯生生的在外围等。早餐买小菜的人很多,挤满一座人墙,都是怕家中孩子迟到而七嘴八舌地着急着点菜。老板娘忙得不可开交。我在此用餐久了,见多了,也得出经验来了:要是这么有礼貌地被动地等着老板娘盛菜,半小时都还轮不到你。于是我边拿盘子边招呼小雅:“想吃什么,拿上盘子学老师的样子主动出击,这样
期刊
沈复的《浮生六记》,最早听闻是在中师求学期间,后来修读汉语言文学专业时,对他的了解也是大概。近期无意间得到翻译本,听说是2017年京东畅销图书之一,颇为好奇,遂成为夜间助眠案头读本,大约读了四五个夜间,才了解个中内容一二。  现在的《浮生六记》是残本,说是六卷,实际仅存四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谈论的是闺房之乐、花酒之乐、游玩之乐,这些生活细节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闲情
期刊
路,自古以来就是关乎地方经济发展的纽带。一条路,如同一条条缀满着财富和希望的彩练,让整个区域充满活力,让所有民众都能感触“温度”,都有“获得感”。这是一个大开发大建设大跨越的新时代,日新月异的交通变化振奋人心:一条条公路缠绕山腰,越过山岗,消失在遥远的天际;一条条水泥路在青山绿水间、江河湖海边纵横交错,遥相呼应,连接起淳朴乡村与活力城区的交通动脉,一幅幅律动发展的精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看似寻常最
期刊
君自故乡来,应喝故乡茶  我追慕茶,茶是春风大雅,茶是秋水文章,茶如弘一大师所言:“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来,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同。”我喜欢喝茶时那一刻的放下放开放怀,但不敢自称茶者;茶者,应知茶,善茶。我只懂茶之一二,却有一次因辨认出白芽奇兰的芳香而获得众人的赞许。那次笔会,众人皆从各自家乡带了茶来。来自安溪的带了铁观音,来自武夷山的带了大红袍,来自福鼎的带了白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