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从小学抓起。那么语文课堂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新性应用提问技能
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提问,不仅是师生交流的粘合剂,而且还是思维灵感的催化剂,一堂好课离不开一串好问题。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胸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要问到点子上,问到心坎上,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有的放矢,问得合理,才能答得科学。盲目地问,轻率地问,似是而非地问,非但不能解惑,相反只能使学生“茫者坠云雾”。提问要有思辨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提问时给学生留有探究和创造的时空,鼓励学生多提出与众不同的独到见解,允许学生“横冲直撞,乃至顶牛。”如讲到《春晓》一课的意境:鸟语花香,百花齐放,春风轻拂,春雨细润,我问学生们:“春天美不美?”有位同学竟然说“不美!”我没有责备而是鼓励他把不美的地方讲出来,该生停顿了一会儿,他说出几句“大风卷扬沙,家园少有花,山上没有树,更无鸟鸣声!”我引导他这是环境破坏和污染造成的,诗人生活时代的春天确实像诗句里讲的那样美,并教育同学们怎样保护和美化环境,同学们个个表示长大后要创建美好的家园、美好的春天。
开场提问要直奔主题,这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又要情趣盎然,要善于“嫁接”课内、课外巧妙“剪辑”背景情景。使看似信手拈来的问题成为快速引爆学生热情的导火线,如我教《丑小鸭》一课,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提问:“丑小鸭真的变成白天鹅了吗?”同学们顿时热情高涨,有的说:“丑小鸭生下来就是天鹅,因为它的蛋很大,比较特别。”有的说:“丑小鸭生下来是鸭子,它并没有变成天鹅,它克服了困难和挫折长大了,美的像天鹅一样。”同学们的争论像开了锅一样。中间提问要别开生面,使学生热情不减。结束提问要余音绕梁,使教学意境不随铃声戛然而止,应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展望,要有回味性、发散性,要让学生带着最后一问,去重温所学知识,去企盼新的一课。例如学完《称象》一课,我问,除了曹冲的办法,还有别的办法吗?同学们顿时讨论纷纷,我又说,曹冲虽是个孩子,但喜欢动脑筋,解决了官员们不能解决的问题。说明了什么呢?
二、注重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心灵插上翅膀去飞翔。
具有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才能进入文章的境界,设身处地地体味文章的内容,只有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让学生童真的心插上翅膀,在知识的新天地里遨游,学生才能随着知识的积累创造出属于自己个性化的新篇章。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呢?我尝试“情景还原”。首先让学生闭上眼,一边听范读,一边展开联想、想象,对课文所描述的内容进行情景重现,之后,做指導、提示,让学生借助插图,再次进入原景,这样联想、想象的过程,其实也是对课文深入阅读的过程,借此可以想象,理解逐步得到深化。然后,让学生口述想象的情景、同学们点评是否有原文的意境,至此,学生的口头表达也可以得到强化,瞬时记忆也得到了锻炼。
三、尊重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后进生学习的主动性。
后进生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才能做好学习的主人。教学中,让后进生把自己学懂、学会的问题讲出来并归纳,把学不会、学不懂的问题也讲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为他们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我班有位同学平时不爱说话,反应比较慢,早读不读,但他喜欢画画,根据他的个性特点,我鼓励性地让他画一只大青蛙作为全班学生学习《小蝌蚪找妈妈》的参照图,他高兴极了,为了画好青蛙,他反复朗读了课文,仔细观察插图,不但大青蛙画得很像,还画了一群小青蛙跟在后面捉害虫,很有创意。又如在需要分角色朗读课文和扮角色表演时,根据学生的个性扮角色,后进生也能因自己的特长而出色完成任务。
总之,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讨论式、启发式、质疑式等动态教学形式,应用探究法、尝试发现法等。创造性的应用提问技能注重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放飞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热情,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创造学习的气氛平等、自主、民主、开放、温暖、幽默,让每名学生沉浸在创新式的学习的快乐中。
一、创新性应用提问技能
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提问,不仅是师生交流的粘合剂,而且还是思维灵感的催化剂,一堂好课离不开一串好问题。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胸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要问到点子上,问到心坎上,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有的放矢,问得合理,才能答得科学。盲目地问,轻率地问,似是而非地问,非但不能解惑,相反只能使学生“茫者坠云雾”。提问要有思辨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提问时给学生留有探究和创造的时空,鼓励学生多提出与众不同的独到见解,允许学生“横冲直撞,乃至顶牛。”如讲到《春晓》一课的意境:鸟语花香,百花齐放,春风轻拂,春雨细润,我问学生们:“春天美不美?”有位同学竟然说“不美!”我没有责备而是鼓励他把不美的地方讲出来,该生停顿了一会儿,他说出几句“大风卷扬沙,家园少有花,山上没有树,更无鸟鸣声!”我引导他这是环境破坏和污染造成的,诗人生活时代的春天确实像诗句里讲的那样美,并教育同学们怎样保护和美化环境,同学们个个表示长大后要创建美好的家园、美好的春天。
开场提问要直奔主题,这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又要情趣盎然,要善于“嫁接”课内、课外巧妙“剪辑”背景情景。使看似信手拈来的问题成为快速引爆学生热情的导火线,如我教《丑小鸭》一课,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提问:“丑小鸭真的变成白天鹅了吗?”同学们顿时热情高涨,有的说:“丑小鸭生下来就是天鹅,因为它的蛋很大,比较特别。”有的说:“丑小鸭生下来是鸭子,它并没有变成天鹅,它克服了困难和挫折长大了,美的像天鹅一样。”同学们的争论像开了锅一样。中间提问要别开生面,使学生热情不减。结束提问要余音绕梁,使教学意境不随铃声戛然而止,应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展望,要有回味性、发散性,要让学生带着最后一问,去重温所学知识,去企盼新的一课。例如学完《称象》一课,我问,除了曹冲的办法,还有别的办法吗?同学们顿时讨论纷纷,我又说,曹冲虽是个孩子,但喜欢动脑筋,解决了官员们不能解决的问题。说明了什么呢?
二、注重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心灵插上翅膀去飞翔。
具有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才能进入文章的境界,设身处地地体味文章的内容,只有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让学生童真的心插上翅膀,在知识的新天地里遨游,学生才能随着知识的积累创造出属于自己个性化的新篇章。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呢?我尝试“情景还原”。首先让学生闭上眼,一边听范读,一边展开联想、想象,对课文所描述的内容进行情景重现,之后,做指導、提示,让学生借助插图,再次进入原景,这样联想、想象的过程,其实也是对课文深入阅读的过程,借此可以想象,理解逐步得到深化。然后,让学生口述想象的情景、同学们点评是否有原文的意境,至此,学生的口头表达也可以得到强化,瞬时记忆也得到了锻炼。
三、尊重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后进生学习的主动性。
后进生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才能做好学习的主人。教学中,让后进生把自己学懂、学会的问题讲出来并归纳,把学不会、学不懂的问题也讲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为他们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我班有位同学平时不爱说话,反应比较慢,早读不读,但他喜欢画画,根据他的个性特点,我鼓励性地让他画一只大青蛙作为全班学生学习《小蝌蚪找妈妈》的参照图,他高兴极了,为了画好青蛙,他反复朗读了课文,仔细观察插图,不但大青蛙画得很像,还画了一群小青蛙跟在后面捉害虫,很有创意。又如在需要分角色朗读课文和扮角色表演时,根据学生的个性扮角色,后进生也能因自己的特长而出色完成任务。
总之,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讨论式、启发式、质疑式等动态教学形式,应用探究法、尝试发现法等。创造性的应用提问技能注重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放飞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热情,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创造学习的气氛平等、自主、民主、开放、温暖、幽默,让每名学生沉浸在创新式的学习的快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