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冰雪质,弹词寄才思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e8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庆末年,江苏淮阴一座小小的庭院里,年刚及笄的邱心如正手持书卷,端坐在桃花树下吟读。随着书中故事的情节起伏,她时而蹙眉沉思,时而展颜轻笑,几片花瓣落在发间,她却浑然不觉,兀自沉浸在书中。
  出生于普通农家的邱心如虽家境清贫,但父亲劳作之余喜欢吟诗弄词,母亲也喜作诗联赋,受家庭氛围熏陶,邱心如从小便有文墨之缘。她不羡华服美食,只每日“喜读父书翻古史,更从母教嗜闲篇”。
  少女情怀总是诗,邱心如每每读到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总会唏嘘不已,但对书中把女性写成弱者形象而感到不满。于是,邱心如渐渐萌生出写一部“虽为女子,强似男儿”之作的想法,欲为天下女子正名。
  不懂世事艰难的邱心如临窗执笔度春秋。把所有时间都用来翻旧卷,再写新词续旧篇,她给作品取名为《笔生花》。别家女孩都是手执眉笔描双峰,她是扫眉笔下也生花,精美文字璀璨绽放。
  后来,母亲知道心如在写小说,便鼎力支持她。然而随着邱心如年岁渐长,偶有人家上门提亲,父母开始为女择婿。邱心如虽不想早嫁,但终未能免俗。有一张姓儒生前来提亲,父母揣摩其必有才学,于是为女儿订下婚事。
  一顶花轿将她送入新的生活,岂料婚后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美好。夫君虽是儒生却才疏学浅庸俗不堪,这让邱心如感到深深的失望。而姑嫂嫌隙也让邱心如苦不堪言,曾经无忧无虑读书写字的乐趣荡然无存。
  一轮明月散发着清辉,悄悄铺满人间,天地一片澄净,而独坐窗前望月感伤的邱心如则是眼中含泪不敢流,满腹沧桑无处诉。庭前落花随风飘散,落花虽无言,笔下能生花,邱心如嗅着花香,强打起精神,翻出《笔生花》的书稿,在暗淡的烛光里续写起来。
  然而,夫家并不理解她的所作所为,愚昧的家规束缚着邱心如无法写下去,内心的凄苦如潮翻涌,却又无可奈何。
  因夫君才疏学浅,一直没能求取功名,生活也日益窘迫。曾经天真烂漫无所忧、冰雪聪明绣锦章的邱心如困于家庭生计里,曼妙才华任消磨。晨昏日落,无休止的操劳渐渐让邱心如再无闲暇执笔,浸润着心血的《笔生花》只能层层包起来压进箱里,再不曾写下一笔。
  花开花落间,春去春又来,邱心如的生活并没有改变。夫君碌碌无为,家境依然贫乏,这些对于邱心如来说都可以容忍,不能让她忍受的是他人的刻薄言语。她本是才情女子,想冲出封建牢笼,书写自己喜欢的文字,塑造美好的女子形象。而这一切都被桎梏在家庭中无力改变,唯有在内心深处让自己的《笔生花》寂然绽放。
  屋漏偏逢连夜雨,困苦的生活还没有扭转,夫君突然病逝,日子更加窘迫,但邱心如还是尽心尽力侍奉公婆,为他们养老送终。后来儿女各自成家,夫家也已没有牵挂,邱心如带着一颗已麻木的心回到娘家。母亲以温暖的怀抱接纳了她。
  邱心如本想续写《笔生花》,但看娘家生活无着落,只能先解决温饱才能安心创作。邱心如在母亲帮衬下设馆教徒以维持生计,虽然处在“人到贫时世味谙”的境况,但让她聊以自慰的是终于可以续写《笔生花》,不用再顾忌旁人目光。
  邱心如自幼饱读诗书,精诗词工行草。于是,她白天教徒,侍奉老母,夜晚秉灯写作,创作上取得了很大进展。曾经生疏的笔触再次妙笔生花,全书丝丝相扣节节生情。曾经不幸的经历、生活的折磨以及世态炎凉的苦楚,不知不觉融入作品里,创作过程中,邱心如常常泪流满面。
  尘世沧桑,倏忽而过,邱心如前后历时30年,终于完成《笔生花》。《笔生花》共分八卷三十二回,近一百二十万字。才华横溢的邱心如巧妙地将诗、词、说、唱融入其中,整部作品构架气势恢宏,情节描写细腻,故事错落有致。
  “留贻闺阁邀请赏,工暇消闲仔细评。”邱心如曾在创作完成后写下这句诗,但在内心深处,她还是希望这部作品有读者喜欢,能够引起广泛共鸣,而不只局限于闺阁赏读。但在生活极度困顿之下,哪里能够刊印出版呢?
  之后,邱心如的表侄陈同勋为《笔生花》作序云:“姑母性至孝,借翰墨以娱北堂,非必沾沾以逞才为事也。”邱心如以文孝母,写下洋洋洒洒巨著,并非是想博取盛名,在陈同勋的帮助下,《笔生花》终于刊行面世,并迅速引起轰动。文人雅士摇头晃脑品评《笔生花》,大街小巷人皆传唱。
  《笔生花》是一部长篇弹词作品,既能为普通民众接受,也以文笔清新、情节曲折而获得名士赞赏,作品不仅直言“生女如斯胜似男”的观念,也阐明了“弄瓦无须望弄璋”的思想。
  虽然有过“质尽衣衫存败絮”的凄惨生活,也饱受“愚蒙不道遭欺骗”的悲痛经历,但有着文墨诗心的邱心如坚强地挺了过来,即使困顿在婚姻生活里也不曾放弃。一部《笔生花》凝聚着邱心如的血和泪,闪耀着瑰丽的光芒,成为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不过几年,《笔生花》再次出版时,一代弹词作家邱心如终于油尽灯枯,凄凉地离开人世。世间再无悲苦的邱心如,《笔生花》却永远绽放在人间。
  春残花落,片片落入尘埃之中,虽然花离枝头,却依然香如故,凄凉中透着凄美。花开有人赏,花落无人知,亦如邱心如的人生,落花无言,笔下生花。一支笔抒尽胸中意,人生何处不飞花;一阕词唱尽世间辛酸冷暖,沧桑过往随风去。笔落平生意,人生终无悔。
其他文献
她曾是窈窕多情的楚女,却远嫁他乡作了秦君的媵妾;她曾是落难到燕国的质子之母,却在五年之后被恭迎回秦宫垂帘听政;她是个一身柔情更兼傲骨的女子,也是史书上权倾天下的太后—芈八子。  芈是楚国的国姓,八子是她初入宫闱时的封号,并不显赫的出身让她在秦宫里略显卑微。本该是寂寞深宫等白头的命运,可上天偏偏给了她倾城的美貌和过人的聪慧,让她如一株深谷幽兰般在深深宫闱里脱颖而出。  秦王是爱她的,不能给她宫中高位
期刊
杏花纷纷落尽,卷起一地情思。梦中年少时,她的笑容像初春的暖阳,单纯明净。那时,拥她入怀的帝王情深如许,但那都是很久以前她还叫甄嬛时的事了。辗转醒来,念着那场旧梦,原来那些过往一别已是数十年。  晨起后,侍女伺候梳妆,她看着镜中自己端庄祥和的模样,感觉很陌生。蓦然间,眼角眉梢含了一闪即逝的沧桑,即便侍女再小心翼翼,仍是拂落了几根银丝。她无谓地笑了笑,忽地想起乌拉那拉氏最后含着狰狞的笑对她道:“原来这
期刊
自从QQ诞生后,各种五花八门的网名就开始风靡大江南北。当年初入网什么名号都敢想,还记得你的第一个网名叫什么吗?别害羞,说出来让大家乐和乐和!  闻馨四海:第一个qq名竟然叫“狼天涯”,现在想想我那时候都干了些啥!  (小编碎碎念:狼天涯,自然是四处辣手摧花!)  安沫夕:想了好久,好像是夏日飞雪,现在看着傻傻的!  (小编碎碎念:姑娘,你这是有何冤屈要申诉?)  先看看再回帖:我坦白,我第一个名字
期刊
那年山中梅雨,她在偏僻的山洞里发现受伤的他。他已陷入昏迷,脸色苍白如纸,手里却紧紧握着他的剑。她把他捡了回去,替他敷药疗伤,他醒来第一件事却是把剑搁在她的脖上。  “我只是想救你,你小心,别扯破了伤口。”她骇极变色,却仍惦记他的伤势,他的剑终于慢慢放了下去。  后来,他一点点知道了她的一切。她出身书香门第,因家道中落寄居在父亲旧友苏伯父家里。这年苏伯父病重去世,青梅竹马的苏哥哥又被征兵而去,独留她
期刊
黄昏时分,艳艳霞光映在水中,将一池清碧涂抹成妖冶的红。蒋春霖泛舟其上,只觉前尘旧梦转瞬燃作寸寸灰烬,悉数飘散在这寂寥的暮色中。  晚清时期,蒋春霖出生于江阴,少时即资质过人,其诗作不输文坛前辈,故得“乳虎”之称。弱冠年华,他携单薄行囊踏上科考之路。彼时意气风发,挥毫泼墨,仿佛那广阔未来即在字里行间触手可及。  青衫猎猎,马蹄扬尘,蒋春霖的身影渐行渐远。他沉醉在一个美梦里,依稀窥见那日他金榜题名,打
期刊
这一生从懵懂年华到年老色衰,经历半生繁华,可我终究不懂遇上白居易是幸还是不幸。我感激他把我带出烟柳之地,使我不再以卖弄风情度日。却也怨他始终只把我当成一个舞伎看,无视我对他真挚的爱。当浮华散尽,我站在时光的长廊里驻足回望,才发现我从未真真正正走进过他的心。  世风便是如此,我们这些被达官显贵蓄养的家伎如浮萍一般飘摇不定,整天在侍妾与婢女之间游走,有客人造访时还要出去撑场面,以显示主人的身份和品位。
期刊
编手扎  读宋词必读张炎,因为他是宋词最后一个音节,最后一个符号,亦是整个朝代所有的诗情画意与风流不羁所剩的最后一丝呐喊。一个朝代灭亡后,还剩下些什么?时间斑驳了古迹,早已无从考证。留下的我们却知道,还有张炎的声音,我们从他的词里看尽浮生百态、苍茫凌乱,以及那人一世的风雅。   —沐九九  三月柳絮因风起,缠缠绵绵如漫天大雪倾城而下。藏在临安城里的思念也如春日盛景般,年复一年,生生不息。都道那池西
期刊
一宵春雨后,栏外芍药像抹了胭脂般艳色灼人。他掬着一捧风月,把青翠的年华捻得纤柔细腻,一缕一缕地糅进时光的折痕里。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丝和着片片闲风吹进了戏文,如花旦疏落的水袖,飘零了一春轻浅的心事。  那年,34岁的汤显祖终于进士及第,可他心中姹紫嫣红的春光早已开尽。十年寒窗苦读仿佛是个精致的骗局,天子门生不过是场权势交易。对于个性耿直的他来说,人情冷薄的官场是条满布荆棘的路,他走得步步惊心。他
期刊
绸缎两个字是带着凉意的,也只适合在苏杭这样的地方穿。或者说,绸缎更适合江南的女子。  苏州的关键词中必须要有绸缎,甚至它的产生也和园林、昆曲、评弹、小巷、阴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尽管我也说不清那是什么样的流转暗合。当我在暗夜里摸到一块绸缎时,心中便像掠过一只鸟,手上的感觉是光滑而细腻的,但分明又是动荡的。  白色的绸缎穿在苏州身上成了粉墙黛瓦,穿在张允和、张充和、张兆和、张元和身上就是一种前世今生
期刊
沈善书 90后新锐作者。希冀用文字温暖每一个心有千千结的你,一直相信美好,相信此刻的付出会得到岁月给予的答案。代表作:《我不要在庸碌中老去》,微博@沈善书。  若铺纸研墨书写古典女子的美与哀愁,最让人无可奈何又心生怜悯的,应是那些时光书册里的深闺红颜们,她们的爱怨情痴无非是心系那个骑马而过的白衣书生,抑或是情深意长的如玉公子,为他昌盛,亦为他萎落。她们一寸寸繁华明媚的花样时光全都为一人老去,只为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