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思考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iet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明确诗歌教学的阶段目标、以读为主线、想象画面理解诗境、拓展延伸、创设情境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对小学古诗文教学一点看法和具体的操作办法,是笔者在时下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出的一点古诗文教学的思路。
  【关键词】阶段目标;朗读为主;想象画面;拓展延伸;创设情境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其内在的人文精神对学生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的古诗文课堂教学却不那么令人满意,大段的教师讲解挤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剩余的时间就用来应付考试,让学生抄写古诗,抄写古诗文的解释,课堂气氛沉闷而没有丝毫活力。试想,这样的课堂教学能把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承下去吗?经过了自己广泛的阅读思考之后,我学习了一些名师的古诗文教学策略充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有了一些收获,现“取其一勺”和同行进行交流。
  1 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古诗文教学的阶段目标,有章可循。
  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阶段性目标中,按照不同的学段,对古诗文的学习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目标和要求,第一学段的学习目标是: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的学习目标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第三学段在前面的基础上有了更细更高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第二、三个学段都表明了学习古诗文的主要目的是:体验作品的情感。什么是情感体验呢?我们可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方智范教授的一段话中得到答案,情感体验就是以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体会作品内在情感的过程,是读者内心和作品情感发生共鸣的过程。
  2 读为主线,落实情感体验的目标。
  从课标准要求不难看出第三、三个学段都强调要通过诵读体验作品情感。而吟诵是阅读古诗文公认有效的方法,即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吟诵的方法有很多,如节律朗读法、诗情画意结合法、节奏诵读法……
  课堂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步骤分层次来引导学生进行诵读。
  首先,初读,要求学生能读到字正腔圆,让学生在课堂上放声朗读,读到字字要准,字字响亮为目的。
  然后,再读,要读出节奏,教师可以范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并予以模仿,必要时可以让学生打着节拍,或摇头晃脑地读,只要学生可以读出节奏,读出兴致,什么方法都可以尝试。
  接下来,悟读,体会诗歌的意象之美,把诗歌中的语言符号想象成立体可感的意向,让颜色鲜艳起来,动作连贯起来,真正走进诗歌的境界。在这个环节,一般采用带着问题自由读的方式进行领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抓住一个诗歌中的关键词,从词突破,进而引领学生想开去,体会到了诗歌的情感。如在学习《秋思》一诗,教师抓住“意万重”和“又拆封”来理解全诗,学生就可联系其他,把这首诗描写的情境具体可感地活动起来,也就很容易地领悟到了诗人独居异乡,对家中亲人的无比思念的情感,一种孤苦、寂寞不觉涌上心头。这个环节的读,一般采用自由轻声读或默读的方法,边读边思考。
  最后,入境读。在上个环节的体会之后,诗人满满的感情已经充溢了学生的心胸,教师即可就势引导学生用声音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这个环节可以采用教师范读的形式,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适合的音乐素材,来渲染气氛,进而把读推向学习的高潮。在学习了《秋思》之后,我就播放了陈悦的《乱红》,配合学生的朗读,音乐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带进了那个萧瑟的秋季,耳旁也仿佛听到了风的声音,学生的读诗的声音应声而起,整个课堂凄凄切切,诗味浓浓。
  课堂上的四步读伴随了学生对诗歌的整个学习过程,教师要舍得在“读”上动心思,把古诗文的学习难点一个一个溶解在“读”当中,既保护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又让课堂书声琅琅,在诵读中在诗歌中走了好几个来回。
  3 想象画面,为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插上翅膀。
  诗不达诂,课堂上逐字逐句释意、讲白讲深讲透的现象是在不足取,诗有三本“以声律为窍,以物象为骨,以意格为髓。”意象是诗的关键,是诗的灵魂,想象则是意象在学生头脑中“呈象”,而后直抵诗作灵魂。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思考这样的问题:
  3.1 从哪里让学生想象?答案是:从诗歌的空白处切入去想。如《秋思》一诗的教学,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意万重”,可能想到了……可能想到了……又可能想到了……
  3.2 怎么想?答案是:可以借助插图,进行联想;可以抓住主要词句,扩想;也可以设置情境,假想;还可以利用空白,补想。如《所见》一诗的教学,我们就可以创设一个安静的夏日中午的情景,让学生想象茂密的森林里有什么,能听到什么的声音,小孩子骑着黄牛一路走来突然发现了什么,他为什么突然不做声了呢……通过以上的想象,自然而然就把静止的文字立体化了,孩子们的眼睛里立刻出现了灵动的场景,理解诗歌也就不是个问题。
  所以,教师一定要像设计精读课文的教学那样去发现古诗文教学的想象点,让学生从精炼的文字中抓住几个意向,想象开去,学生的理解一定比抄意思要深刻得多,也有趣的多。
  4 善用资料链接,给学生一把理解古诗的钥匙。
  不难发现,仅仅凭着几个注释是很难顺利地理解诗歌情感的,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智慧地链接相关资料,巧妙突破古诗文教学中难读、难解的瓶颈。
  资料的链接一般注意用在这样的时候:
  4.1 词义理解的“阻滞处”。
  4.2 句意理解的“阻滞处”。
  4.3 文意理解的“阻滞处”。
  如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时,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王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师链接了一个资料:“事实真的是这样,在这次分别后的两年,王维就去世了。没有想到这次分别真的是一次诀别。你还有怎样的感受?”资料一出,一下子让学生的心纠结起来,这一别真成了诀别,多么悲壮啊!情感不用多说,早已升腾到了学生心中。
  5 设境激趣,为学生学习提供不竭的动力。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小学生而言,古诗文离他们日常语言较远,更需要激发兴趣。
  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尽量创设切合诗意、诗情的各种情境,贴近学生实际,方式多样,促进感悟、理解和体会古诗文的意境,从而提高古诗文学习的时效性。
  5.1 播放课件,创设试听情境,激发兴趣。文字、声音、动画的组合,一定会让学生迅速入情入境,真切感悟。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要适度,毕竟它是课堂中的一个辅助手段。
  5.2 表演体验,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兴趣。抓住古诗文中表现力强的词语和诗句,让学生适当演一演,营造出逼真的生活情境,也会让学生兴趣高涨,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的古诗文如《小儿垂钓》、《回乡偶书》、《两小儿辩日》等等。
  5.3 述说典故,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兴趣。如在教学《七步诗》时,插叙曹丕和曹植之间的故事,在《赠汪伦》时讲述李白和汪伦交往的故事,何愁学生不会乐滋滋地洗耳恭听,积极思考呢?
  综上,是我们在古诗文教学路途上的一点点尝试和思考,博大精深的古诗文是浩瀚的海,是绵延的山,我们且把这些思考的碎片作为我们前进的一点标记吧。相信,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会在我们有声有色的古诗文教学中绽放出更加娇艳的花朵,让孩子们在它们中间流连忘返。
其他文献
【摘要】学习语文,只有理解每篇课文的语言文字,才能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因此,要切实有效地进行语文训练,不能脱离它本身具有的思想教育因素。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语文连结着人类社会精神、文化、思想意识,是人类表达思想,进行社会交际,交流思想的特殊工具。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语言文字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读一篇文章,语言文字和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作为一个整
期刊
【摘要】陶行知先生早在1919年的《新教育》杂志就撰文指出:“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这几年,我经历了几次体育公开课、教学比武等,在这过程中,我和我们的团队共同聚焦课堂,对简约化的体育活动进行了专题研究,我们认为简约化的体育活动应具备这样的特点:目标简明,立足幼儿;材料简单,循环使用;环节简化,突出重点;语言简洁,风趣有效。  【关键词】体育活动;简约
期刊
【摘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课堂质量的提高,教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参与讨论,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中忘我地与文本交流等等,同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有着息息相关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的课堂应本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融洽课堂师生关系;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水平这四方面来创新与改进。  【关键词】生动;兴趣;调动;讨论;思维
期刊
创新思维是创新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是指具有一定的自身价值或认识意义的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大量的创新思维主要指“再发现”式的,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我认为,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生机制,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展开:  1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首先,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深厚的观察兴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发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在全社会高度重视教育的今天,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越发迫在眉睫,要求教育工作者重视这项工作。把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小学教学工作之中,重视学生情感教育,为学生的终身成长奠定基础。让学生在历练中健康成长。我们所说的历练不仅要有成功的体验,也要有失败的感受,更要有面对失败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是活动。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
期刊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见有一类人,他们的头脑聪明,也很能干,但却工作平平,甚至常出纰漏。究其原因,周围人的共同看法是:此人缺乏责任感。相反,另一类人并无过人之处,但做事却目标明确,坚毅果断,敢做敢当,事业有成,具有良好的信誉,与其共事的人也很信任他。分析原因也很简单,这类人对人、对事、对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由此可见,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成功者的必备条件。家庭是人们
期刊
【摘要】当今迅速发展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环境,为教师提供了更为灵活、便利的教学手段。教师开发英语教学资源,在使用课件时要体现课件的趣味性、新颖性和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信息检索、师生交流、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多媒体演示等手段实施课程整合,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运用;激活;英语课堂  《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
期刊
改革开放的春风传遍神州大地,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英语作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西方文化的载体,英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国城乡中小学普及英语教育得到广泛的认可。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国家对国民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城区的英语教学成效已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但在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英语教学的进展却是不容乐观。我在农村初中执教英语多年,让我意识到教学的艰辛,人们文化意识的
期刊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学习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既艰涩又困难。要想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教改经验,积极改革课堂教学。  1 精心设计使用预习卡  精心设计和使用语文学习的预习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启发学生思考,为语文学习提供指向作用。  用预习卡帮助学生自学生字词。一是让学生看实物的形状学习字词。因为小学低年级课程中,特别是象形字大都表示具体事物的形象。预习卡
期刊
面对新课的程改革,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教学呢?这是每一位一线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作为教师即要紧扣课程标准,围绕大纲展开教学工作,同时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这就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一堂历史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才能在40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同时又能在以后应试教育中取得良好成绩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悟:  1 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