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来源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1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围绕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这一主题,对部分“双高”建设院校、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及经济管理专业的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进行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归纳,为进一步提高课程思政教育实效性、构建基于全员、全课程的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大思政”教育教学体系献计献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思政;调研;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3-0230-02
  一、调研背景
  “课程思政”是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直接渠道“思政课程”的拓展和深化,是建构高职院校“大思政”教育体系,贯彻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殷切要求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是最为核心和关键的部分。很长时间以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课程教学呈“两张皮”,导致教师对“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关系的理解有误区,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和获得感不均、自我的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不高[1]。为了全面考察目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情况,总结经验与不足,本调研分别通过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的方式对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受教主体——学生及实施主体——教师两个方面进行了调研,以便总结经验与不足,为课程思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建言献策。
  二、调研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对象为陕西省部分“双高”建设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共计350名同学,其中大一123人,大二159人,大三68人。调查問卷随机发放350份,获得有效问卷317份,有效率为90.6%。本次调查问卷共设置了11道题目,其中8道单选题、3道多选题。因本文是以专业课为视角进行探索,所以在设计问卷内容时都是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为背景,调查学生对当前“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现状以及接受度和认可度情况,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信息:学生的个人信息、政治认识与价值认同情况、对专业教学蕴含课程思政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对教师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评价与建议等。在教师访谈方面,主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进行,访谈对象主要为国家“双高”建设高职院校——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2019年陕西省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共计6人,他们都是经济管理类专业课教师,访谈从课程思政设计、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与实际效果、存在的问题等三方面深入了解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情况及相关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情况分析
  (一)对学生的调研情况
  1.学生对目前课程思政的满意度
  根据问卷的第3、4、5题(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是否结合了核心价值观、职业规范、道德准则、国情等?你对目前教师专业课上的时事政治知识和品德素养教育情况满意吗?你对专业课融入思政内容感兴趣吗?)的调研结果来看,86.5%的学生认为专业课堂教学上,老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外,还融入了素质教育,职业道德等相关内容;68.3%的学生对目前的专业课程思政比较满意;71.5%的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内容较感兴趣。
  2.学生对目前课程思政的认可度
  根据问卷的第6题和第7题关于学生对课程内容学习的认可度情况,67.5%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有助于促进个人成才;认为课程思政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锤炼良好的道德品格、端正学习态度、学会与人相处、分别占75.6%、74.5%、63.9%、56.9%。
  3.学生的政治意识形成和价值认同
  根据问卷的第8、9题,学生课堂学习中比较关注的思政话题依次是社会生活、专业热点知识、时事政治;在最容易影响学生价值观念方向因素中,依次是社会舆论导向、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课本知识学习。
  4.学生对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进
  根据问卷的第10、11题,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需要做哪些改进,50.6%的学生认为要多增加时事政治,45.2%的学生认为要多增加行业典型案例,44.6%的学生认为应增加职业道德、规范;40.5%的学生认为要增加中国传统文化,19.4%的学生认为要增加课本知识。在教学方法上,79.1%的学生更喜欢通过多媒体、观看视频、网上的方式完成学习;56.9%的学生喜欢案例教学方式、46.2%的学生喜欢情景模拟的学习方式、45.3%的学生喜欢课堂讨论的学习方式。
  (二)对教师的调研情况
  1.教师的课程思政设计
  所有受访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育人模式是认可的,并且都能按照课程思政建设理念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2.教师的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与实际效果
  访谈表明,受访的教师们在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都能及时根据课程内容结合时政政治、重大事件、热点问题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
  3.课程思政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受访教师一致认为,教师队伍是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关键。但目前,经管类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意识与能力也因个体不同而有所差异,对课程思政的认知程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德育教学专业化水平还不高。因此,各高职院校应做好顶层设计,通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校园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融合作用,在校内外营造浓郁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舆论氛围,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培训、教学研讨、教学设计竞赛等帮助专业课教师加大和加深对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开发,认识到知识传授与道德引领、价值引导之间的协同关系,激发专业课教师教学主动性,逐步实现经管类专业课教师德育专业化。   三、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的几点思考
  目前,专业课程在高职教学课堂中占比六成以上,在学生“三观”培养、理想信念锤炼、职业素养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2]。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工作的稳步推进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挖掘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构建全员、全课程的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大思政”的教育教学体系,结合调研结果,提出几点思考。
  (一)基于协同理论构建推进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保障机制
  综合全校各部门合力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建立“党委领导、行政实施、宣传统筹、教务主抓、院(部)落地、教师协同”的“课程思政”运行机制,坚持“教务处整体推进、二级院(部)积极主导、教师作为主体”的原则展开总体部署,建立课程思政领导机制、运行管理机制、协同创新机制及考核评价机制,通过与思政教师同备一堂课、教研室集体备课、名师示范传帮带、课程思政教案展示、专题培训等形式,助力专业教师形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实现管理者、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的职能互补、优势叠加,协同育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整體提升高职院校育人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构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课程体系,形成全员协同育人氛围
  思政课程虽然与课程思政在思政内容、课程地位、课程特点和思政优势等方面相互区别,但在任务和目标上的共同性、方向和功能上的一致性、内容和要求上的契合性等方面又相互联系,所以以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和具有经管类专业特点的职业素养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中,并根据课程群内思想政治课、专业课以及综合实践课共同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各自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育人优势,激发专业课教师教学主动性,同向同行,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浓厚氛围[3]。
  (三)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多种方式协同提高育人实效
  传统课程教授方式方式过于单一、不仅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的时代特点及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利用和掌握新一代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变革和创新,依托慕课平台、视频公开课平台,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课内讨论汇报、微视频课、辩论赛、情景模拟、校外参观考察等积极开展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方式改革,发挥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满足不同学情特点的学生在其思想政治发展和个人成长上的个性化和针对性的需要[4]。同时,还要继续丰富和完善课程内容,根据学生在大学三年不同的成长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主题内容的育人活动,从中国传统文化、时事政治、重大经济事件、行业热点问题、企业典型案例等方面挖掘符合经管类课程特点的德育元素,形成具体的教学模块、生动的教学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融入专业课学习和实践之中,切实提高育人实效,做到“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朱梦洁.“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专业课为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19.
  [2]李建伟.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意见的调查报告[J].教育教学论坛,2019(15):96-99.
  [3]汪园超,左其阳.“现代职业人”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的价值生成及实现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5):121-123.
  [4]路以兴,高萍.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工作的思考——以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7):133-135.
  (责任编辑:林丽华)
其他文献
摘 要: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既为西藏高校基层党组织指明了基层党建的总体要求,也指明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根本方向。西藏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的重要基层组织,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更要高标准严要求落实好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体责任,这不仅是推动西藏高校法治校园和谐校园建设的要求,更是西藏高校教育改革、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基层
期刊
摘 要:混沌理论分析实现了多种经济现象规律与结构的深层揭示。基于此,本文从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衍生产品市场入手,站在混沌理论视角下对金融经济学进行了分析。同时,以宏观经济数据、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为切入点,探究了混沌理论视角下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混沌理论;金融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 F830;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期刊
摘 要:在建设高阶性、创新性、有挑战度的外语“金课”背景下,结合本校大学英语教学实际,从分层教学、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活动设计及教学评价等角度探讨大学英语阅读有效课堂构建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有效课堂,分层教学,合作学习,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大学英语阅读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3-0053-03  2019年是
期刊
摘 要:在以安顺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以下简单本校)传统的数据结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下,结合西部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通过本校分析“数据结构课程学生评价管理系统”和“数据结构课程学生成长记录电子档案袋”在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应用优势,探索本校数据结构课程考核中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理论构建方案。  关键词:数据结构;形成性评价;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期刊
摘 要:继续教育最早起源于18~19世纪的西方国家,20世纪60年代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快速发展,被予以高度重视,将其视为提升国民素质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继续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方式和阶段,继续教育研究也已成为各国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当前
期刊
摘 要:大学物理是理工类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通识性公共基础课。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特点,提出将“大班授课,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科竞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多种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物理;小组讨论;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O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期刊
摘 要:基于语言迁移理论,利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探索大学英语元音教学的新路径。本研究的目的:一是通过可视化的研究手段明确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单元音习得特征,有针对性地解决语音教学实践问题;二是采用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可视化地展示学习者语音习得,提高学习者的单元音习得意识,改善语音教学方法,增强教师单元音教学的针对性,以及学习者的发音自我监控及反馈能力。  关键词:单元音;语音可视化;迁移理论
期刊
摘 要:七世纪初期,儒、佛典籍几乎同时传入日本,使得古代日本人将两者中的孝思想视作一体,不分彼此。在日本佛教故事集中,儒家孝思想、孝子故事多有涉及,作者并未将两者进行区分。本文试以《日本灵异记》注1,探讨“孝”在日本上代文学中的接受情形,借以考察早期“孝”在日本的传播。  关键词:日本灵异记;孝;儒家思想;佛教;  图书分类号:I31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
期刊
摘 要:形成性评价作为教学评价系统的重要模式之一,在高职英语精品在线课程建设中占据重要位置。如何构建高效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研究的重点。本文以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本校)高职英语精品在线课程建设为依托,结合高职英语精品在线课程建设与教学的现状,从建设精品在线课程的要求出发,针对性地提出形成性评价体系设计方案与实施措施,构建线上+线下双线共存,科学合理的全方位多元化的高职英语形
期刊
摘 要:志愿服务活动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学园艺学院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长效志愿服务平台,借助“筑梦乡村”“关爱折翼天使”“送爱进空巢”等品牌活动,对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实案例进行研究,实施和总结一套农林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新模式,以期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实现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规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