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学生心理谈中学歌唱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and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中学生心理特点和中学歌唱教学现状的分析,阐述中学生心理特点产生的原因,中学生对歌唱的态度及造成中学歌唱教学现状的原因,继而引出教师面对该年龄段学生授课时应注意的问题和中学生心理特点与中学歌唱教学的关系:正确剖析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将剖析结果与歌唱教学特点相融合进行授课。既有助于其心理状况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又使得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时事半功倍。本文就如何通过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好地进行中学歌唱教学进行探讨,结论和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旧曲新讲、加入科学唱法、善于倾听和采纳学生意见和多鼓励学生上台表演。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特点 歌唱教学
  一、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剖析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从孩童阶段向成人阶段过渡的时期,在心理方面表现为由懵懂幼稚逐步走向稳重成熟。中学生具体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年龄大致是11、12岁至17、18岁,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高中生的年龄大致在15到18岁之间,处于青春期末期,即青年初期。由于高中生知识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日渐增强。在待人接物方面,由之前的自我经验型逐渐向理论型转变,心理状态较之前发生了很大变化:内心情感日益丰富深厚,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意识、责任感和荣誉感均有了较高程度的发展。同时,他们的兴趣爱好更加广泛,对艺术类或文艺类材料会多加关注,并希望得到专业性的点拨。
  虽然,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初中生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与提高,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矛盾:他们渴望被人理解又不愿将内心的想法告诉他人;对新鲜事物的探求欲很高但鉴别能力不强;自我规划具有超前性但客观条件并不能完全满足。
  二、中学歌唱教学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各地招聘中学音乐老师时,面试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声乐,这足以证明校方对中学歌唱教学的关注程度,再结合近年中学音乐教学的硬件设施进行考察,结果发现90%以上的县级以上的中学音乐教室均配备有钢琴,要求教师在教唱过程中必须有乐器伴奏,体现学校对歌唱教学的专业性要求。打开电视、电脑不难发现,社会中中学生合唱、声乐比赛越来越多,体现出社会对中学生歌唱能力的重视和对中学歌唱教学的重视。但有些偏远地方仍因为经济或者传统观念的束缚,认为音乐课与中考成绩和高考成绩并无关联,造成学生、家长和学校及当地教育部门有所忽视。
  三、如何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中学歌唱教学现状的关系更好地开展中学歌唱教学
  要想更好地进行中学歌唱教学,一切举措都应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培养目标相结合,不可将二者分离开。具体方法如下:
  1.旧曲新讲——在传统教学课题中运用新的讲授方式。
  喜欢新鲜事物是初中和高中学生共有的性格特点,对于反映一定年代特点的歌曲,学生往往觉得枯燥无味,总觉得和自己的生活很远。但是,学习不能总随学生的兴趣来,学校有教学目标和任务,学生不能客观地了解自己真正所需的东西。因此,教师要有足够的专业素养和想象力,让学生会唱、愿意唱老歌,并且有深入了解的兴趣。
  2.加入适当的科学唱法。
  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有所发展,生理方面主要指男生喉结增大,声音变粗变低,女生虽也有但不及男生明显。而在心理方面,学生对于知识的专业水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希望得到专业性教学,要让学生感到科学理念无时无刻不贯穿整个课堂。
  3.善于倾听和采纳学生的意见。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近年来,社会不断呼吁打造民主课堂,针对中学生逐渐展现出的独立性心理特点,教师不可再做学习过程中的“独裁者”。音乐教师需要认识到歌唱课不再是教会学生唱课本中的歌曲就可以的了。
  4.多鼓励学生,并上台表演。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他们渴望在人前表现,又希望通过周围人的推举而不是自己主动“出击”的,担心被旁人说自己“出风头”,因此不少同学不能够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才能表现出来,尤其中学生正处于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时候,他们对唱歌有极大的热情。作为中学歌唱教学工作者,应增加学生上台锻炼的机会,初期,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够主动、从容、镇定地上台,绝大部分学生还是需要老师做思想工作,此时,老师应该耐心地鼓励学生,甚至采用强制性的挨个上台方式,并让学生演唱时进行适当的表演,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台唱歌,并且唱完后要给予更多的鼓励,最后想要达到的效果是从被动上台不愿意张嘴唱歌到从容上台最后再到自愿上台表演。
  中学生因为其身处的特殊年龄阶段使家长、学校和社会给予其更多特殊照顾,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时间最长,新课改的大力推广,使素质教育不再是一句口号,已经渗透进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歌唱教学作为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展现出它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柏西·布克著.音乐家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2]陈安福主编.中学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邱小捷主编.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齐易,张文川著.音乐艺术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门功课,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能力的过程中,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学习美术,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发现美、认识美,进而创造美。但由于中学生有升学压力,他们常常把重心放在考试科目上而忽略美术课;家长评价一个学生往往只看考试成绩,更让学生觉得只要学好考试科目就好了,而忽略兴趣爱好。怎样提高中学生学习美术
有人说,金子只有放到绚丽的空间中才会发光,因为它的美丽存在于欣赏者的眼睛里。如果你这样认为就错了,金子放在哪里都会闪光,越是平凡的地方,它的光泽越鲜艳。因为越是平凡的地方越能衬托出它的美丽。最近我在《中国教师报》镇西随笔中认识了袁伟老师,他没有《感动中国》那样轰轰烈烈,却在平凡中感动着身边的人。他只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正如他所说,自己无非是默默无闻加班加点,不计报酬任劳任怨,谈
一、什么是校服涂鸦  “涂鸦(graffiti)”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费城和宾夕法尼亚州的graffiti。制作者将自己的绰号及自家门牌号之类涂绘于墙面等介质上,后来扩大到汽车、火车和车站站台等不同表面上做graffiti,墙不再是唯一的介质。经过多年的发展,街头涂鸦文化散布到世界上许多国家,且逐渐成为一种艺术。涂鸦是街头文化静止的表现形式,它可以是政治的,可以是人性的,甚至可以没有任何含
摘 要: 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教师对于学生的培养,宗旨是培养“多面”的人、“有内容”的人。这种多面性和内容性不仅体现在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上,还表现在情感、个性、能力等各方面的均衡发展上。教师将社会看成一个由多种层面组成的多面体,美术是社会中不能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美术鉴赏课堂上,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艺术及情感渗透到教学目标中。  关键词: 初中美术 欣赏 教学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曾经说过一
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因为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美术教育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创新天地,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现代教育的四大趋势之一是使教师的作用由权威式的传递知识向判断学习者需要的方面转变。为了让小学美术真正起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应该让“生活化、自然化、新颖化、开放化”成为美术教学的基本特点,
摘 要: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努力、探索与实践。构建一个能让学生学得“多、快、好、深”的课堂,是音乐教师长远的追求。  关键词: 小学音乐 亲和力 生活气息 语言艺术 教学评价  现代课堂知识是多元化、多样性的,不仅具有传统教育的优点,而且要高效实用、有教育魅力,更要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研究的热门课题,小学音乐高效课堂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