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散文里遴选了不少散文精品,作为教师,引领学生细品精读这些精品将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学生人文素养的底蕴。《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并且在“阅读”中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要求,在教学散文中落实这些要求,就要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领悟散文的内涵,吸收散文精华,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应该如何细品精读地教散文?我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从意蕴丰厚的主旨品读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跟学生一起探究作家作品中意蕴丰厚的主旨,告诉学生作家是如何从材料中提炼出内涵隽永的主题的,那不仅对学生阅读欣赏能力的提高,而且对学生作文质量的提升都大有裨益。例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通读并进行初步交流后研讨它的主题。大家共同认可的是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生活。但对于两种主题说意见相左:一说是含蓄地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一说真实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到底哪种可能性最接近作家的本意?学生讨论热烈,最后达成共识,前者有点牵强附会,后者基本符合作家意图。作家又是如何表现主题的呢?一致的意见是运用了对比。拿百草园的无穷乐趣与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作对比。百草园写得越快乐,就越显得三味书屋单调,因此,作家极力铺陈百草园之乐,春夏秋冬的美景引人入胜,又浓墨重彩于三味书屋的乏味,提问“怪哉”一虫的事;书屋后面的乐园寻趣;学生偷空做游戏画画等无不浸透着对这种乏味读书生活的不满。再如品读《藤野先生》的主题。散文向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这篇散文的“神”到底是什么?有人说,写了藤野先生对自己的亲切关怀和严格教诲,赞扬了他的正直热诚、严谨治学和博大胸怀,有人说,散文还追述了鲁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历程,而且这种追述的篇幅占了整篇散文的四分之一还强。虽然这种历程是告别藤野的原因,但毕竟主要写的是鲁迅。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神”,现在有人认为不止一个“神”,这个“神”就是鲁迅的爱国思想和行为。辩论就此开始。如果按照“神不散”之说,那所有材料只能聚集在“藤野先生”的这一中心上,但四分之一左右的篇幅写鲁迅思想历程的文字又作何解释?尽管学生的讨论没有文学理论的支撑,但实际上,讨论已经初步颠覆了“形散神不散”的传统之说,这与徐岚《散文的四种基本类型——兼论“形散神不散”的片面性》(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3月;《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3B的《重构散文的本体知识与教学知识》也有类似内容)中的部分内容有一定程度的吻合,从这点上来说,学生的品读还是很有意义的。
二、从匠心独运的布局品读
不妨先宕开一笔。初中学生作文有一个严重的贫血,那就是很少讲究布局。品析作家匠心独运的布局无疑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琳琅满目的布局样式大门。这里先举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为例。西双版纳是我们祖国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风景秀丽、民风淳朴。要写好西双版纳的游感,除了要精选材料外,还要注意布局的条理性。文章第一段是全文的引子,以歌词“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开篇,然后简洁流畅地写出对西双版纳早已心驰神往的心情和终于如愿以偿地飞到了西双版纳的兴奋,并且在那里留下了一串串美好的记忆。接着以小标题形式出现,五个小标题,分别描绘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五个小标题,每句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给人以愉悦的美感。《白杨礼赞》也是如此。作家一唱三叹、反复吟咏白杨树的“不平凡”,一,生长环境不平凡;二,外在形象不平凡。“像加过人工似的”笔直的树干,“紧紧靠拢”的笔直的枝,“片片向上”的宽大的叶;三,内在气质不平凡;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结论是:“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四,象征意义不平凡。这些内容娓娓道来、环环相扣,歌颂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背景下的北方农民和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作家如此独特的谋篇布局技巧,不能不令人从心底叹服。
三、从美段美句的精致品读
品读精致的美段美句,能使学生领略到作家描摹事物和遣词造句的深厚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老舍《济南的冬天》,那种亲切如家常聊天的口语实在让人感到作家笔下所流淌出来的不仅有老友促膝谈心的温馨,更有作家的睿智和情趣。你看课文的二、三、四、五段,每一段都可以单独拎出来细细咀嚼,至于那些口语化句子,更是熨帖得精当之至。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形象地描述了济南冬天暖和的缘由。另外,像“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等语句都给济南的冬天披上了无限的生机和春意。其实,初中散文中有不少这样精美的段落和句子,我们如果有选择地让学生去细读、细品,对学生阅读与作文水平的提高也是值得期待的。
细品精读,需要让学生去读去品。“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得更活更实在。■
一、从意蕴丰厚的主旨品读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跟学生一起探究作家作品中意蕴丰厚的主旨,告诉学生作家是如何从材料中提炼出内涵隽永的主题的,那不仅对学生阅读欣赏能力的提高,而且对学生作文质量的提升都大有裨益。例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通读并进行初步交流后研讨它的主题。大家共同认可的是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生活。但对于两种主题说意见相左:一说是含蓄地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一说真实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到底哪种可能性最接近作家的本意?学生讨论热烈,最后达成共识,前者有点牵强附会,后者基本符合作家意图。作家又是如何表现主题的呢?一致的意见是运用了对比。拿百草园的无穷乐趣与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作对比。百草园写得越快乐,就越显得三味书屋单调,因此,作家极力铺陈百草园之乐,春夏秋冬的美景引人入胜,又浓墨重彩于三味书屋的乏味,提问“怪哉”一虫的事;书屋后面的乐园寻趣;学生偷空做游戏画画等无不浸透着对这种乏味读书生活的不满。再如品读《藤野先生》的主题。散文向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这篇散文的“神”到底是什么?有人说,写了藤野先生对自己的亲切关怀和严格教诲,赞扬了他的正直热诚、严谨治学和博大胸怀,有人说,散文还追述了鲁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历程,而且这种追述的篇幅占了整篇散文的四分之一还强。虽然这种历程是告别藤野的原因,但毕竟主要写的是鲁迅。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神”,现在有人认为不止一个“神”,这个“神”就是鲁迅的爱国思想和行为。辩论就此开始。如果按照“神不散”之说,那所有材料只能聚集在“藤野先生”的这一中心上,但四分之一左右的篇幅写鲁迅思想历程的文字又作何解释?尽管学生的讨论没有文学理论的支撑,但实际上,讨论已经初步颠覆了“形散神不散”的传统之说,这与徐岚《散文的四种基本类型——兼论“形散神不散”的片面性》(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3月;《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3B的《重构散文的本体知识与教学知识》也有类似内容)中的部分内容有一定程度的吻合,从这点上来说,学生的品读还是很有意义的。
二、从匠心独运的布局品读
不妨先宕开一笔。初中学生作文有一个严重的贫血,那就是很少讲究布局。品析作家匠心独运的布局无疑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琳琅满目的布局样式大门。这里先举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为例。西双版纳是我们祖国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风景秀丽、民风淳朴。要写好西双版纳的游感,除了要精选材料外,还要注意布局的条理性。文章第一段是全文的引子,以歌词“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开篇,然后简洁流畅地写出对西双版纳早已心驰神往的心情和终于如愿以偿地飞到了西双版纳的兴奋,并且在那里留下了一串串美好的记忆。接着以小标题形式出现,五个小标题,分别描绘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五个小标题,每句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给人以愉悦的美感。《白杨礼赞》也是如此。作家一唱三叹、反复吟咏白杨树的“不平凡”,一,生长环境不平凡;二,外在形象不平凡。“像加过人工似的”笔直的树干,“紧紧靠拢”的笔直的枝,“片片向上”的宽大的叶;三,内在气质不平凡;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结论是:“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四,象征意义不平凡。这些内容娓娓道来、环环相扣,歌颂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背景下的北方农民和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作家如此独特的谋篇布局技巧,不能不令人从心底叹服。
三、从美段美句的精致品读
品读精致的美段美句,能使学生领略到作家描摹事物和遣词造句的深厚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老舍《济南的冬天》,那种亲切如家常聊天的口语实在让人感到作家笔下所流淌出来的不仅有老友促膝谈心的温馨,更有作家的睿智和情趣。你看课文的二、三、四、五段,每一段都可以单独拎出来细细咀嚼,至于那些口语化句子,更是熨帖得精当之至。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形象地描述了济南冬天暖和的缘由。另外,像“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等语句都给济南的冬天披上了无限的生机和春意。其实,初中散文中有不少这样精美的段落和句子,我们如果有选择地让学生去细读、细品,对学生阅读与作文水平的提高也是值得期待的。
细品精读,需要让学生去读去品。“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得更活更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