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情感在英语专业泛读课中的渗透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x3572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泛读课作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开阔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不仅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一定社会语境下的语言范本,使他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描摹的文化背景,又给他们带来了不可替代的精神愉悦和审美享受。2000年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用文学作品的难易程度作为衡量学生阅读能力的标准之一,认为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二级水平,即能阅读难度相当于Thirty-Nine Steeps(简写本)的浅显材料;两个学年后,学生应达到四级水平,即能读懂难度相当于The Great Gatsby的文学原著。泛读课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课内外的文学资源,在加强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作为英美文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笔者把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泛读课的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成功地培养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他们阅读文学原著的能力。
  
  一、利用教材中的文学选段或作家传记激发学生的阅读欲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泛读教程》(第二版)本身就选了一部分文学色彩较浓的篇章,特别是第一册,尤其注重以文学性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其中有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小传“Young William Shakespeare”和“The Best Playwright in England”,也有杰克·伦敦的代表作“The Call of the Wild”和查尔斯·狄更斯的早期作品“Two Boxes of Gold”简写版,还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萨克·辛格的短篇小说“Fool’s Paradise”和美国短篇小说大师舍伍德·安德森的“Stolen Day”。除此之外,描写美国边疆开拓者的“Little House in the Big Woods”、运用戏仿手法颠覆传统童话的“Sleepy Ugly”以及刻绘儿童作弊后矛盾心理的Cheating都是不错的文学材料。笔者注意分层次、有区别地对待这些材料,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欲望。
  大部分的经典名著往往让大一的学生心生胆怯、望而却步,勉强翻了前面的几页也会因为语言功底不行而放弃,还会产生挫败感。名著的精缩版不失为初入文学殿堂的学习者的最佳选择。第三单元的莎士比亚小传选自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牛津大学出版社共同推出的“书虫”系列,从这篇课文出发,我向学生推荐这一系列的其他简易文学读物。《简·爱》、《傲慢与偏见》、《远大前程》、《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呼啸山庄》、《小妇人》、《鲁宾逊漂流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格列佛游记》、《苔丝》、《秘密花园》、《多里安·格雷的画像》、《三十九级台阶》等都是入门者必看的书。如果他们认真阅读这些英语文学中的精华,相信一段时间后, 无论是语言知识还是文化知识都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名著的精缩版虽然令读者不那么望而生畏,毕竟令读者失去了阅读原汁原味的文字的乐趣。因此,我在课上会比较精缩版和原著文字的区别,让学生领略到原著文字的优美,鼓励他们在课后完成原著的阅读,并布置读书报告的书面作业确保他们完成阅读任务。以杰克·伦敦的“The Call of the Wild”为例,我在课上首先简要介绍了美国淘金热的历史背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的文化背景以及作者弃淘金从文学的传奇式个人背景,然后列出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人类文明与自然法则之间的关系、进化与返祖等话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要求学生完成整部小说的阅读,提交一篇独立命题的读书报告。很多学生的作业中引用了原著中令他们印象深刻的部分,并且对此进行了有创造性的思考。
  
  二、利用影视改编作品消除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恐惧感
  
  对于阅读原著有困难的学生来说,观赏改编自文学名著的影视作品通常是受欢迎的教学手段。笔者往往会选择相
  关的影视作品来加强学生对某一篇课文的理解。比如讲完第一冊第三单元莎士比亚的早年生活和成名历程时,我会给他们播放《莎翁情史》这部1998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使他们对莎士比亚创作《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过程有个感性的认识,同时直观地认识到莎士比亚时代女性不被允许登上舞台的历史背景。讲到第二册的最后一个单元《老人与海》时,我会给他们播放同名电影,使他们对老渔夫桑地亚格坚忍不拔的精神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鼓励他们在课后完整地阅读这部获诺贝尔奖的小说。讲到第三册第七单元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自己的房间》时,我会让他们欣赏以弗吉尼亚·伍尔夫为主线的电影《时时刻刻》,从而更深刻地了解女性文学家的创作困境。
  为了鼓励学生更广泛地阅读文学作品,即使是教材里没有直接提到的文学作品,我也会选择有关的优秀影视作品给他们欣赏。第三册第三单元的Fast Reading中提到了王尔德式的幽默,我觉得这是通过播放《理想丈夫》这部电影来让学生了解王尔德其人其作的好机会。如果学生对这部电影中的语言感兴趣,他们就会去阅读王尔德更多的戏剧,甚至小说、童话和诗歌。
  
  三、利用课内外的文学材料补充学生文学阅读方面的欠缺
  
  文学曾经是泛读课上理所当然的主角,20世纪80年代甚至把简写本的文学名著直接用作泛读教材。(黄河斌)90年代开始对这种传统单一的教材模式进行更改,加入了艺术、文化、历史、地理、旅游、社会学、教育学、哲学、数学、生物学等学科领域的内容。笔者于1999-2003年间在南京师范大学就读时,使用的是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新编英语泛读教程》(1-4册),其编纂模式就是文学性阅读材料与非文学性阅读材料各占一半。而到了2006-2007年,笔者担任泛读课教师时,作为教材使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泛读教程》(第二版)中,文学性材料出现了大面积缩水现象。如果说第一册和第二册中中文学性材料还占三分之一的份额,到了第三册和第四册中,文学性的篇章只占五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第一册,文学性的课文在其他三册中无不处于教材的结尾处。如果按照教材编纂的顺序讲解,很多教师都来不及涉及到第二册的最后一个单元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或是第三册的倒数第二单元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或是第四册的最后一个单元约翰·斯坦贝克的《菊花》。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的文学材料就更少了。
  为了给学生补充文学营养,除了充分利用文学性材料之外(比如鼓励学生阅读弗吉尼亚·伍尔夫及其它女性作家的作品和海伦·凯勒的自传《我生活的故事》),笔者还千方百计地利用非文学性课文中的文学要素吸引学生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以第三册第一单元Invented Words为例,文中为了说明新造词,引用了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爱丽丝镜中世界漫游记》中的相关内容。笔者因此鼓励学生课后阅读这两部儿童文学作品,从中领会英语语言的奥妙。文中还提到温斯顿·丘吉尔是一位语言大师,笔者由此建议学生阅读一部分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
  笔者还从其他文学性较强的教材中选择课外阅读的材料给学生练习,比如海明威的《杀手》、艾丽丝·门罗的《择偶奇遇记》、曼斯菲尔德的《游园会》、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华盛顿·欧文的《瑞普·凡·温克尔》、约翰·斯坦贝克的《月落》等。通过做阅读理解练习,学生自然而然地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些经典名著的熏陶。
  另外,笔者利用学生对于专业英语四级考试的好奇心理,有意识地选择一些《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附录二中的英语文学作品向学生推荐。比如威廉·戈尔丁的《蝇王》、亨利·詹姆斯的《黛西米勒》、多丽丝·莱辛的《青草在歌唱》、奥斯卡·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艾丽丝·沃克的《紫色》、托尼·默瑞森的《最蓝的眼睛》、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L.M.蒙哥马利的《绿山墙的安妮》以及林语堂的《吾国与吾人》都是篇幅和难度都比较适合大学二年级学生阅读的作品。
  
  四、利用多媒体和因特网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亲近感
  
  现代的大学生课余时间几乎有一半是在网上,他们得心应手地浏览网页、搜索资料和下载文件,因此,笔者合理利用他们的特长,要求每个单元都有若干学生上台就本单元将要学习的内容发言。当然,笔者事先会给他们列出几个关键词加以提示,以免他们茫然无绪、不知所措。
  比如在讲到第一册第六单元的《荒野的呼唤》时,笔者在课前要求学生了解杰克·伦敦的生平和他的作品,把了解到的背景信息做成幻灯片,然后到课堂上演示给其他同学看。大家都积极参与,踊跃上台发言,互相补充内容,气氛非常热烈,效果也非常理想。
  在讲到第三册第一单元的课后阅读《英语史》时,笔者让学生通过十字军东征、文艺复兴、阿尔弗雷德大帝、乔叟、莎士比亚等关键词,在互联网上查找早期、中期与后期英语的代表文学作品,并选择一两个相关段落进行阅读,从而对英语史,尤其是英国文学史形成一个生动感性的认识。
  
  结语:
  
  泛读课虽然是给英语专业低年级的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却能够对学生到大四时参加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和撰写毕业论文时产生不小的影响。自2005年起,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中取消了快速阅读,而代之以十道人文知识题,其中有三道与英美文学有关。这一改革必然要求英语专业的教师提升英语文学在课堂上所占的比重,也必然要求英语专业的学生注重平时英语语言文学的积淀。英语专业的学生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时,不外乎语言学和文学两个方向。而有些选择写文学方向的大四学生连一本完整的英文原著都没有看过,更别提相关的文学批评了,他们写的毕业论文的质量当然会大打折扣。英美文学史、英美文学选读这些课程都要到大三才开设,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整本整本地阅读原著。如果在泛读课上加强文学情感在学生学习中的渗透,使学生在低年级就接触到部分英语文学经典,到了第四学年,学生便会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陈少辉.泛读课与英语文学欣赏[J].盐城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88-91.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黄和斌等.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150.
  [4]黄源深,虞苏美,刘乃银.英语泛读教程第一册(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黄源深,虞苏美,刘乃银.英语泛读教程第二册(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黄源深,虞苏美,刘乃银.英语泛读教程第三册(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黄源深,虞苏美,刘乃银.英语泛读教程第四册(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张淑珠,张瑞华,任裕海,杨慧娴.新编英语泛读教程第一册[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9]张淑珠,张瑞华,任裕海,楊慧娴.新编英语泛读教程第二册[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10]张淑珠,张瑞华,任裕海,杨慧娴.新编英语泛读教程第三册[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11]张淑珠,张瑞华,任裕海,杨慧娴.新编英语泛读教程第四册[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其他文献
江苏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科技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十五”以来,江苏省针对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制造等核心环节,围绕集聚产业和企业集群,规划布局了一批产业科技平台,实施了
【正】 China Fiberglass Co.,Ltd.(China Fiberglass,SH:600176) was founded in Beijing in 1998.With the originalname of China Chemical Building Materials Co.,Ltd.,
传统教学体现的最大弊端是:它重视统一性而忽视差异性,重视规范性而忽视灵活性,重视标准性而忽视独立性,不利于学生的创新与合作技能的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2007年1月18日其电影《解构生活》在纽约首映时还曾露面的导演安东尼·明格拉,于2008年3月逝世,享年54岁。他因把小说《英国病人》、《天才雷普利先生》和《冷山》拍成获奖影
秋风是从自由主义回归到儒家的知识分子典型,其学术转向也不失为当今一大佳话。事实上,今天的儒家知识分子大都像秋风一样,从小受的西式教育,沉浸于西式理想,用西方的术语思
教育心理学认为:环境对人的认知形成与发展是起着重要作用的。人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认知水平也能很快得到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形式的发展,我们必须构建一种学生
英语中的强调分语法强调和修辞强调两种。语法强调都是强制的,即需要用规定的词法或句法以达到强调句子中某个成分的目的。修辞强调和语法强调有所区别,它是通过选择某种语序
According to the information relea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ninecompulsory national standards for energy con-sumption per unit product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economy in China,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energy is increasing significantly.Theoutput of the primary source of energyin
“Who will be the main alternative in the post petroleum time? Most researches are globally focused on using renewable biological resources to manufacture b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