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生态营造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521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村落在演化中积淀了许多历史文脉、乡土风俗和营造技术,同时构筑了人居聚落的生态模式。文章从太行山麓林州市南丰村的空间形态入手,剖析隐含于村落布局、合院民居的空间形态、建筑装饰以及营造技术中的生态思想,旨在了解传统村落的营造智慧,探索传统民居中的精华,寻找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点。
  关键词: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生态营造;南丰村
  存在着多元性价值的传统村落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片沃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是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营造要点,其对山水田地等自然要素的利用、对地域建筑材料等自然资源的利用、对自然文化元素的提取等都是源于农耕文明中人们对理想居住场所的追求。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在城镇化和现代化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潮流下,经济的发展目标已非常不同于农耕时代,这导致传统村落的生态特性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样,南丰村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当地居民认识不到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以及当今居住条件本身的不可适应性,导致其整体风貌走向衰落。鉴于此,文章通过对南丰村落空间形态与生态营造的智慧进行整理,希望为豫北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新民居的营建提供参考依据。
  一、南丰传统村落概况
  林州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的太行山东麓,辖区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太行山大峡谷。南丰村为2016年国家第四批命名的传统村落,隶属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任村镇,位于林州市正北方向,距离林州市区25km。全村共计486户1574人,总面积约5.3平方公里。南丰村西靠西垴山,东南是山丘地带,是历史上河北、河南到山西的交通要道。
  因村址地处荒山坡上,土薄石厚,十年九旱地,又位居任村之南而取名“南荒村”。早在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有张姓3人,刘姓2人,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徙到此地定居形成村落。1943年,纪德贵带村民从滴水岩饮水修建了蓄水塘,次年“南荒村”粮食大丰收,便把“南荒村”改为“南丰村”。目前,南丰村整体形态保存较好,遗留有关帝庙、太行军区五分区司令部、八路军战地医院等许多革命旧址,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内涵。
  二、南丰传统村落空间形态
  南丰村空间形态的形成主要由四个方面构成:村落选址、村落总体布局、村落街巷以及建筑形态。
  (一)村落选址
  村落的选址关系到人们未来的生活。《管子·承马》载:“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南丰村选址也運用了这种方法。“村南有座八尖山,侦查信息设上面。……西边巍巍西垴山,山高石青真奇观。山腰有个串家楼,上下景色看不完。山后有个滴水岩,谁去都把圣水喝。”南丰村的抗战民谚把村落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体现得淋漓尽致,村落周边的山体构成了环绕村落的屏障与独特的外部景观,这恰好符合我国传统风水理论中村落选址的形态,也体现了族人选址的智慧。
  (二)村落总体布局
  南丰村成型于明朝,经过不断发展演变,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人”字型的形态,村落的空间形态和外部景观由所处环境中的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共同构成。农业社会朴素的生态观影响着南丰村人民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村落的营造和农田的开垦,使它们在满足人们使用的同时都尽可能地保持乡土风貌。村落的形态体现着地域特色的环境,其建造目标就是农业社会理想的居住环境。村落内的民居也依据自然环境的法则,北侧有山体屏蔽冬季的山风,南向接受充足的日照,随着地形变化的民居建筑与自然地形相协调的同时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建筑景观。自北向南流经的红旗渠干渠即村落东边的人工环境,是南丰村居民长期以来不断改善生存条件的产物,充分体现了南丰人民的劳动和智慧。红旗渠在改变村民生活的同时,也与两岸的植物构成了村落的环境依托与景观,又是地方传统文化的载体,继承了先辈的劳动成就,也使南丰村的文脉得以延续。
  (三)街巷形态
  南丰村地势呈南低北高的走向,由此发展出的建筑群落是街巷形成的条件。街巷主要为树枝型街巷,主轴线为一条自西向东的主巷构成,承载着四方的人流,自南向北发展了六条小巷构成村落南北向轴线,它们共同构成村落核心的街巷骨干,再由此发出许多小巷串联起建筑群落。由于地势存在高差使得相对规整的布局在空间上多了一层变化,街巷中坡道或台阶的设置丰富了南丰村的街巷系统。村落的道路交叉口反映了界面的围合形态,交叉口的类型直接反映了村落空间的丰富程度。南丰村的道路交叉口根据地势的平坦程度来选择正交与非正交形式从而丰富了村落的空间形态。院落与院落之间衔接过渡则形成街道、小巷、宅前空间。另外,街巷多为石板路对降水排水有利,采用石块铺装避免了下雨时街巷泥泞,有效地改善了街道微气候。南丰村街巷形态既体现了人工规划的痕迹,又反映了自然生长村落的发展特征。灵活多样与较强适应性的布局满足了南丰村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在丰富性与秩序性之间达到了平衡。
  (四)建筑形态
  在历史与自然的双重雕刻下,南丰村的建筑形态保存了最接近自然的状态。特有的物化空间形式与丰富的文化内涵,贴切地展示着村民在不同的环境下的创作,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的烙印都在民居的某些特征上彰显出来。
  1.院落布局
  南丰村的民居基本都为合院式,形成围合的内向性空间。影响南丰村建筑形态模式的关键因素一个是自然因素,一个是社会原因的安全防范。在生产力低下的南丰村,人们顺应自然,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评价说:“再没有其他地方表现得像中国人那样热心体现他们伟大的设想‘人不能离开自然’的原则……城乡中无论集中的,或是散布在田园中的房舍,也都经常地呈现一种对‘宇宙图案’的感觉,以及作为方向、季节、节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故南丰村的民居都采用南北朝向,可以朝阳获得充足的阳光,院落式的布局让他们在迎来夏季南风的同时还有利于生态微气候的形成。这也是“负阴抱阳”生态观的体现。   南丰村院落大门偏于一侧,正对着大门建有影壁,院落构成有“L”型院落、三合院、四合院等,院墙较高大厚重。当地村民以农耕为主,生活与四季相伴,因此当地人们的活动都与农耕有关。民居一般为两层,一层居室用来住人,二层只是放些粮食、家具、杂物之类的东西。屋顶一般为小青瓦硬山屋面或石板屋面,坡屋顶的形式不仅可以夏季防雨水,而且形成围合空间以储物,夏季可以形成室内空气上下对流以降温。
  2.民居形态
  南丰村的民居根据坡度的大小、山体的起伏,因势而建,巧妙布局,在山体的映衬下呈现丰富的空间层次,增加空间深度感并构成层峦叠嶂的风景层次。同时,在宗法等级的社会思想影响下,南丰村传统民居主次分明,用途不一,体现着“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思想。每家每户都在门的一侧设龛,用来祭祀天神,祈求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生活平安,反映了人们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拜。在民居居住中,长者一般住北面正房,年龄较小的住东西厢房。另外,在南丰村传统民居中有一种特殊的空间处理方式,很多庭院民居都是通过一个过道进入大门、庭院、走廊再到室内。如此,室内空间不与室外空间直接接触,在中间设置一些过渡空间,减缓室内外空气的交换。院内空气减少了与外界空气的流动,只有竖直方向的空气交换,因此院落的设置本身增加了院内空气的热稳定性,从而消除了冬季室外冷空气对室内的直接侵袭。
  冬冷夏热的自然气候使得南丰村民居的生态营建追求“适度”的平衡,过于高大的房间、过热或过冷的室内环境对于人体健康都是不利的。因此,南丰村的营造综合考虑村落选址、村落布局、建筑形态、材料选择、细部构造等具体的营建措施以营造适度的居住环境,使民居与自然环境、使用者共同组成整体系统,根据系统各因素变化采取一定的应变措施,从而为使用者提供相对稳定的生活空间。
  三、南丰传统村落建筑装饰的自然性
  建筑装饰不仅能使人们获得更好的居住环境,也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而传统民居的装饰是经过人工创造的自然美。受自然朴素观念的影响,南丰村许多建筑装饰如砖雕、木雕、脊兽等,从中可感受到其形式多样、工艺精湛及深刻的涵义。
  (一)门楼装饰
  南丰村中位于宅院东南隅的门楼,为匠人们提供了施展才艺的场所。其门楣本为结构构件,后来发展为风格独特的构件,既具有装饰作用,又有结构作用。门楼两旁由砖和石材结合砌筑而成的墀头、炉腿和炉口作为最重要的装饰部位,由专门的整块构件雕刻而成。门楼雕刻的图案题材一般选用花草植物或布纹花边,炉口部位雕刻的图案题材极为丰富,从简单的吉祥文字、纹饰到传神逼真的历史人物和神话故事场景,具有极强的装饰作用。南丰村炉口部位雕刻内容使用文字的现象较为普遍。戗檐由砖层层叠涩出挑砌筑而成,条砖在砌筑之前便经过仔细打磨成形,使整个戗檐呈现优美的弧面,上面由屋顶悬挑出去,可有效防止雨水顺戗檐弧面回流,从而对炉口和炉腿部位的雕刻造成破坏。
  (二)外墙装饰
  在南丰村的大门外的墙上可以看到很多镶嵌有带孔眼的石头,或精致、或粗陋,形状各异,有些是突出来的,这些是旧时的拴马石。这是因为在以农业为主的南丰村,马、驴、骡是重要的生产工具。从墙上拴马石的数量可以看出,当时哪条街巷上是繁忙的。南丰村的拴马石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长方形的内嵌式,类似牛鼻子,是整体镶嵌在墙里的,与墙面持平;另一种是外嵌式的,半圆形带孔,露出墙面。拴马石也是南丰村民居的外部空间构成,亦是整个村落建筑的附属小品,反映了家族生产和生活的水平。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拴马石,虽然风剥雨蚀,却消蚀不去它古拙生动的风采。
  四、南丰传统村落的营造技术的生态性
  南丰村地处山区,砖、瓦的成本高,在太行山特殊的环境影响下,人们就地取材,用土、木、石等自然建筑材料,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建筑技术,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就地取材,利用石块和土坯作为楼房砌体,屋顶铺设石板或瓦片。这样的石木建筑结构形式,在南丰村是常见的居住形式。墙壁下部及基部基本都是由不规则的石条石块砌成,坚固耐久且防潮;上部墙体是夯土墙或用坯等生土材料再加上麦秸、草泥等材料筑成。这种类型的民居不仅造价低,而且墙的厚度都在40cm以上,具有良好的蓄热性能,室内环境冬暖夏凉,对保温、节能非常有利,这也是其生态性的体现与表达。
  另外很多宅院,地面铺以石材,防止下雨泥泞,利于净化环境;用石头做成的石桌、石椅,使用材料完全本土化利用。石材本身丰富多彩,变化的色彩、肌理赋予了整个建筑群体朴素厚实、简洁大方的性格,呈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且与整体完美、和谐地统一起来。这也是南丰村人民所特有的审美观念的反映,源于他们对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的诚挚响应,和对资源、材料与结构的忠实体现。这些建筑形式呈现出的地域特征,使南丰村传统民居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自然的构成与朴实的人工雕饰在南丰村生态与文化背景的衬托下产生了与环境和谐的整体美。这种利用自然材料的生态的营造方式,包含着豐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对这些生态营造技术进行研究,能够有助于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技术的深入了解,从而更好地继承传统。
  五、结语
  总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南丰村的人们“谦逊”地适应着自然,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生态建造观。人们根据自己具体的条件建造最符合环境的居住建筑,在有限的物质实体上表达着当地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如今,南丰村正面临着不上升就会下滑的处境,它没有办法维持原始的生存模式。村落传统的生土营造技术以及对传统的继承也受到了漠视,这种对本土文化的漠视行为将使得可持续的发展条件恶化。此研究希望寻求这种可持续发展与保护的良性发展结合点从而从根本上扼制这种现象的发展。生命并不是长久不息的,但文化和生态是可以延续的,并且在延续中发展。在豫北传统村落生态营造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延续那份质朴,那份与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和谐,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协作,这样的发展才能够赋予生态营造更强的生命力,赋予传统村落更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2]赵晓瑞.晋东南传统民居的低碳生态特性及其利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
  作者单位:
  安阳工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农村危房改造和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保护是一对耦合命题,改造过程中要注重对传统民居的保护,要注重体现地域特点,突出乡村特色,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建筑风貌。通过总结农村危房改造中传统民居保护的主要措施,分析农村危房改造中传统民居保护的经验与成就,以期为提升传统民居保护水平,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危房改造;传统民居;建筑艺术  传统民居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
期刊
摘 要:项目以海绵示范点为目标,在设计上深入贯彻海绵理念,以乡土植物造景为主,系统性地打造了一条雨洪管理流线,旨在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郊野型湿地景观。同时透水生态铺装打造的慢行步道与科普设施,让人在康体的同时了解海绵理念,使整个场地不仅仅是一块绿肺,更是一块寓教于乐的科普新文化场地。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洪管理;生态;低影响开发  一、海绵体系的构建  顺应时势,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期刊
摘 要:文化景观是20世纪20年代被普遍应用的术语,它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既包含自然风光、建筑、村落、道路、艺术品等景观层面,又涵盖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可以称之为是上述层面组成的文化现象复合体,能够反映区域文化体系特征和区域地理特征。赊店古镇是具有典型豫西南地区地域特色的特色小镇,文章以社旗县赊店古镇为例探讨了其文化景观建设的价值、现状、症结及文化景观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赊店古镇;特色小镇;
期刊
摘 要:乡村改造的规划设计工作已转变成为一项系统工程,不再是单纯的外貌改造、功能布局,而是从生产、生活、物质、精神、文化、产业、运营等多方面入手前端布局,整合乡村资源,探索再利用,逐步打造村落自己独特的文化与色彩。  关键词:乡村;改造;文化;产业;旅游  一、项目概述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给予我们乡村发展全局,站在新时代的高度,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指明了方向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脚步的加快,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研究大名古城的地域文化特色,主要从遗址文化、饮食文化、非物质遗产文化方面入手,探讨大名古城保护与开发的科学方法,对于大名古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名城;景观;保护;开发  一、大名古城  大名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东与山东省冠县、莘县毗邻,南与河南省南乐县相连
期刊
摘 要:图书馆作为人们交流、工作、學习和获取信息资源的一个必要场所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它不单仅仅是借阅书籍的书库,更应当按照不同的功能需求及精神需求对空间进行合理划分,满足人们交流、工作、学习和获取知识的一个更加综合的公共活动场所。文章就以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图书馆为例来剖析世界著名建筑大师维尔·阿雷兹是如何从新的公共空间设计理念出发对其进行设计与整体布局,如何让公共空间既满足共享这一主要条件,又能保留
期刊
摘 要:雕塑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上。从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所呈现给观者的陈展上来看,它既不是简单的文物展示也不是简单的图片记录、文字说明,它是一种既能体现“三线建设”思想精髓又能让观者“过目不忘”且印象深刻的特殊展示方式。  关键词:雕塑;博物馆;陈列展览;应用研究  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是国内首个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除了“三线建设”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生活
期刊
摘 要:我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形态多元。园林建筑设计中的文化传承,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以一种“有形”和“无形”的状态存在。研究将侧重点放在传统文化的“有形”传承方面,以我国园林建筑设计为例,研究其中的文化传承策略,丰富园林建筑设计理念,拓展园林建筑研究领域,从而为园林建筑设计的文化传承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园林建筑设计;研究领域;理论内涵;文化传承  一、引言  我国的园林建筑设计具备丰富的文化
期刊
摘 要:在餐饮娱乐空间的设计中,餐厅色彩的设计、灯光的设置安排都是构成这一空间的重要组成元素,对客户的整体消费及印象有很大的影响。过去的餐饮娱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如今人们不仅仅看重的是饭菜食物的好坏,更多考虑的是就餐的环境。因此,餐厅在具体的设计中要达到自然舒适又充满趣味且让人身心愉悦的目的,就要有好的空间设计及规划。  关键词:餐饮;娱乐空间;建筑特色  一、概述  餐饮空间是指专门为人们
期刊
摘 要:城市街道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們生活、交往、活动的重要场所;街道是城市的骨架,是连接城市各生活区的纽带,另外它还是反映城市风貌特色的重要窗口,展示着城市的活力,代表着城市的形象。文章主要研究了上海市安远路主要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人性化的解决方式。首先通过对上海市安远路街道概况及周边居民需求进行调研,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以人的需求为主,并结合人性化设计相关理论知识,对研究得出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