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特色小镇文化景观建设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lizh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景观是20世纪20年代被普遍应用的术语,它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既包含自然风光、建筑、村落、道路、艺术品等景观层面,又涵盖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可以称之为是上述层面组成的文化现象复合体,能够反映区域文化体系特征和区域地理特征。赊店古镇是具有典型豫西南地区地域特色的特色小镇,文章以社旗县赊店古镇为例探讨了其文化景观建设的价值、现状、症结及文化景观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赊店古镇;特色小镇;文化景观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普遍对文化景观建设和特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基于此,南阳市的一些代表性的乡镇进行了一些特色小镇文化景观建设的探索性尝试和实践。赊店古镇作为古代商业文化重镇,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历史文化积淀和商业开发价值。对特色小镇文化景观建设的这些尝试将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毛遂自荐”,赊店古镇简介
  赊店古镇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名镇,距南阳城区约50公里,现为社旗县城所在地。其历史悠久,曾被誉为中原四大商业重镇之一,是连接南北方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的商业流通集散地。清朝鼎盛时期人口达13万,因此赊店镇在历史上拥有雄厚的物质财富基础和人力资源,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至今,赊店古镇文化景观仍十分丰富,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明清时期的规划格局、建筑风貌和人文特征,是一个极具豫西南地域特色的豫西南古镇。1989年被河南省政府定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被国家文物局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3年赊店古镇荣获“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称号;2014年赊店古镇入选全国十大“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旅游名镇”,仅次于浙江乌镇;2015年赊店古镇成功入选“2014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景区”。
  二、“大有可观”,赊店古镇文化景观价值
  (一)自然景观价值
  赊店古镇位于南阳盆地东北侧,北枕伏牛山,东有桐柏山余脉环抱,赵河、潘河两河环绕,依山傍水。古镇为冲击平原地形,植被种类丰富。从实地调研来看,古镇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有较为宜居的环境优势。
  (二)文化传承价值
  赊店古镇极具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由于是历史商业重镇呈现出多元文化的交融。赊店古镇在元末明初成为外来移民的重点地区之一,加之南北移民的交融,使其受到“中原文化”和湖北“荆楚遗风”的影响,从而在古镇的生活方式、建筑形式、传统习俗等方面,呈现出多元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2]历史遗存的生活方式、建筑文化景观、节会习俗、工艺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研究赊店古镇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来说,是较为理想的样板。同时,赊店古镇众多的商业会馆建筑也验证了古镇将传统的民间信仰与地缘文化结合起来,对关公、孔子等人物的信仰和全國各地移民文化的交融。传达的 “仁、义、礼、智、信、忠、孝”等中华伦理,体现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和传统商业文化。这些都是赊店古镇之所以具有极高的文化传承价值的重要原因。
  (三)商业开发价值
  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是目前中国最为普及的旅游形式。赊店古镇具有优质的自然生态和丰富的历史遗存的优势,其中反映民间信仰与地缘文化的庙宇会馆建筑,反映行政制度与商业文化的行政官署建筑,反映地缘文脉与血缘文化的传统民居等都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化性。因此,发展旅游产业、赊店老酒酒文化产业等的潜力是巨大的,在古镇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望闻问切”,赊店古镇文化景观建设的典型症结
  (一)多平庸,少品牌
  目前古镇景区的典型代表为山陕会馆建筑群和南北瓷器街两侧的几个主要的历史遗存建筑,历史遗存的建筑景观多成点状分布,缺乏景观节点的聚合。古瓷器街周边街巷的民居建筑与沿街商铺景观多平淡无奇,难以形成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品牌效应,以至于说起赊店古镇就认为只是山陕会馆。此外,对于典型传统遗存的保护与修复有待提升,比如古镇典型的九座城门,现仅存在一处古城正西门挹爽门。众多全国各地商业会馆建筑,现在残存的仅有山陕会馆、福建会馆等零星几座,湖北会馆、山东会馆、江西会馆、浙江会馆、安徽会馆、河北会馆等建筑都已经不复存在。这些典型的古城门和会馆建筑无疑都是古城中可以吸引游客的重要名片。
  (二)多散点,少连续
  典型建筑遗存散在分布,古镇街区建筑保护不均衡,缺乏“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散在的景观节点没有形成多条景观轴线和具有显著特色的面状景观。赊店古镇主要是以南北瓷器街为主要景观轴,以山陕会馆为主要景观节点,而其他街区则受制于地理位置和交通,很难形成典型的景观节点。火神庙等典型建筑遗存具有较高的景观文化价值,但位置较为偏僻,缺乏均衡而协调的景观连续性。赊店古镇的山陕会馆和古瓷器街是景观的高潮,可出了南北瓷器街,观众步行街巷,便有了过山车般的失落感和景观表现的无力感,缺乏高潮跌宕的、系统的、连续的观感体验。
  (三)多商业,少文化
  过度商业化现象在我国历史遗存的景区内并非个案,如凤凰古城、周庄、南锣鼓巷等都存在这种过度商业化的现象。赊店古镇是古代的商业重镇,应该突出的是商业文化,而非现代商业化的商品经营。特别是福建会馆、厘金局、镖局、火神庙等官署建筑、宗庙建筑,存在收费过高的现象,使得很多想进去参观感受的游客“望而却步”,进而衍生埋怨与不满、不认同甚至是否定,对整个古镇也产生较差的印象,不利于古镇的长远发展。
  (四)多观感,少体验
  动态的生命感的景观更能够吸引游客的注意,交互式的景观体验更甚。赊店古镇古街区大多为建筑景观,多为视觉上静态的感官体验,缺乏具有特色的中式景观小品,街区缺乏古树名木、绿植花卉和人工水景等动态景观要素。群众参与性景观设施或现代的电子设备也比较少,容易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景观建设浮于浅表,一味复古不一定能体现出古镇景观价值的全貌,缺乏交互的景观不容易“入心入脑”。   (五)多物质,少精神
  根据调研,可以看到目前重点是古镇的物质遗存, 注重街区的建筑、街巷等物质遗存。而非物质遗产受现代商业冲击则被显著弱化,如传统的手工艺、节会习俗、酒文化、商业文化等。目前在古镇已经极少见到这些非遗资源和非遗传承活动,多被喧嚣的现代商业活动所取代。“有躯壳无魂魄”正成为赊店古镇的典型症结,古镇展现给人的仅仅是一种表象的躯壳,一种古建筑的躯壳,缺乏的是内在的人文,如历史故事、名人轶事、工艺传承等。
  四、“医药良方”,赊店古镇文化景观建设症结的解决方案探讨
  (一)打造赊店古镇传统建筑品牌
  进行典型建筑遗存的修复与重建。对赊店消失的八座古城(乾门、承恩门、庆裕门、水门、迎旭门、文明门、炳文门、杨武门)和古城墙等进行重建,赊店古城门代表的是赊店古镇希冀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文星高照的情怀、希冀与愿景。目前这项工程已经开展并正在恢复重建中。
  对会馆建筑的重建。修复和重建湖北会馆、山东会馆、江西会馆、浙江会馆、安徽会馆、河北会馆等各地会馆建筑。这样对增加景观节点和各地游客的歸属感有重要作用。
  (二)增点布线,拓线成面
  古城门、古城墙、箭楼和会馆建筑的修复和重建可以增加景观节点,以便形成景观节点的线状分布,线状的景观节点数量的增加便可以形成面状的景观,这对整个古镇景区景观节点的整体质量和数量的全面提升至关重要。
  (三)弱化现代商业,增加文化传承
  游客到古镇探寻的是一种超脱世外的宁静与传统文化的洗礼,从这个方面来看,现代商业模式对古镇景观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物资的采购在城市中皆可完成,古镇存在的必要性和意义不是因为其商业经营,喧嚣的都市生活模式和商业经营对于游客是不具备任何吸引力的。因此对古镇现代商业经营活动的弱化和对文化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古镇景区应该在加强古镇延承的忠信文化、历史故事、名人轶事、文化习俗等方面做更多的尝试和努力。
  (四)增加体验交互景观
  静态景观、动态景观与交互式景观的结合能够更好地吸引游客。单纯的视觉感官体验和信息的传达已经较难以满足网络时代的人们的需求,增加游客的多种感官体验可带来更多的游览乐趣和精彩回忆,如可以在景区增加一些互动性装置艺术品或景观小品,让参与者成为景观的组成部分之一。
  (五)传精神,附魂魄
  建筑是构成古镇风貌的重要物质性要素,历史建筑是古镇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集中体现了古镇的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但是,建筑、景观等物质遗存的表象对文化的传承仅仅是一具躯壳,文化的灵魂内在与表象的躯壳才能构成一座古城的立体模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生活习俗的保护、传承,赊店古镇酒文化、传统商业文化的推广等。这些灵魂内在需要更多地研究历史古籍和赊店古镇的发展历史,探求文化遗存的真实,绝对杜绝盲目的杜撰和违心的商业宣传,做到有据可考。
  总之,赊店古镇文化景观建设需要从物质文化修缮、重建、保护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推广两个方面进行。打造古镇景观的景观连续性,修缮、重建建筑景观和新建交互式景观,保护和发展传统商业文化、酒文化、人文历史、传统节庆习俗和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赋予古城以外在的繁荣表象与内在的永恒灵魂。
  参考文献:
  [1]张振宇.南北水陆节点古镇—赊店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2]莫全章.河南赊店历史文化名镇整体保护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
  作者简介:
  南阳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建筑或居所,作为人类生存空间的承载者,被认为是与“栖居”关系最为密切的概念之一。海德格尔在《筑、居、思》的演讲中探讨了“筑造”与“栖居”之间的关系。筑造乃是真正的栖居,在现代化语境下,以“物化栖居”为己任的建筑师们意识到所面临的“栖居远逝”的困境,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文章选取了日本建筑师青山周平的概念作品400盒子的共享社区,分析其中所体现的“栖居”观念。  关键词:栖居;建筑;现代性
期刊
摘 要:在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塑造有活力的商业空间形态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文章尝试利用多源开放数据及GIS空间分析技术,选取了人口空间热度、道路交通的可达性及其周边POI设施点分布密度等三个因子,对南京市中心城区江南片内不同等级商业中心的空间活力进行量化表征及分析,同时,进一步利用SPSS平台,分析三个因子的内在关联性。研究表明,商业中心空间活力主要与其服务设施聚集程度、交通
期刊
摘 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公共空间景观设计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欢迎,尤其在人们生活中,公共场合的设计极为重要,以成都地铁春熙站为例。文章从每天人们上下班时车站内是否拥挤和良好舒服的环境等方面,阐述了一个地铁站设计的重要性,重点分析了地铁站的主要功能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使地铁站建筑主体的外观美观,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如今,人们对公共空间景观生态化设计还不够重视
期刊
摘 要:说到改造无外乎 “以旧改旧,以旧改新”。改造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传承的问题,通过从东方机床厂改造中认识到有的改造没有起到传承作用,这种现象在我国还普遍存在,特别指出的是近一百年的建筑遗产的改造。由此就机床厂个案展开分析,创立“新天地”模式,确立百年建筑保护立法制度,从而寻求更加合理的改造,避免一些不可挽回的失误,达到正真有效传承和保护近一百年来的建筑遗产的目的。  关键词:机床厂;改造;建
期刊
作者单位:  福建林業职业技术学院
期刊
摘 要:广东粤剧院1958年成立,至今已走过了61个春秋,是目前广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粤剧团之一。它的身份不仅仅只是一个演出单位,还是一个专注于粤剧生产的艺术机构,在推动粤剧的传承与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对广东粤剧院运营与管理进行剖析,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粤剧院的管理机制与内部组织,二是兼及不同层次观众的代表性剧目,三是近年演出状况与业绩分析。  关键词:粤剧;广东粤剧院;剧院运营管理  
期刊
作者單位:  福建林业技术学院
期刊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国内专家对乡土建筑的建设展开了很多研究,尤以建筑文化创新要处理好保护与继承的关系这一课题为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章以湖南省株洲市朱亭镇民居改造博物馆为例,来探讨传统和现代的结合。  关键词:历史陈列;建筑二分法;汉风坊院;如意门  一、民宅博物馆设计思路及风格定位  (一)民宅博物馆的设计背景  受到西方现代建筑思想的影响,建筑的民族化、地域化的
期刊
摘 要:农村危房改造和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保护是一对耦合命题,改造过程中要注重对传统民居的保护,要注重体现地域特点,突出乡村特色,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建筑风貌。通过总结农村危房改造中传统民居保护的主要措施,分析农村危房改造中传统民居保护的经验与成就,以期为提升传统民居保护水平,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危房改造;传统民居;建筑艺术  传统民居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
期刊
摘 要:项目以海绵示范点为目标,在设计上深入贯彻海绵理念,以乡土植物造景为主,系统性地打造了一条雨洪管理流线,旨在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郊野型湿地景观。同时透水生态铺装打造的慢行步道与科普设施,让人在康体的同时了解海绵理念,使整个场地不仅仅是一块绿肺,更是一块寓教于乐的科普新文化场地。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洪管理;生态;低影响开发  一、海绵体系的构建  顺应时势,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