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螺旋”理论视域下产教深度融合的背景及价值分析

来源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cq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追寻适合的职业教育的今天,对产教深度融合进行研究意义重大。2019年初,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并多次在重要会议上提出:要不断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强产教深度融合,要面对新形势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1]。本文将以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亨利·埃茨科威兹教授提出的“三螺旋理论”为依据,以校、企、政这些利益相关者为视角,以扬州市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为对象,对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产教深度融合的背景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对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的价值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适合的职业教育;三螺旋;产教融合;背景;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3-0252-02
  笔者从2003年开始任教于某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通过主持或参与省级、市级及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对当前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的发展现状、问题、困惑,均有着较深的理解和体会。目前,在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背景下,不少旅游学校的产教融合凭借行业优势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成功的案例不在少数,但往往难以复制推广,具有个性化。
  一、关于“三螺旋”理论
  笔者认为,当前扬州市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正处于飞速发展之中,以该理论分析“政府-学校-旅游企业”这三大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找到三者之间的关联机理,可以进一步构建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增强职业学校内涵发展的产教融合机制,为扬州市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此外,在追寻适合的职业教育的今天,关于产教融合研究,大多还局限于单纯的教育学理论,是否可以借鉴亨利·埃茨科威兹教授提出的“三螺旋”理论,以利益相关为研究视角来研究产教融合的问题?本文以扬州市中等职业学校为研究对象,用旅游管理专业为研究样本,通过对扬州市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中的背景进行分析,分析当前该专业在产教融合中的问题,进而明确研究的价值,这也为研究产教融合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和方法。
  二、研究的背景分析
  (一)研究产教融合是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必然要求
  2005年,《國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 号)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必须加强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这是国家层面首次提出在职业教育要实施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3],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并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这一宏伟目标。2017年12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产教融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并指出:产教融合是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要[4]。2019年2月,国务院又印发了重磅文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产教融合也成为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5]。笔者认为,从这些宏观政策可以看出产教融合已成为当下职业教育最为前沿、最为热点的话题之一,国家已经意识到深化产教融合将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对产教融合的研究也是国家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产教融合是我国中职教育持续发展的基本诉求
  根据《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含技工学校)共有学校1.03万所,2018年招生559.41万人[6],占整个高中阶段招生人数的41.37%,在校生总数1551.84万人。而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仅有83.43万人,比上年下降0.59%,生师比近19:1。从这个数据来看,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相当庞大,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压力也非常大,仅仅凭借中职学校教育,己经完全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如学生数量陡增,师资力量薄弱,实训条件简陋,办学质态有待进一步提高,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研究课题。可以说,对中职学校进行产教融合的研究,可有效缓解这些问题,这也成为当前我国中职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诉求。
  (三)研究产教融合符合扬州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性需求
  旅游是绿水青山的化身,是金山银山转化最快、呈现最明显的产业。在新时期,扬州市旅游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扬州市永久性基本产业的旅游业,也已渗透到整个地区乃至整个产业。扬州市委市政府的“3号文件”也一直成为本市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基石,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引起了较大关注。2018年扬州市旅游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8年扬州旅游业发展目标是实现总收入916亿元,同比增长15%;接待过夜游客887万人次,同比增长15%。扬州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性需求,对我市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扬州市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的研究也提供了巨大的空间[7]。
  (四)“三螺旋”利益相关视角为研究产教融合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和方法
  本文基于最早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教授提出的“三螺旋”理论,以利益相关为研究视角,以中等职业学校为研究对象,用旅游管理专业为研究样本,通过对产教融合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调查,并依据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找出利益平衡点,进而促进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
  第一,更加关注自身发展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和谐共存。
  第二,更加关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如何实现共赢发展。
  第三,更加关注利益主体的基本诉求,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协调实现组织目标。并针对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中如何科学地协调好产业融合中的各利益关系,为利益相关者之间构建有效的运行机制,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提供一些对策和建议,从而促成各利益主体目标的实现,更有效地指导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这也为研究产教融合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和方法[8]。   三、研究的价值分析
  (一)从研究理论来看,拓宽了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的研究视野
  当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无论在人才结构还是培养质量,都不能适应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而深化产教融合,是国家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实施创新旅游发展战略,加快旅游结构转型,促进旅游产业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笔者希望通过对国内外产教融合的现状的分析与对比,以“三螺旋”理论为依据,拓宽我国中职校产教融合的理论研究,为我国中职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思路,也可以为企业输送实践能力更强、综合素质更优秀、应用能力更高超的人才,促使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能够更加辉煌[9]。
  (二)从利益相关者的基本诉求看,产教融合的研究有利于实现多方利益的共赢
  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中,依据“三螺旋”理论,各利益相关者都会先从自身出发,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因此明确各自的利益诉求是解决旅游专业产教融合瓶颈的第一步。只有厘清产教融合中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才能更好地驱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的发展。不难看出,产教融合中的利益相关者,有企业、有学校、有政府,还有学生、社会行业、媒体等,这就需要我们在产教融合中,进一步明确各自在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通过政府主导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各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积极性、自觉性和责任感[10]。
  (三)从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冲突看,产教融合的研究有利于突破人才培养的瓶颈
  目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的瓶頸之一,就是作为直接利益相关者的企业、学校、地方政府三者间的利益诉求冲突。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产教融合的成功经验和模式,为中职学校、企业、政府合作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搭建产教融合的桥梁,努力创造“多赢”局面,从而完善我国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的模式,提高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水平和竞争力,同时为企业的发展输送优秀的人才。
  (四)从平衡利益主体间的关系看,产教融合的研究有助于推动中职旅管专业的发展
  产教融合是新时代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水平、推进国家经济转型、推动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的需要。而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冲突,又阻碍了产教融合进程的发展。笔者认为要结合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并根据自己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实践与体会,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精神和要求,从学校、企业、政府多重角度出发,平衡利益相关者各主体间的利益关系,激发互利共赢的驱动力,大胆探索解决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体制及其不同职能的发挥和运行。建立产教融合办学的新途径、新方法,要建立起适应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中职产教融合的运行机制,以指导产教融合实践,推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Z].教发〔2014〕6号.
  [2]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 号.
  [3]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
  [4]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Z].国办发〔2017〕95号.
  [5]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2019.
  [6]教育部.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9-7-24]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907/t20190724_392041.html
  [7]张建锋.中等中职校产教融合模式研究一一以河南省水利水电学校为例[D].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5.
  [8]蔡湘文.基于“双主体”的工科类高职学院校企深度合作的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
  [9]林方立.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及持续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16.
  [10]高晓辉.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责任编辑:林丽华)
其他文献
摘 要:混沌理论分析实现了多种经济现象规律与结构的深层揭示。基于此,本文从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衍生产品市场入手,站在混沌理论视角下对金融经济学进行了分析。同时,以宏观经济数据、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为切入点,探究了混沌理论视角下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混沌理论;金融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 F830;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期刊
摘 要:在建设高阶性、创新性、有挑战度的外语“金课”背景下,结合本校大学英语教学实际,从分层教学、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活动设计及教学评价等角度探讨大学英语阅读有效课堂构建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有效课堂,分层教学,合作学习,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大学英语阅读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3-0053-03  2019年是
期刊
摘 要:在以安顺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以下简单本校)传统的数据结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下,结合西部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通过本校分析“数据结构课程学生评价管理系统”和“数据结构课程学生成长记录电子档案袋”在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应用优势,探索本校数据结构课程考核中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理论构建方案。  关键词:数据结构;形成性评价;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期刊
摘 要:继续教育最早起源于18~19世纪的西方国家,20世纪60年代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快速发展,被予以高度重视,将其视为提升国民素质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继续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方式和阶段,继续教育研究也已成为各国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当前
期刊
摘 要:大学物理是理工类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通识性公共基础课。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特点,提出将“大班授课,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科竞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多种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物理;小组讨论;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O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期刊
摘 要:基于语言迁移理论,利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探索大学英语元音教学的新路径。本研究的目的:一是通过可视化的研究手段明确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单元音习得特征,有针对性地解决语音教学实践问题;二是采用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可视化地展示学习者语音习得,提高学习者的单元音习得意识,改善语音教学方法,增强教师单元音教学的针对性,以及学习者的发音自我监控及反馈能力。  关键词:单元音;语音可视化;迁移理论
期刊
摘 要:七世纪初期,儒、佛典籍几乎同时传入日本,使得古代日本人将两者中的孝思想视作一体,不分彼此。在日本佛教故事集中,儒家孝思想、孝子故事多有涉及,作者并未将两者进行区分。本文试以《日本灵异记》注1,探讨“孝”在日本上代文学中的接受情形,借以考察早期“孝”在日本的传播。  关键词:日本灵异记;孝;儒家思想;佛教;  图书分类号:I31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
期刊
摘 要:形成性评价作为教学评价系统的重要模式之一,在高职英语精品在线课程建设中占据重要位置。如何构建高效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研究的重点。本文以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本校)高职英语精品在线课程建设为依托,结合高职英语精品在线课程建设与教学的现状,从建设精品在线课程的要求出发,针对性地提出形成性评价体系设计方案与实施措施,构建线上+线下双线共存,科学合理的全方位多元化的高职英语形
期刊
摘 要:志愿服务活动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学园艺学院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长效志愿服务平台,借助“筑梦乡村”“关爱折翼天使”“送爱进空巢”等品牌活动,对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实案例进行研究,实施和总结一套农林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新模式,以期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实现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规范
期刊
摘 要:本文围绕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这一主题,对部分“双高”建设院校、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及经济管理专业的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进行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归纳,为进一步提高课程思政教育实效性、构建基于全员、全课程的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大思政”教育教学体系献计献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思政;调研;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