栝蒌薤白白酒汤加减治疗冠心病40例疗效观察

来源 :云南中医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t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栝蒌薤白白酒汤;冠心病;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6—0027—01
  
  笔者近5年来,运用栝蒌薤白白酒汤加减治疗冠心病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48~76岁,平均63.2岁;病程8个月~16a;西医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25例,稳定型心绞痛15例。
  1.2诊断标准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诊断标准。
  
  2治疗方法
  
  药物组成:瓜蒌皮、酸枣仁各15g,薤白、郁金、桂枝、赤芍、三七各10g,丹参30g,炙甘草10g,米酒1碗(约200m1),加清水2碗半(约500mD同煎。每天1剂,复煎不加酒。7d为1个疗程,用药2个疗程后判断疗效。加减:心气不足加党参20g,黄芪30g;痰浊壅盛加法半夏、枳实各10g;心肾阴虚加何首乌20g,生地黄、熟地黄各15g。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上海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制订《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显效:(1)轻度: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2)中度: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3)较重度: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到轻度的标准。(4)重度: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到中度的标准。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心电图;有效:(1)轻度: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轻;心电图下降的缺血性ST段回升≥0.05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水平,在主要导联倒置的T波变浅,或T波由平坦变直立。(2)中度:症状减轻到轻度的标准。(3)较重度:症状减轻到中度的标准。(4)重度:症状减轻到较重度的标准以下;无效:症状与心电图无改善。
  3.2治疗结果显效18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
  
  4典型病例
  
  张某,男,66岁,于1996年8月13日初诊。患冠心病15年,常觉左胸闷痛,长期服复方丹参片、潘生丁等药。本次突然胸骨后疼痛加重。心电图示:ST段V5下降0.05mV以上,Ⅱ、T波倒置1.5mm,V4~V6T波倒置6mm。西医诊断: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症见:腰痛彻背,气短喘促,心悸,头晕目眩,舌暗红、苔白腻,脉弦细。中医诊断:胸痹,证属痰浊中阻,气滞血瘀。治则:通阳散结,活血祛瘀。方药:瓜萎皮20g,薤白、桂枝、郁金、酸枣仁、赤芍、法半夏、桃仁、三七、炙甘草各10g,丹参30g。每天1剂,煎服法同上。8月15日二诊:胸痛消失,胸闷气短减轻,舌暗红、苔微黄,脉弦细。药已见效,守上方加党参30g,茯苓20g。煎服法同上。8月21日三诊:胸痛、胸闷已消失,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心电图复查,ST段回升至等电位线,V4~v6T波为直立,心电图大致正常,后以上方加减化裁善后。
  
  5体会
  
  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以中老年人多发。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急剧或暂时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中医认为本病属胸痹范畴,其病因多为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迈体虚导致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痹阻胸阳所致。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
  本病的中医治疗,针对本虚标实之病机宜通补兼施,标本兼治。针对本虚,当用补法;标实,当用通法。“通补二法为治胸痹之大法”其运用上补多或通多,则根据本病的不同发展阶段、本虚标实的缓急轻重而辨证施治、选方用药。笔者认为:心绞痛发作期以宣痹通阳,活血祛瘀为主;缓解期则以补气养阴通阳为主,佐以活血祛瘀。本方从栝蒌薤白白酒汤加减而来,方中薤白、桂枝辛温通阳,宽胸散结,佐以瓜蒌皮涤痰散结,助薤白、桂枝通阳散结;三七、郁金、赤芍、丹参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现代药理认为,此4味药有明显增加冠状动脉血流、改善心肌收缩力的作用;酸枣仁、炙甘草养心益气,并避免温通之品耗伤心阴之虞;白酒温阳并轻扬而引药上行,加强温阳祛瘀行气止痛作用。笔者曾观察多倒患者,用酒水同煎法,其行气止痛,改善缺血的ST段疗效显著,故酒在本方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诸药合用,胸阳宣通,瘀痰消散,气畅心宽,胸痹诸症自除。
其他文献
关键词:多灶性脉络膜视网膜炎;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774.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0-0060-02    多灶性脉络膜炎(multifoeal ehoroiditis,MC)是一种特发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主要侵犯中青年女性.常双眼发病,临床典型眼底表现为散在的脉络膜视网膜病灶,直径50~350μm,约1/3患者出现黄斑部或视盘周围脉络膜新
期刊
关键词:通脉降脂丸;高脂血症;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58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9-0006-01    自2005年5月~2007年4月期间,采用本院制剂通脉降脂丸治疗高脂血症60例。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90例,其中血脂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均高35例,单项胆固醇高25例,单项甘油三酯高30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7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单用西比灵,治疗组加用自拟养血祛风止痛汤。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2%,对照组75.6%,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用西比灵。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偏头痛;疗效  中国分类号:R7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
期刊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法;呼吸系统感染;疗效  中图分类号:R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9-0011-01    急性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冬春季节发病率高。其中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殊药物,细菌感染虽有可供选择的有效的抗生素,但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耐药现象日趋明显,大大影响了临床疗效。自2005年1月以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
期刊
关键词:瓜蒌薤白半夏汤;原发性甲减粘液性水肿;疗效  中图分类号:R581.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6—0030—01    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笔者1996年~2005年之间诊治的门诊及住院病人,共17例,其中男5例,女12例;门诊13例,住院4例;病程4~16a;年龄最小者36岁,最大者68岁,平均年龄51.5岁。临床表现:恶寒,少汗或无汗
期刊
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了4种“山豆根”的性状、显微鉴别和山豆根与木蓝根的薄层色谱鉴别,并对四种“山豆根”的质量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山豆根;木蓝根;北豆根;滇豆根  中图分类号:R28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6—0028—02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的山豆根为豆科槐属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
期刊
关键词:泌尿系结石;中药治疗;疗效  中图分类号:R69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0019—01    笔者运用清热通淋,活血化瘀法治疗泌尿系结石4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2例,其中33例为住院病人,9例为门诊病人;男26例,女16例;20~40岁10例,40~68岁32例;结石横径0.3~0.6cm
期刊
关键词:返流性胃炎;中医药疗法;柴胡疏肝散;旋覆代赭汤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6—0023—01    笔者采用柴胡疏肝散与旋覆代赭汤合用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40例并与吗叮啉治疗30例作比较,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70例均来自门诊,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最大62岁,最
期刊
关键词;补肾活血法;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9-0012-01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重要的微血管并发症患者一旦进入临床糖尿病肾病阶段,病情多为持续进展,肾功能常呈进行性下降。若不给予积极的治疗,部分患者在5~10年后将进展到终末期肾病。经过多年临床观察,笔者认为DN的中医病机关键是“肾虚血瘀”。采用
期刊
关键词:桂枝汤;汗证;疗效  中图分类号:R758H.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6—0026—01    桂枝汤为《伤寒论》代表方剂之一。由桂枝、杭芍、生姜、大枣、甘草五味药物组成。其配伍严密,具有敛阴和阳,调和营卫,增强营卫功能,属刚柔相济,补散兼施,扶正驱邪的典范方剂。笔者在临床中以该方加减治疗汗症,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