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彭荆风的长篇小说《太阳升起》在他90诞辰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优美的、崇高的、写民族史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构思了60多年,写作20余年。小说通过西盟佤族大头人窝朗牛一家在解放前的遭遇,到解放后的生活,描写了佤族人怎样从原始部落末期进入新社会的艰难曲折过程,这一过程见证了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历史。65年前的1952年冬,彭荆风作为人民解放军先头部队的成员,进军西盟佤山,在那里剿匪战斗并开辟民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彭荆风的长篇小说《太阳升起》在他90诞辰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优美的、崇高的、写民族史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构思了60多年,写作20余年。小说通过西盟佤族大头人窝朗牛一家在解放前的遭遇,到解放后的生活,描写了佤族人怎样从原始部落末期进入新社会的艰难曲折过程,这一过程见证了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历史。65年前的1952年冬,彭荆风作为人民解放军先头部队的成员,进军西盟佤山,在那里剿匪战斗并开辟民族工作,他一手握枪,一手拿笔经历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他是解放后第一个走进佤族部落的作家。亲历见证了佤山从原始部落后期步入新时代,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透过这部作品,能感受到佤族人奇异的风俗、异彩的佤山风情。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西盟佤山和平解放还是开启了区域民族发展的新篇章,更为世界提供了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样本。评论家吴义勤先生评论《太阳升起》这部作品,它是优美的,也是崇高的;它是生活的,也是歷史的;它是小说,也是诗。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荀子作为先秦时期集诸子百家之大成者,在扬弃孔、孟教育观的基础上,扩大了教育的内涵。其中“化性起伪”的人性论,“亲师”“隆礼”的学习途径,“士”“君子”“圣人”的理想人格标准,为当代学生树立了一种人格奋斗目标,有助于加强学生人生观教育与道德观教育。 关键词:荀子 教育思想 人生观教育 道德观教育 一.引言 纵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文化、教育以及个人成长之间的相互
吴投文在十年前就曾对那时诗歌的症候做出精准剖析,他认为那时诗歌的问题主要凸显在三大症状:其一,诗歌的玄秘化倾向和文化包装;其二,诗歌通向极端的梦呓和欲望宣泄;其三,诗歌沉溺于世俗化的日常生活。(《当前诗歌症候分析》)作为一个诗歌的研究者,对诗歌的写作病理如此洞若观火,必然对自我的写作形成明晰的参照。对比观照吴投文的诗歌写作,我们的确发现他的诗歌与这样的潮流拉开了距离。从情感上来说,他的诗歌常常处于
鄂西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群山层峦叠嶂,一座山和另一座山,模样相似,天山相接处,朦朦胧胧。作家温新阶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过,所以他对这片土地的感受与众不同。他笔下的文字,带着山野的气味,大地泥土的味道,干净利落,没有世俗的杂味。这來源于生长的文化背景,更重要的是作家对于土地的热爱和精神尺度。这种分寸的把握,不是口头喊的口号,是思想和精神铸造的一道防线。 大多数人热衷于热闹,写作为娱乐的形式,大家聚
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不成问题的问题》的知名度算不上太高,甚至在去年金马奖上由它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奖后,很多人才第一次听说了这部短篇小说。老舍在文中塑造了一名抗日战争时期极通人情世故、善于左右逢源的农场主任丁务源,而电影则让演喜剧出身的范伟捧走了其人生中第一座金马影帝奖杯。《不成问题的问题》由老舍先生发表于1943年,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树华农场在主任丁务源的管理下走向衰败的故事。怎么想到拍这样
第二届“孙犁散文奖”双年奖(2017-2018)日前揭晓。刘庆邦的《陪护母亲日记》、孙郁的《古调独弹》、夏坚勇的《庆历四年秋》、陈启文的《无家可归的故乡》、庞培的《冬至》、江子的《高考記》、刘云芳的《父亲跟我去打工》、胡竹峰的《中国文章》、郭建强的《青海湖涌起十四朵浪花》、庞余亮的《没有天使的夏日》10篇作品获奖。刘庆邦在获奖感言中说:我非常敬仰孙犁先生的人品和文品,在孙犁先生生前,我一直想去天津
由作家出版社主办的《上海表情》新书首发式日前在北京朝阳大悦城上海三联书店举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年初,何建明因疫情意外被留在了上海。在“被留”的百余天里,他亲身经历了上海抗疫工作从开展到取得成效的过程。作为纪实文学作家,在疫情严峻的时刻,他秉持社會责任感,以深情的笔调真实记录所见所闻所想。《上海表情》于2020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人民至上”的温暖底色,作家
臧棣诗作中,最具独创和影响力的是其“丛书”“协会”和“入门”诗系列。这是他专门为诗歌发明的具象化的“风箱”,它们既具有包容性,也更具想象力。他的这些创造性的诗歌,最本质的特色,乃在于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对诗歌传统的挑衅性拆解,以及对当代诗歌写作潮流的疏离;二是对生命自我的“精细化”处理;三是诗歌语言的“游戏性”。而前两者尤为关键。 臧棣对旧有诗歌传统的挑衅性拆解,主要体现在对抒情传统的消解上,一
贾平凹日前接受采访时说:改革开放以后,新时期文学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它包含的批判因素特别多。一方面中国往前走社会发生了大的变革,各种矛盾、各种冲突、各种怪事奇事、各种正面的不正面的、主流的非主流的,各种正义的邪魔的,所有因素都混杂在一起,泥沙俱下。所以这个时候,作家为了社会的进步,他要有独立的思考,对一些阻碍社会前进的不好的东西,进行思考,进行批判。中国为什么能改革,改革就是在批判的过程中吸收更好
谢有顺,文学博士。一级作家。教育部2015年度青年长江学者。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等。在《文学批评》《文艺研究》等刊发表学术论文三百余篇,出版有《文学如何立心》《散文的常道》等著作十几部,主持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我脑袋里的怪东西》,日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引进出版。小说讲述钵扎小贩麦夫鲁特的人生、冒险、幻想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通过众人视角描绘了1969至2012年间伊斯坦布尔的生活画卷。麦夫鲁特就像“漫游人”一样,挑着钵扎晃荡在伊斯坦布尔的大街小巷,感受着城市的梦境,探寻城市复杂而隐秘的关系,随着城市的节奏生活。在“外省青年扎根史”的背后,是半个世纪以来国家和城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