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03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正在深入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提高新课程教学质量,广大教师必须迅速行动起来,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使自己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反思,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也清楚了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落实。
  1 提高素养的同时抓好基础知识
  目前,我们正进行新课标的实施,开始出现了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努力进行教学改革,学生爱学语文,课堂气氛活跃的可喜局面。但值得反思的是,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淡化了基础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怕别人说自己还走“老路”。实际上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这样做,课堂上是热热闹闹了,可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却忽视了,说话和答题都不能有所提高,所学的东西只是一“乐”而已,成了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因此,我们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也要扎扎实实抓好学习中遇到的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在现代文阅读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养成随时对生僻字词查工具书的习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字词积累,提高自己的基本素养。在文言文的传授中,也要注重词语的积累,让学生明白基本的文言知识,由此才能正确理解文意,达到用课内解课外的目的。
  2 课堂的引导有明确方向
  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已由原来的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也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但实施中,仍存在两种现象:一是教师还走“老路子”,没有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二是又出现了一种不良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其实,学生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很好,但要有个谈话的核心,这个需要教师及时准确地进行引导,不能让学生“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表面上学生自由了,实际上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引导”有机结合。教师必须要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每节课前,教师教师都要事先精心备课,预设讨论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分歧,在把课堂交给学生时教师能就游刃有余地进行引导了。如《第一次真好》的教学,在学生明确写了哪些第一次的基础上,清楚详略得当地安排材料,领会作者的用意,弄清“作者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文章末尾的‘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并延伸到让学生谈谈如何珍视自己生命中的“第一次”。这样,教师一线贯之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充分地交流研讨,本课的教学目标就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3 合作学习确实落到实处
  现在新课程着重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但现在却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千篇一律,很多课改展示课都成了“讨论课”,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是讨论,只求形式上的花哨,表面上的活跃,而忽略了知识的传授。如讨论时,大多是在走形式,讨论的问题没有价值,浪费时间和精力。还有的只是安排一个过场,实际上并不起到合作、交流、讨论的效果,做的只是无用功。有的在学生在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只适合个别优等生,有的没有给学生足够时间,草草收场。这样的合作,并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歪曲了课程改革的初衷。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所以,在教学中,要真正意义上地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把这一学习方式有效地利用起来,而不是只给人一种花哨的形式。要想合作学习切实取得成效,就必须真正走进作者,走入文本。例如《小石潭记》中对作者“先忧后乐”的探究中,就要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前提下,联系写作背景,结合文中具体情境,抓住关键语句来深入透彻地进行分析研讨,感受作者复杂情感中流露出的真实人性。
  4 真正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由于学业考试的需求和学生安全考虑,语文课堂的综合性学习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大多数教师忽视综合实践活动,只是走走形式,或是蜻蜓点水地一掠而过,或是写一篇文章了事。并没有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而在新课标的解读中建议“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由此可见综合性学习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的重要意义,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重视每个模块的综合性学习,关注活动的过程和策略,抓住课内外的关联,切合学生实际地安排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自主参与,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讲授“漫游语文世界”时,就让学生事先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各种时尚语,并品味其语言魅力和艺术性,同时也要正确认识其中的语言误区。课上进行充分交流后,结合生活情境进行发挥,让学生走进生活,感知无处不在的语文。另外,在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上,更应具有多元性,得到足够的重视。
其他文献
创新思维是创新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是指具有一定的自身价值或认识意义的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大量的创新思维主要指“再发现”式的,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我认为,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生机制,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展开:  1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首先,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深厚的观察兴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发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在全社会高度重视教育的今天,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越发迫在眉睫,要求教育工作者重视这项工作。把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小学教学工作之中,重视学生情感教育,为学生的终身成长奠定基础。让学生在历练中健康成长。我们所说的历练不仅要有成功的体验,也要有失败的感受,更要有面对失败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是活动。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
期刊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见有一类人,他们的头脑聪明,也很能干,但却工作平平,甚至常出纰漏。究其原因,周围人的共同看法是:此人缺乏责任感。相反,另一类人并无过人之处,但做事却目标明确,坚毅果断,敢做敢当,事业有成,具有良好的信誉,与其共事的人也很信任他。分析原因也很简单,这类人对人、对事、对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由此可见,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成功者的必备条件。家庭是人们
期刊
【摘要】当今迅速发展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环境,为教师提供了更为灵活、便利的教学手段。教师开发英语教学资源,在使用课件时要体现课件的趣味性、新颖性和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信息检索、师生交流、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多媒体演示等手段实施课程整合,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运用;激活;英语课堂  《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
期刊
改革开放的春风传遍神州大地,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英语作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西方文化的载体,英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国城乡中小学普及英语教育得到广泛的认可。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国家对国民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城区的英语教学成效已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但在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英语教学的进展却是不容乐观。我在农村初中执教英语多年,让我意识到教学的艰辛,人们文化意识的
期刊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学习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既艰涩又困难。要想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教改经验,积极改革课堂教学。  1 精心设计使用预习卡  精心设计和使用语文学习的预习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启发学生思考,为语文学习提供指向作用。  用预习卡帮助学生自学生字词。一是让学生看实物的形状学习字词。因为小学低年级课程中,特别是象形字大都表示具体事物的形象。预习卡
期刊
面对新课的程改革,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教学呢?这是每一位一线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作为教师即要紧扣课程标准,围绕大纲展开教学工作,同时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这就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一堂历史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才能在40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同时又能在以后应试教育中取得良好成绩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悟:  1 有
期刊
【摘要】本文从明确诗歌教学的阶段目标、以读为主线、想象画面理解诗境、拓展延伸、创设情境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对小学古诗文教学一点看法和具体的操作办法,是笔者在时下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出的一点古诗文教学的思路。  【关键词】阶段目标;朗读为主;想象画面;拓展延伸;创设情境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其内在的
期刊
我们都知道,阅读是学习语言的一种主要输入途径和方法,且对于大多数外语学习者来说,由于语言环境的局限,阅读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特点及规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上好一堂阅读课;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其阅读能力;如何教会学生从阅读中提升自己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是我从教以来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为了使学生在我的阅读教学中学有所获,学有所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英
期刊
幼儿园的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幼儿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幼儿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马克思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因此,创设健康、丰富、良好的环境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任务。  那如何创设环境呢?应该说环境创设这对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老”话题,也都在从不同理解角度重视环境创设。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当然,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