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这一生,可能有多个恋人,但只有一个故乡。
不管漂到哪里,故乡,永远是胸口抹不掉的“朱砂痣”。
19年前,一名21岁的山里妹子,怀揣梦想离开重庆,只身闯荡温州;19年后,她带领温州商帮返回重庆,一举签下5000多个项目。
她就是温州重庆商会会长、温州市首届十大杰出外来创业青年功勋奖获得者徐雪。
徐雪成为温州“火锅皇后”、组建温州重庆商会、创办全国首家摊贩公司,皆因为,乡情是她一生饮不尽的酒。
思乡愁,成就“火锅皇后”
徐雪原名徐芝容,万盛区金桥镇人。1984年,她从职高毕业后,当起了代课教师。但第二年,她下海了,“哥哥读大学,家里没钱,我决定下海闯一闯”。
下海从练摊开始——在万盛和重庆主城之间倒腾海鲜。
一次进货改变了她的练摊方向——在主城进了一麻袋冰冻耗儿鱼,藏在回万盛的火车座位下。哪知上车不久,冰块化了,水流遍地,满车臭味。列车员狠狠训斥:“你一根‘小豆芽’,当什么个体户?”
这话深深刺痛了要强的徐雪,更坚定了她当个体户的决心。
这次经历,让徐雪意识到,娇小的自己不是干体力活的料,于是调整方向,在万盛劳动商场租个柜台,做起了服装生意。
成功,往往取决于有没有一双发现机遇的眼睛。
“经常去朝天门进货,我发现,很多货来自温州。”为降低成本,徐雪决定去温州进货。
温州之行,改变了徐雪的一生——浓厚的商业氛围,让徐雪眼界大开。
1990年初,21岁的徐雪,只身奔赴温州。“从打工做起。”徐雪决定到职介所碰碰运气。每缴五元钱,职介所就介绍一次工作,可徐雪花了几百元,仍没找到满意的工作。
徐雪却笑了:“职介所真是个赚钱的行当。”
于是她应聘到一家职介所上班,开始偷师学艺,积累人脉。一年后,她租来一位朋友的营业执照,办起了自己的职介所。
半年后,徐雪发现做房介更赚钱。于是,开始转身做房介。
“我骑着自行车,在大街小巷来回奔波,很累,但觉得值,最多时,一个月能挣一万多元。”到1992年时,徐雪的资产已达十几万元,挖到了第一桶金。
意外,改变了徐雪的创业轨迹。
“买家和卖家经我介绍认识后,常一脚蹬开我,进行私下交易。”徐雪说,“我气不过,找上门去,钱没要着,还挨了骂:一个外地人还想来骗钱。”
徐雪决定转行做餐饮,不会像做中介那样受气。
1993年,徐雪的大排档“民航酒庄”开张了,“经营温州菜,没啥特色,生意清淡”。
夜深人静,躺在床上,想起这几年经历的挫折,徐雪忍不住痛哭失声。徐雪特别想家,家、家乡,成了那段潮湿日子里唯一暖眼的灯火。
深深的乡愁,在某个夜晚,激发了徐雪的灵感:“何不试试做家乡菜——火锅?”
这一试就一发不可收。开一家,火一家,到1998年时,徐雪的“川妹子火锅城”已成为温州最大的火锅连锁店,“火锅皇后”的美名不胫而走。
结乡盟,组建重庆商会
在做餐饮的同时,徐雪开始涉足房产。
2003年,她花85万元买了套别墅,转手就卖了160万元。在买进卖出中,徐雪的资产像滚雪球般壮大。
2007年,意外再次光顾徐雪。
几个温州人看中一处房产,准备和徐雪联手出资。“我们口头约定,每人出资100万元。”徐雪说,“他们告诉我,三个月可以净收50万元。”
生活不是生产,往往不能按部就班。两个月后,徐雪接到温州人的电话:“所投房产要延迟交房,请收回你的100万元!”
“我一打听才知道,那房子已经大赚,他们只不过想踢我出局。”这次受伤,让徐雪再次深切感受到重庆人在温州单打独斗的艰难。
“温州人真是精明,算计到骨头里,有人说,他们连头发丝都是空的,要超越他们很难。”徐雪虽屡屡上当,但依然对温州人的抱团精神钦佩不已,“相反,一些重庆人喜欢单干和窝里斗,这常让重庆人在竞争中处于下风。”
温州人像狼,重庆人只有团结起来,才能与狼共舞。结乡盟,组建温州重庆商会的想法,在徐雪的脑海诞生了。
一家一家地跑,一遍一遍地晓之以理,2007年9月9日,一百多双重庆游子的手终于紧握在一起——温州重庆商会正式成立,徐雪被推选为会长。
激昂的商会会歌奏响时,大家的眼角都湿润了,在温州打拼的重庆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温州人一般不会单独投资项目,而是由某个企业拿下项目后,其他人直接参股,不参与经营,只享受分红。因为不是每个人对所有行业都懂,那就让懂行的人来操作。
徐雪依葫芦画瓢,带领渝商大举进军制造、零售、贸易、房地产等行业。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合作,渝商战果在温州遍地开花。
2007年12月19日,因领导有方,徐雪荣获温州市首届十大杰出外来创业青年功勋奖。
恋乡情,创办摊贩公司
晚上7点,五马街,重庆汉子老陈,忙着和老婆、儿子摆摊。
正宗重庆牛肉面,是一家三口的谋生之道。
老陈把餐车推到马路牙子上,儿子搭起帐篷、摆好桌椅。天气已冷,帐篷挡风,才能吸引路人,吃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
引人注目的是,老陈和附近数十家小吃摊,用的是同一种餐车。车身上,印有“支持市容管理,共建和谐社会”字样。
“不用和城管‘躲猫猫’了。”老陈感叹,“一年前,那完全是另一种光景。”
五马街,位于温州中心城区,被称为“温州王府井”。当地人形容这里遍地是金,“在这里摆一小时的摊,比在其他地段摆一天的收入还多”。
但五马街是禁摊的,因为游摊聚集之地,就是油烟、垃圾泛滥之所。于是,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猫捉老鼠”的游戏。
“经常看到摊贩和城管起冲突。”徐雪说,“这其中,不乏重庆老乡。”
“常听不少老乡诉苦,摆摊像过街老鼠,躲躲藏藏,生意很难做。”徐雪说,“每次遇到老乡和城管发生摩擦,我都会出面说情。”
“猫鼠游戏”在不断升级中恶化。
2008年11月12日,终于发生了大规模的“猫鼠大战”,温州市区交通因此瘫痪两小时,数位重庆籍摊贩受伤。
看到老乡流血的额头,徐雪心疼得掉下泪来。
“很多老乡,受年龄、学历等制约,找不到合适工作,迫于生计才沿街叫卖,不准摆摊,他们可怎么生活啊?”徐雪失眠了。
数夜辗转反侧后,徐雪走进了温州行政执法局:“一味取缔游摊,这太不人性化了,为何不想办法规范呢?”
“堵不如疏,何不组建摊贩公司进行疏导,把游摊培育成一个规范市场?”徐雪的话引起了主管部门的反思,一番调研后,他们采纳了徐雪的建议。
2008年底,在徐雪牵头下,全国首家专门管理摊贩的公司——民民商务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了。
民民商务负责对摊点进行改造,提供餐车、清洁、体检等服务,每车每月收取300元租金,并代表摊贩与执法部门进行沟通,保障权益。
“终于结束了游击战生涯,可以安安心心摆摊了。”老陈感叹。
看着老乡们一个个安顿下来,徐雪心甜如蜜。
还乡愿,引领资本入渝
“人这一生,不管穷与富,总忘不了生养自己的故乡。”随着年龄增长,乡情在徐雪骨子里越积越浓。
2008年秋,金融危机袭来,徐雪开始每天关注重庆新闻。
“受金融危机影响,温州商人开始收缩投资战线,怀揣资金观望。”徐雪说,“仅我认識的商人手中,就有上百亿元资金。”
“我想为家乡尽一点微薄之力。”徐雪想做的,就是搭桥,为庞大的温州游资寻找重庆突破口。
2009年7月,徐雪通过温州重庆商会,组织了几个投资团悄然入渝。
走万盛、访璧山、入铜梁……徐雪领着投资团四处出击。
张智,投资三亿元,在垫江开建瓷砖生产线;张成明,投资4600万元,进军铜梁种植业;程宇峰拿下30亩地,准备大搞养殖业……十几个区县走下来,徐雪心里乐开了花。
不仅如此,徐雪还与合川等区县签订了委托招商协议书。回到温州后的三个月里,徐雪接待并引见了十几个重庆区县招商团。
“我只是想通过商会这个平台,为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徐雪把自己看得很小。
现在,徐雪有一个新梦想:等时机成熟后,在重庆开办西南第一家摊贩公司,让重庆的游摊也规范起来。
“这不过是一个异乡游子的乡恋情结。”徐雪眼神迷离,“再浓的老酒,醉人不过三天,可乡情这坛老酒,却能醉人一生。”
不管漂到哪里,故乡,永远是胸口抹不掉的“朱砂痣”。
19年前,一名21岁的山里妹子,怀揣梦想离开重庆,只身闯荡温州;19年后,她带领温州商帮返回重庆,一举签下5000多个项目。
她就是温州重庆商会会长、温州市首届十大杰出外来创业青年功勋奖获得者徐雪。
徐雪成为温州“火锅皇后”、组建温州重庆商会、创办全国首家摊贩公司,皆因为,乡情是她一生饮不尽的酒。
思乡愁,成就“火锅皇后”
徐雪原名徐芝容,万盛区金桥镇人。1984年,她从职高毕业后,当起了代课教师。但第二年,她下海了,“哥哥读大学,家里没钱,我决定下海闯一闯”。
下海从练摊开始——在万盛和重庆主城之间倒腾海鲜。
一次进货改变了她的练摊方向——在主城进了一麻袋冰冻耗儿鱼,藏在回万盛的火车座位下。哪知上车不久,冰块化了,水流遍地,满车臭味。列车员狠狠训斥:“你一根‘小豆芽’,当什么个体户?”
这话深深刺痛了要强的徐雪,更坚定了她当个体户的决心。
这次经历,让徐雪意识到,娇小的自己不是干体力活的料,于是调整方向,在万盛劳动商场租个柜台,做起了服装生意。
成功,往往取决于有没有一双发现机遇的眼睛。
“经常去朝天门进货,我发现,很多货来自温州。”为降低成本,徐雪决定去温州进货。
温州之行,改变了徐雪的一生——浓厚的商业氛围,让徐雪眼界大开。
1990年初,21岁的徐雪,只身奔赴温州。“从打工做起。”徐雪决定到职介所碰碰运气。每缴五元钱,职介所就介绍一次工作,可徐雪花了几百元,仍没找到满意的工作。
徐雪却笑了:“职介所真是个赚钱的行当。”
于是她应聘到一家职介所上班,开始偷师学艺,积累人脉。一年后,她租来一位朋友的营业执照,办起了自己的职介所。
半年后,徐雪发现做房介更赚钱。于是,开始转身做房介。
“我骑着自行车,在大街小巷来回奔波,很累,但觉得值,最多时,一个月能挣一万多元。”到1992年时,徐雪的资产已达十几万元,挖到了第一桶金。
意外,改变了徐雪的创业轨迹。
“买家和卖家经我介绍认识后,常一脚蹬开我,进行私下交易。”徐雪说,“我气不过,找上门去,钱没要着,还挨了骂:一个外地人还想来骗钱。”
徐雪决定转行做餐饮,不会像做中介那样受气。
1993年,徐雪的大排档“民航酒庄”开张了,“经营温州菜,没啥特色,生意清淡”。
夜深人静,躺在床上,想起这几年经历的挫折,徐雪忍不住痛哭失声。徐雪特别想家,家、家乡,成了那段潮湿日子里唯一暖眼的灯火。
深深的乡愁,在某个夜晚,激发了徐雪的灵感:“何不试试做家乡菜——火锅?”
这一试就一发不可收。开一家,火一家,到1998年时,徐雪的“川妹子火锅城”已成为温州最大的火锅连锁店,“火锅皇后”的美名不胫而走。
结乡盟,组建重庆商会
在做餐饮的同时,徐雪开始涉足房产。
2003年,她花85万元买了套别墅,转手就卖了160万元。在买进卖出中,徐雪的资产像滚雪球般壮大。
2007年,意外再次光顾徐雪。
几个温州人看中一处房产,准备和徐雪联手出资。“我们口头约定,每人出资100万元。”徐雪说,“他们告诉我,三个月可以净收50万元。”
生活不是生产,往往不能按部就班。两个月后,徐雪接到温州人的电话:“所投房产要延迟交房,请收回你的100万元!”
“我一打听才知道,那房子已经大赚,他们只不过想踢我出局。”这次受伤,让徐雪再次深切感受到重庆人在温州单打独斗的艰难。
“温州人真是精明,算计到骨头里,有人说,他们连头发丝都是空的,要超越他们很难。”徐雪虽屡屡上当,但依然对温州人的抱团精神钦佩不已,“相反,一些重庆人喜欢单干和窝里斗,这常让重庆人在竞争中处于下风。”
温州人像狼,重庆人只有团结起来,才能与狼共舞。结乡盟,组建温州重庆商会的想法,在徐雪的脑海诞生了。
一家一家地跑,一遍一遍地晓之以理,2007年9月9日,一百多双重庆游子的手终于紧握在一起——温州重庆商会正式成立,徐雪被推选为会长。
激昂的商会会歌奏响时,大家的眼角都湿润了,在温州打拼的重庆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温州人一般不会单独投资项目,而是由某个企业拿下项目后,其他人直接参股,不参与经营,只享受分红。因为不是每个人对所有行业都懂,那就让懂行的人来操作。
徐雪依葫芦画瓢,带领渝商大举进军制造、零售、贸易、房地产等行业。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合作,渝商战果在温州遍地开花。
2007年12月19日,因领导有方,徐雪荣获温州市首届十大杰出外来创业青年功勋奖。
恋乡情,创办摊贩公司
晚上7点,五马街,重庆汉子老陈,忙着和老婆、儿子摆摊。
正宗重庆牛肉面,是一家三口的谋生之道。
老陈把餐车推到马路牙子上,儿子搭起帐篷、摆好桌椅。天气已冷,帐篷挡风,才能吸引路人,吃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
引人注目的是,老陈和附近数十家小吃摊,用的是同一种餐车。车身上,印有“支持市容管理,共建和谐社会”字样。
“不用和城管‘躲猫猫’了。”老陈感叹,“一年前,那完全是另一种光景。”
五马街,位于温州中心城区,被称为“温州王府井”。当地人形容这里遍地是金,“在这里摆一小时的摊,比在其他地段摆一天的收入还多”。
但五马街是禁摊的,因为游摊聚集之地,就是油烟、垃圾泛滥之所。于是,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猫捉老鼠”的游戏。
“经常看到摊贩和城管起冲突。”徐雪说,“这其中,不乏重庆老乡。”
“常听不少老乡诉苦,摆摊像过街老鼠,躲躲藏藏,生意很难做。”徐雪说,“每次遇到老乡和城管发生摩擦,我都会出面说情。”
“猫鼠游戏”在不断升级中恶化。
2008年11月12日,终于发生了大规模的“猫鼠大战”,温州市区交通因此瘫痪两小时,数位重庆籍摊贩受伤。
看到老乡流血的额头,徐雪心疼得掉下泪来。
“很多老乡,受年龄、学历等制约,找不到合适工作,迫于生计才沿街叫卖,不准摆摊,他们可怎么生活啊?”徐雪失眠了。
数夜辗转反侧后,徐雪走进了温州行政执法局:“一味取缔游摊,这太不人性化了,为何不想办法规范呢?”
“堵不如疏,何不组建摊贩公司进行疏导,把游摊培育成一个规范市场?”徐雪的话引起了主管部门的反思,一番调研后,他们采纳了徐雪的建议。
2008年底,在徐雪牵头下,全国首家专门管理摊贩的公司——民民商务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了。
民民商务负责对摊点进行改造,提供餐车、清洁、体检等服务,每车每月收取300元租金,并代表摊贩与执法部门进行沟通,保障权益。
“终于结束了游击战生涯,可以安安心心摆摊了。”老陈感叹。
看着老乡们一个个安顿下来,徐雪心甜如蜜。
还乡愿,引领资本入渝
“人这一生,不管穷与富,总忘不了生养自己的故乡。”随着年龄增长,乡情在徐雪骨子里越积越浓。
2008年秋,金融危机袭来,徐雪开始每天关注重庆新闻。
“受金融危机影响,温州商人开始收缩投资战线,怀揣资金观望。”徐雪说,“仅我认識的商人手中,就有上百亿元资金。”
“我想为家乡尽一点微薄之力。”徐雪想做的,就是搭桥,为庞大的温州游资寻找重庆突破口。
2009年7月,徐雪通过温州重庆商会,组织了几个投资团悄然入渝。
走万盛、访璧山、入铜梁……徐雪领着投资团四处出击。
张智,投资三亿元,在垫江开建瓷砖生产线;张成明,投资4600万元,进军铜梁种植业;程宇峰拿下30亩地,准备大搞养殖业……十几个区县走下来,徐雪心里乐开了花。
不仅如此,徐雪还与合川等区县签订了委托招商协议书。回到温州后的三个月里,徐雪接待并引见了十几个重庆区县招商团。
“我只是想通过商会这个平台,为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徐雪把自己看得很小。
现在,徐雪有一个新梦想:等时机成熟后,在重庆开办西南第一家摊贩公司,让重庆的游摊也规范起来。
“这不过是一个异乡游子的乡恋情结。”徐雪眼神迷离,“再浓的老酒,醉人不过三天,可乡情这坛老酒,却能醉人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