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杨老巷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rs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漳州古城内的杨老巷,东端横卧着青年路,与卫口街(今台湾路西段)相望;西临西濠沟(护城河),往南不远处,有座横跨在濠沟上的西桥亭。何以称“杨老巷”?这与一位叫杨联芳历史人物不无关系。
  杨联芳,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辛丑科进士,为官正直清廉,曾出任杭州知府,里人尊称他杨老,老百姓有感于他的德政,将杨联芳故居所在地称为:杨老巷。如今,在附近的西桥亭还供奉着一尊杨联芳塑像。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在杨老巷小学念书时,刚进校门,东端操场的沙坑旁,有座二进大厝。当时虽已辟为教室,但在后落正中墙前的神台上,还排列有序地竖置着密密麻麻的杨氏“神祉”(神牌)。
  上世纪三十年代,地方士绅林琯玉,热衷公益,兴办教育,在杨老巷创办育英幼稚园和一墙之隔的西河小学。解放后,先后更名为:振成巷幼儿园和崇卫小学、杨老巷小学、华南小学。我美好的儿童时代就是在振成巷幼儿园和杨老巷小学度过的。
  在西河小学(即后来的杨老巷小学)北端,坐落着一座坐南向北的庙宇“比干庙”,也是林氏宗祠。比干,林氏鼻祖,他是商纣王的王叔,一位有七窍玲珑心的忠臣,敢于直谏犯上。遇害后,其子隐居山林,指林为姓,林氏郡望“西河”。比干庙建筑古老,大殿有宋代风格,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与漳州府文庙大成殿合称为:漳州古城的“古建双璧”。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在育英幼稚园就读时,比干庙辟为“大厅”,用于幼儿唱歌跳舞、做游戏的场所。记得当时陈老师(名字忘了)踩着风琴,我们这些孩子随着音乐节奏,唱起儿歌翩翩起舞。那首幼儿歌曲我记忆犹新:“蓝蓝的天空云朵里,有只小白船,船上有颗桂花树,白兔在游玩。飘呀飘呀飘向远方……”当时做游戏时,我戴着有两只长耳朵的小白兔假面具,班上一位个子较高的陈志敏同学扮演大灰狼,他比划着敲门的动作,温柔地说:小兔儿乖乖,把门儿开开。我说,不开不开我不开,妈妈没回来……
  陈老师经常给我们讲寓言故事,什么“东郭先生”“滥竽充数”“农夫与蛇”“狼来了”……当时,年纪还小,懵懵懂懂,出于好奇,“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后长大懂事了,才悟出这些寓言的现实意义。记得教室的墙壁上横挂着一排“领袖像”(当时正处于向苏联老大哥学习时期,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有十二个国家,“领袖像”就是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元首)。陈老师要求我们辨认是属于哪个国家的领袖。我总认为越南的胡志明最容易认出来,因为他就像在街上随处可遇留着山羊胡子的老伯。
  当时正处抗美援朝时期,陈老师的小叔参加志愿军,正逢他从朝鲜战场凯旋归来,陈老师请他给我们讲英雄故事,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很受感动,暗下决心,恨不得快点长大也去保家卫国。记得当时黄秀琴老师任幼儿园园长,陈老师除外,教过我们的还有黄老师、杨老师……另有一位搞勤雜的,我们习惯叫她水仙阿姐。她为人勤快,烧开水、打扫卫生……忙个不停。
  华灯初上,我总在杨老巷流连信步。如今的杨老巷南侧与北侧西段是整齐划一的仿古二层骑楼,北侧东段的振成巷幼儿园和杨老巷小学,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早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一幢崭新的大楼一一芗城区实验幼儿园。
  蔡恩和老师是我读杨老巷小学时一至四年级的班主任,同时,教我们语文、算术、音乐等课程。她身材娇小,略显瘦弱,总是剪着齐耳短发,脸带笑容,态度温和,轻声细语,常着当时流行的“列宁装”,看来近30岁。记得她谆谆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如何接人待物,尊老敬贤,助人为乐,老实做人……她讲课时,妙趣横生,引人入胜,通俗易懂,寓教于乐。至于板书,一丝不苟,横竖撇捺勾,一笔一划,清楚规范,字的结构严谨大方。如今我能写得一手好字,蔡老师功不可没。对同学提出的不理解疑难问题,不论何时,她总是和颜悦色地解释清楚。课余时间,还教会我们“四角号码检字法”,至今我还在受用。从中我第一次知道“王云五”(四角号码发明者)这位民国时期的文化名人。
  她还谈到,旧时漳州民间流传着一种话,叫“兰蕾仔话”,或称:纸话、土匪仔话。旧时商家之间,同行共议,为防泄露“商业机密”,被旁人听到,也常用这种话联系。据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共漳州地下党、龙师进步学生,相互间联系时也用这种“暗语”。我出于好奇,也向蔡老师学会了这种“暗语”一一兰蕾仔话,举个例子:比如我想约小明“棉仔再透早”(明早)到公园“七桃”(玩)”。
  相信老漳州人会讲这种话的,如能面对面对话一番,不亦乐乎!
  我当然也清楚地记得我最熟知的陈志敏同学,因为是从幼儿园、小学、初中至高一年,同窗达13年之久。他家住在府口街百年老店“天益寿”斜对面原市贸易公司楼上(1956年公私合营后为市百货公司职工宿舍),我家在附近的漳南道巷,又可谓老邻居。1956年社会主义高潮后,我父亲在市百货大楼三楼(市百货公司行政办公场所)经理室办公,他父亲在同楼财务科上班,父辈亦是老同事。
  记得1959年小学五年级时,我、陈志敏与另两位要好同学欲结拜为兄弟,并在其中一位同学家,由这位同学的母亲主盟,举行结盟仪式,按古仪正儿八经结拜为兄弟。当时,我们这帮小孩没钱,志敏同学头脑灵活,靠平时从街头巷尾捡来的碎玻璃、牙膏壳等人们丢弃的废品,卖给“鸡毛肉骨”(走街串巷收购废品的担子),等凑够了钱,我们四位同学一起到市仔头(今北京路)“留我照像馆”合影留念。有心的陈志敏同学业余爱好广泛,特别是打乒乓球。读小学六年级时,他曾代表学校参加市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并夺得冠军。在初中二年级时,赴龙岩参加全省中学生乒乓球比赛,同样获奖而归。高中时,他在漳州三中排球队集训,赴沈阳参加全国少年排球赛……
  杨老巷,这条小巷俨然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这里见证了我的童年,我的青春、我的老去……一条老巷的变迁,与这座千年古城同命运共换颜。逝者如斯……
其他文献
许地山名赞堃(1894~1941),笔名落华生。生于台湾台南,他在六个兄弟中排行第四。父亲许南英,是台湾历史上的第25位进士、台湾爱国诗人。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割让日本,许南英时任台南筹防局统领,然独木难支,谓最后离开台湾的抗日将领,带着全家迁回大陆,落籍龙溪(即现今漳州市)。幼年四岁的许地山曾在漳州读过私塾,启蒙老师是吴献堂先生。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许南英出任漳州新政府民政局局长,
期刊
前日,夜宿长泰县龙人古琴文化村,这是一个风景清幽,雅音袅袅的地方。晚餐之后,随同几位老师在文化村的园区里散步,园区颇大,四周被荷塘环绕。月色朦胧,荷叶田田,荷影婆娑,即兴的话语随着深深浅浅的脚步在夜风中飘散。远远近近绕了一圈,倒也走得微汗沁出。“一番荷芰生池沼,槛前风送馨香。”老师们回去了。我兴犹未尽,心里尚念念着夜色中的荷塘。上午进入文化村时,一眼就被这碧绿葱笼的荷塘所打动。其实,平生见过的荷塘
期刊
自从圣王大道开通,自南而北,从漳州城的北边贯通向长泰县的南边,就像一道划开记忆的新痕,其左右两边的景观好似历久弥新,赋予了一种崭新的意义。长泰县城到漳州市区更快了,飞驰的车影好似鼓足动力的GDP一样,让人有种热血沸腾的想法,更想意气风发了。北溪大桥,是这条大道的必经之路。北溪大桥的建成通车让家乡人赞叹起中华好汉们的造桥修路速度,老一辈的人们都说,几里路长的大桥飞架南北,好似一夜之间,像一道彩虹,横
期刊
去东溪窑,自然是为了寻瓷。  东溪窑有上东溪和下东溪之分,上东溪的窑址主要分布在华安县的高安镇三洋村,下东溪的窑址主要分布在南靖县龙山镇的梧营村。我去的是南靖的东溪窑,也就是下東溪。其实上下东溪只相隔一条山沟,它们在历史上属于一个整体,所以无论是南靖还是华安,都叫东溪窑。其实就是连成一片的窑址,规模约十平方公里,因为分别属于两个县的行政管辖权,而被分开成两部分。在一群文友有关东溪窑的谈论中,我们到
期刊
云水谣古镇是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本来叫长教,因为同名电影在这里拍摄,就叫成现在的名字了。以前的名字有点说教的味道,现在的名字很有诗意,这恐怕也是吸引许多人来此一游的原因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条溪,有点宽,还清清且涟漪,溪岸种满大榕树。这榕树有十三棵,起码百年、千年,很是壮观。其中一棵老榕树,树冠覆盖面积将近两千平方米,树丫长达三十多米,树干底端要十多个大人才能合抱。这么大的一棵榕树,恐怕也绝无仅
期刊
[摘要]一种语言的亲属称谓系统的构成特点反映着使用该语言民族的社会文化特点,体现着文化和语言的关系。道孚藏族亲属称谓系统作为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本文试图通过对道孚藏族血缘亲属称谓系统本身及其使用特点的综合分析,探讨道孚藏族亲属称谓所反映的亲属关系和婚姻家庭制度及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道孚藏族;亲属称谓;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
期刊
许南英是著名的台湾爱国义士,也是晚清进士、著名诗人,号蕴白或允白、窥园主人等。不论是早年在台湾南门里窥园开设“闻樨学舍”授课,创崇正(诗)社,一边传道授业,或是后来到大陆从政艰难度日,许南英都一直与闽台林尔嘉、施士洁、汪春源、陈望曾、陈梧冈、林祖密、林景仁等诸多志士及社会名流交往,以诗唱和,传世诗词千余首。清光绪二十四年(1897),许南英辗转寄籍漳州龙溪县。1911年漳州光复,许南英由广东回漳州
期刊
长乐乡位于平和县西部边陲,这里不但景色唯美、民风淳朴,而且拥有许多烙满红色印记的革命胜迹。有机会到长乐走走看看,当得上是一件既赏心悦目又不乏神圣的事情。  由长乐乡政府往北,沿水泥村道曲折前行约5公里,就到了乐北村下村。那是个隐于深山密林间,地势偏远而静谧的小村落,周遭群山绵延、层林茂密,村民勤勉朴实,生活安逸祥和。时光回溯80年,在那段艰苦卓绝的烽火岁月里,这片山水虽然地处偏远却绝不平静。隐于山
期刊
镇海角位居美丽的厦门湾南岸之南,到过厦门湾游览的游人们,总不时会被其他人热烈推荐。“据传”“据说”这类的词很有意思,人的心里总有试试验证“谎言传了一千遍成了真理”“捕风捉影”的真假程度。我也期待寻访镇海角。  某天,疫情防控下,和煦冬日里,遇见一位久未谋面的朋友,裹包着,类同阿拉伯人,从帽沿下露出的双眸,依然甜美清秀端庄美丽。呵呵,打个招呼吧。那秀美的帽子,让我想起那一幅曾经在滨海景区拍摄的“风景
期刊
猫仔粥,牛肉火锅,羊肉,鹅肉,焙肉,菜头丸,石花,草粿,豆花,清心丸,荔枝,龙眼……  论美食,诏安无以伦比。这份在外地人看来“天马行空”的菜单,很多地道的诏安人看了却直咽口水。  前不久,回乡下参加侄儿婚礼,对诏安美食深有体会。侄儿结婚前几天,家里陆陆续续来了不少客人。侄儿很会做菜,几经忙碌,一桌丰盛的美食就摆在桌上。都是刺激味蕾的故乡风味美食,令人胃口大开,福州一些饭店的山珍海味哪能与之相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