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在日本上代文学中的授受研究

来源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lany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七世纪初期,儒、佛典籍几乎同时传入日本,使得古代日本人将两者中的孝思想视作一体,不分彼此。在日本佛教故事集中,儒家孝思想、孝子故事多有涉及,作者并未将两者进行区分。本文试以《日本灵异记》注1,探讨“孝”在日本上代文学中的接受情形,借以考察早期“孝”在日本的传播。
  关键词:日本灵异记;孝;儒家思想;佛教;
  图书分类号:I31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3-0167-02
  “孝”的观念在中国历史悠久,根深底厚,各种孝道故事也是层出不穷,为世人咏诵。但日本早期并没有“孝”观念,这点可以从“孝”字只有音读发音而没有训读发音,以及古代日本神话故事中找到论证。七世纪初,汉字和儒家经典大量传入日本,孝思想也逐渐在日本生根发芽。每一种文化的传播与学习,必然会受到所在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孝思想也同样如此。如今的日本,具有自己民族特点的孝思想。但在中国儒家的孝思想刚刚流入日本时,他们是如何吸收的呢?本文通过日本早期书籍中的“孝”叙述对其进行考察。主要对书中出现的有关“孝”的叙述进行解读分析,试探究日本上代文学对儒、佛之“孝”的接受情况。
  一、《日本灵异记》中的“孝”故事
  (一)上卷第二十三 凶人不敬养奶房母以现得恶死报缘
  故事主人公瞻保从学书传,却不养其母。逼迫母偿还稻谷之时,母亲跪坐地上,瞻保却坐在胡床之上。众人看不下去,劝说无果,于是帮其母还了稻谷。其母悲痛欲绝,与其断绝母子关系。之后瞻保在山中迷路,无法回家,最终死于饥饿与严寒。家中亦遭火灾,妻儿皆死。
  故事结尾作者写道:“所以經云:‘不孝眾生,必墮地獄。孝養父母,往生淨土。’是如來之所說,大乘之誠言矣[1]。”这便是此篇故事的结论了。作者认为不孝就会下地狱,孝养才能往生净土。很显然,这是佛教思想。也就是说原本产生于儒家思想的“孝思想”通过作者之笔起到了宣扬佛教“劝善戒恶”思想的效果。
  “何違學覆,不孝親母?[1]”瞻保从学书传,书传在日语词典上的解释为古人书写流传下來的书籍,以及其注释本等。“凡经、周易、尚易、周礼、儀礼、礼記、毛詩、春秋左氏伝、各為一経、孝经、論語、学者兼習之[2]”。所以此处的书传,应指儒家经典书籍。这说明在日本,人们已开始学习《孝经》《论语》等这些集中体现儒家思想中“孝思想”的书籍,人们开始倡导孝道。
  众人劝说瞻保时提到,“善人何為違孝?或人奉為父母,建立塔,造佛、寫經,屈請眾僧,令行安居.汝家饒財,貸稻多吉.何違學覆,不孝親母?[1]”众人的劝说言语中不止一次提到孝与不孝,说明当时人们所认同的行孝方式,亦或者说是当时人们对于“孝”的认识。“吾之育汝,日夜無憩.觀他子之報恩,恃吾兒之如斯,而反見迫辱.願心違謬矣.汝也徵負稻,吾亦徵乳值.母子之道,絕於今日.天知地知,悲哉痛哉.”此处强调了母亲辛苦养育子女,期待子女报恩的想法,再结合前面的众人劝说瞻保的行孝方式,表明作者认为行孝方式可以概括为父母生时孝养父母,父母死后冥福供养。显然这是以佛教的视角去看待“孝”。
  (二)上卷第二十四  凶女不孝养所生母以现得恶死报缘
  母亲斋戒日向女儿讨饭,却遭女儿无情拒绝:“今家長與我,亦將齋食,除此以外,無餘供母。[1]”母亲只好携幼子回家,路途中别人扔弃的饭团,得以充饥。当天半夜,此女子便遭恶报。“夜半之後,有人來扣戶曰:‘汝女高叫:‘吾胸有釘!方將垂死,往可看!’母以疲寢,不得往活.其女終死,不復相見也[1]。”
  此篇故事题目与上则故事同样都称其为“凶人”“凶女”,说明作者认为 “不孝”子女是恶人。
  故事中提到“曾無孝心”“不孝養而死[1]”,“孝”字不止一次出现,说明孝观念在当时确实已存在。
  孟子曾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日本灵异记》故事中主人公虽为女子,但所讲故事内容与孟子所说的第三种不孝可谓是同一种不孝。说明日本上代文学中已经接受了中国儒学思想中的孝思想。故事最后“不孝養而死.從此者,不如讓分,供母而死耶[1].”也体现出重孝的观念。
  这则故事内容简短,但需要注意作者设定的故事情节是斋戒日当天,母亲向女儿乞讨斋饭,说明母亲是信佛之人。女儿的罪过不只是不孝,还是妨碍母亲斋戒,因此故事宣扬的仍是佛教思想的因果报应。
  (三)中卷第三 恶逆子爱妻将杀母谋现报被恶死缘
  主人公火麻吕为免去驻防任务,与妻子团聚,而图谋杀掉母亲。结果在举刀杀母时,地面突然陷出一个大坑。母亲赶紧去救他,却只拽住了头发,火麻吕地陷而亡。母亲带着头发回家为其做法事超度。
  第一,与上则故事同样,作者设定的火麻吕之母也是信佛向善之人。火麻吕正是利用这一点欺骗母亲,从佛教思想上来看,必定会遭报应。也就是说,整篇故事主线仍是佛教思想。
  第二,火麻吕大逆不道,欺骗母亲,想要杀害母亲。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母亲心地善良,在儿子即将杀害自己时,仍然想着为每个孩子,包括要杀害自己的火麻吕,留下一件衣服。在儿子死后还要为其做法事赎罪。这与中国孝思想中讲究的重情感,是一致的。儒家思想中的孝重视情感,这种情感应是一种双向的,自发的情感。但在此则故事中,只能看到母亲单方面的情感,所以整篇故事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能突显出火麻吕的不孝。
  第三,母亲跪求火麻吕时讲到:“殖木之志,為得彼菓,並隱其影。養子之志,為得子力,并被子養”[1]。这与中国儒家思想孝思想中的“养儿防老”意思大体一致,也反映出了母亲对于子女报恩的期待之情。
  二、《日本灵异记》中的“丁兰木母”
  除上面的三则故事外,《日本灵异记》中对“丁兰木母”(一般称为“丁兰刻木事亲”)的故事也有所提及。但并非是如上具体讲述孝子故事,只是引用了这一典故。上卷第十七“遭兵灾信敬观音菩萨像得现报缘”与中卷第三十九“药师佛木像流水埋沙示灵表缘”中均引用此典故。   两则故事讲述的都是佛教理念中的感应。所谓人有诚心、佛有感应,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讲的都是若虔诚礼敬、挚诚有礼,真心祈愿,神佛自然能够感应得到。同时,佛教中的感应,也蕴含着善有善报的意味,若潜心向佛,多做善事,自然会有好事情回报到自己身上。总体来看,这两则故事仍然如前面三则一样,是以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贯穿始终的。
  在中国,“丁兰木母”的故事有很多版本,此处不再一一举出。但这些故事共通之处就是由于丁兰心诚,木头有了感应。作者正是借此来宣扬佛教的有感应、灵验之思想。而在中国“丁兰刻木”的故事被收入《二十四孝》,宣扬的是儒家孝思想[3]。
  由上可以看出作者在接受儒家孝子故事时,是以佛教的眼光去解释看待的[4],着重点不在“孝”上,而在“感应”上。再者,日本僧人在吸收外来思想——佛教和儒教时,并没有产生冲突,可以说在认识上是佛儒一体的,但明显要更加崇佛。
  三、《日本灵异记》中反映出的孝思想特征
  (一)不孝为恶的道德观念已存在
  《日本灵异记》中出现的与“孝”相关的故事讲的都是不孝。不但不赡养父母,连父母借稻也必须追还,斋饭也不愿给予,甚至为一己之私而杀害父母。
  这一方面说明,在孝思想传入日本之前,日本人内心基本上是不存在孝顺父母的伦理观念的[5],所以才能创作出像“中卷第三”那样令人发指的故事内容。
  同时,作者在故事中不止一次提到“孝”,不孝的结局都是遭恶报而死,也反映出孝思想已经开始慢慢萌芽,在日本民众内心开始有了孝意识。但当时人们对于“孝”还没有清晰明确的概念,因此作者选择从反面讲述不孝,告诫人们不孝是不对的,是要遭报应的。不孝为恶的道德观念确已存在。
  (二)佛教视角出发的孝思想
  《日本灵异记》是一部佛教说话集,目的主要是宣扬善恶因果报应,劝恶向善,因此大到整部书,小到每个人物的设定,贯穿的都是佛教思想。但在出现的几则与孝有关的文章中,很明显也融入了儒家孝思想,以孝思想验证佛教的因果报应。可见作者倾向于从儒、佛两个角度看待“孝”思想[6]。
  儒、佛对于“孝”的认识有所不同,甚至存在冲突,而《日本灵异记》中的“孝”故事,却完全感觉不到这种冲突,两者似乎是浑然一体的。所述故事用儒学典籍中的孝道故事,验证了佛教思想中的因果报应。这说明在儒学和佛教传入日本早期,日本人并没有将两者对于“孝”的不同认识进行明确区分,或者说他们根本不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冲突。在创作文学作品時,也是将两者融合在了一起,实现了佛儒一体之“孝”。
  参考文献:
  [1]景戒.出云路修校注.日本灵异记[M].岩波书店,1996.
  [2]郑玲玲.平安说话文学中孝养故事和孝思想的考察——以《今昔物语集》为中心[D].山东大学,2010.
  [3]刘九令.《日本灵异记》中的儒佛融合——以“丁兰木母”为中心[J].语文学刊,2016(7):53-55.
  [4]李铭敬.日本说话文学中中国古典作品接受研究所存问题刍议——以《日本灵异记》和《今昔物语集》为例[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2):44-50.
  [5]赵俊槐.《宇津保物语》中的“孝”思想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
  [6]赵俊槐.《宇津保物语》对“孝思想”的接受[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4(1):119-127.
  (责任编辑:林丽华)
其他文献
摘 要:导游服务技能大赛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参赛的备赛过程为例,根据赛项规程,对备赛过程进行研究,构建了项目化指导备赛模式,推动师生备赛模式不断优化。  关键词:导游赛项;备赛过程;项目化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5-0-02  一、导游赛项介绍  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导游服务赛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专门用途的英语课程教学在医学院校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为例,从分析产教融合企业岗位职业能力英语应用需求出发,对专门用途英语进行教学改革,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并实施,如设定情景教学、建立教学资源等教学实施策略。  关键词:职业需求;ESP;口腔医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R-4;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
期刊
摘 要:“微思政”作为基于微信、微博等软件以及微小说、微电影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可以进一步配合学校建设思想政治的工作网,针对肿瘤护理实习护生,运用“微思政”平台干预,打造信息发布、工作交流和数据分析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为处于发展中的“微思政”教育提供参考,进而促进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基于此,本文主要结合“微思政”的应用效果加以分析。  关键词:微思政;思想政治教育;肿瘤实
期刊
摘 要: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既为西藏高校基层党组织指明了基层党建的总体要求,也指明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根本方向。西藏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的重要基层组织,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更要高标准严要求落实好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体责任,这不仅是推动西藏高校法治校园和谐校园建设的要求,更是西藏高校教育改革、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基层
期刊
摘 要:混沌理论分析实现了多种经济现象规律与结构的深层揭示。基于此,本文从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衍生产品市场入手,站在混沌理论视角下对金融经济学进行了分析。同时,以宏观经济数据、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为切入点,探究了混沌理论视角下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混沌理论;金融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 F830;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期刊
摘 要:在建设高阶性、创新性、有挑战度的外语“金课”背景下,结合本校大学英语教学实际,从分层教学、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活动设计及教学评价等角度探讨大学英语阅读有效课堂构建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有效课堂,分层教学,合作学习,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大学英语阅读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3-0053-03  2019年是
期刊
摘 要:在以安顺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以下简单本校)传统的数据结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下,结合西部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通过本校分析“数据结构课程学生评价管理系统”和“数据结构课程学生成长记录电子档案袋”在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应用优势,探索本校数据结构课程考核中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理论构建方案。  关键词:数据结构;形成性评价;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期刊
摘 要:继续教育最早起源于18~19世纪的西方国家,20世纪60年代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快速发展,被予以高度重视,将其视为提升国民素质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继续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方式和阶段,继续教育研究也已成为各国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当前
期刊
摘 要:大学物理是理工类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通识性公共基础课。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特点,提出将“大班授课,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科竞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多种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物理;小组讨论;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O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期刊
摘 要:基于语言迁移理论,利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探索大学英语元音教学的新路径。本研究的目的:一是通过可视化的研究手段明确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单元音习得特征,有针对性地解决语音教学实践问题;二是采用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可视化地展示学习者语音习得,提高学习者的单元音习得意识,改善语音教学方法,增强教师单元音教学的针对性,以及学习者的发音自我监控及反馈能力。  关键词:单元音;语音可视化;迁移理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