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动见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生命力

来源 :世界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nus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步入了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中国人的思维观念、生活方式,甚至行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在近代历经人为造成的“断层”之后,又一次面临时代的挑战。古圣先贤留下来的人生智慧能否继续发挥经世致用的社会功能?能否抑制现代人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灵弊病?这是当前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回避,需要重新审视的时代命题。2010年8月,为期四天的北京首届学习传统文化经验交流研讨会在房山区召开,来自不同领域的代表,分享了实践传统文化后为他们的家庭生活、工作带来的良性改变。为此,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这次会议主办单位之一——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经贸发展工作委员会执行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凌孜老师。
  凌孜女士1941年生于延安,原名叶向真,叶剑英元帅之女。她现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普及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华母亲节促进会副会长、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经济贸易发展工作委员会常务会长等职。
  
  记者:凌老师,您好!首先对传统文化经验交流北京首届研讨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通过本次会议很多人都切身感受到了学习传统文化,尤其是认真学习《弟子规》所激发的震撼心灵的道德提升力,对此您有何感想?也请您顺便介绍一下举办这次会议的缘由?
  凌孜: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北京召开实践传统文化的经验汇报会,也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党的十七大号召,即要以“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有一点我们体会非常深刻,那就是历史上任何时代包括今天,都是上层领导指明方向、提出政策要求,至于具体怎么做,还要靠下面的领导按上级指示去进行发挥,方能做出成绩。比如,中国古代杨家将的故事,一有外患时,当时的宋代皇帝总会点杨家将出征,因为他们打仗有方、屡战屡胜。可见,当遇到外族入侵时,政府首脑会派出属下去抵御,至于这个仗怎么打,则是下面执行者的事情。最近,我在香港的一个论坛上提到,香港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从孙中山等人领导的反清民主革命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新中国的建设,一直到我们的改革开放,在每个重要的历史阶段,香港都是不可替代的前沿枢纽,并成为聚集海外侨胞捐款支援国内的大后方。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要恢复经济生产,但是怎么做谁也没有经验。由于香港特殊的历史地位,香港一些经济界的爱国精英就出谋划策,提出要划出一个特别的地域作为对外加工区,来引进外国资金做出口加工项目。当时,香港南商银行的创始人庄士平先生搜集了全世界各大加工区的资料,包括各个国家的对外加工方式,全部提供给广东省委习仲勋、吴南生等负责人,经共同研究后,提出“广东先走一步”,要求在深圳、珠海建立一个对外加工的区域,用以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这样一步一步探索前进才有了特区的出现,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样板。从这里可以看出,在中央已有方针政策的前提下,重要的是下边的执行情况!这需要在各地党委的支持领导下,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去完成,才能为上面提供执行中的典型。过去大庆、大寨都是这样涌现出来的。
  今天的传统文化也是如此,对此中央已经发出号召并指明道路,剩下的就是我们自己实际去经历和体验。我们之所以开这个会,就是想介绍一些市、县、基层企业、学校、社区实践中国传统文化的有益经验。通过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他们不仅净化了人的心灵,提高了人的素质,而且对企业、社区和村庄都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通过介绍这些经验,我们希望能让更多的人来关心、学习怎样用传统文化去解决一些社会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企业单位提高了他们的管理效率,它们的员工不仅正确认识到自己对家庭和社会应负的责任,而且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对待工作、发展事业。这些通过行动去实践的社会单位、社会团队,用文化软实力带动了硬实力,做出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不蜚工作业绩。
  我们总说,要发展中国的软实力,那么什么是软实力?我认为,软实力就是要实现“厚德”,厚德才能载物!中央提出要自强不息,作为我们十三亿人的老百姓该如何做呢?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厚德载物,只有人民的德“厚”了,才能承载国家生存及一切发展的需要,二者是不可分离的。为此,我们要加强德的土壤,实实在在地落实党的十七大号召,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而且要见到实际效果才算数。
  这一会议已在全国很多地方,像秦皇岛、唐山、深圳、宝鸡、邯郸、青岛、郑州、大理、哈尔滨、烟台等城市举办过,有的地方甚至已经举办过数次传统文化论坛,其中大部分都是宣传部及其下属机构主办的,也有的地方是由企业家联合会主办的。今后,这类会议将持续召开下去。
  记者:在推动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您是否遇到过具体的困难?
  凌孜:最大的困难,就是一些党政领导对这些事情抱有一定的疑惑,不知道我们这么多人聚在一起搞什么。然而,一些领导一旦参加过会议,听到老师们和践行者的报告后,大都会为之感动,表示自己也应好好补学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课。所以,我们很希望他们能去听一听。在会上做报告的都是在实践传统文化过程中做出成绩的,企业界从南到北都有这样的典型,党政界、公务员中也有感人至深的汇报。比如,德州武城县的一把手带头深入群众,为解决80%农民的民生问题去做德育工作,并使一些机关单位和所属部门配合这项工作。通过这项工作,他们发现犯罪率有所下降,一些父母告子女不赡养的民事案件也在下降,总之老百姓非常拥护这一工作。再如,河北省高碑店市鑫华新锅炉厂的负责人一直在尽心尽力地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全体职员,四年期间,他们成功处理了许多重要的关系,包括与客户的关系,与竞争对手的关系,等等。他们还出资帮助政府建立传统文化教育有线电视频道,是那种没有广告只做德育的电视节目,当地老百姓都可以点击看到,非常受欢迎。另外,他们还对社会开放传统文化的培训。如今,很多地方都涌现出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而且在短时间内起到“连锁”教育效应。近日,我们将和司法部原部长高昌礼去德州武城县,然后再去哈尔滨、烟台宣传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月的行程已经排得很满了。作为一个退休又上了年纪的人,我的确可以选择养尊处优、玩玩乐乐,没有人会说我不应该,但我却觉得于心有愧。高部长七十多岁了,民政部原副部长李宝库,还有我84岁高龄的大嫂吴小兰(原深圳市副市长)等人,都曾是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完全可以好好地享受“夕阳红霞”,但他们一直不顾年迈疲乏,长期奔走投身于这个伟大的教育事业。我们之所以走到一起,是因为志同道合。中央提倡学习传统文化,群众更渴求通过学习来解决生活中面临的种种问题,所以要鼓励更多的人行动起来,加入到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的队伍中,这不仅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未来,也是人民的期盼。
  记者:用传统文化唤醒大众的社会责任感,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普及工作,需要一系列的措施来推动。对此,您有何建议?
  凌孜:所有的事情都有一个起步,也需要一个切入点。我认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来说,第一是扎根,第二是要长成树杆。有根才能长叶,才能开花,才能结果。所以,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把传统文化作为德育的根先扎下去,《弟子规》就是根,是我们在社会中做人做事最基本的“交通规则”。在古代,人们把生活中的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称之为“五伦”,这是社会基本人际关系的总括。而作为社会人,古今中外谁也离不开这些“五伦”关系,只有这些关系处理对了,家庭、社会才能和谐。所以,学习传统文化,就是要懂得如何处理这些关系,回归到正确的关系中,要明白自己的位置和应该承担的义务。比如,作为儿女就应该孝顺父母,孝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是最基本的定位与家庭义务。百善孝为先,所以我们从孝字入手,开展一种扎根学习,并建议从小朋友开始就将《弟子规》纳入德育的课本中去。我们经常在家里教育小朋友:电插座不能用手捅,开水很烫,暖瓶的塞子不能拔等,这都是对孩子必需的警戒教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样也有很多警戒线,而老祖宗的典籍里早就指出了做人的方向和不能逾越的警戒线。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他必须要被告知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弟子规》就是这样的一本书。现在大家都承认一点,那就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软实力的提升,而这又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包括人对家庭的责任心,对所在单位的责任心,对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关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学习了传统文化之后我们就会明白,在遇到一些事情时就不会越轨也不会乱来,而且会积极地生活和工作。
  现在有很多大学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往往会很困惑,就是因为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所以很容易在社会上碰壁,即使他学历再高,用人单位也不愿用他。现在,为了追求应试高分,幼儿园学习小学的课,小学学习中学的课,中学学习大学的课。到最后,大学却反过来要补学幼儿园的礼仪课,就是见人要问好,要有礼貌,等等。由于历史上人为的原因,这种教育已经中断了一百多年,我们这些老人之所以马不停蹄地到处呼吁,就是要请大家都来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大家都赶快补上人生最重要的一课,否则在人生路上会处处碰壁!即使你现在正春风得意,享受着荣华富贵,但这未必能够伴你一生!
  记者:现在人类正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您认为在致力于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的同时,如何吸纳人类世界的先进文明成果?
  凌孜:我认为,人在社会中,必须要把有益于自己健康的和生存发展的营养都吸收进来,才能成长发展得更好,如果我们把国外一些好的科学技术或文明成果拒之门外,就叫偏食,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会对我们的国家、社会乃至个人产生不利影响。但我提倡的这种吸收有一个前提,即要用我们的传统文化打造一个能选择吸收的好的“消化系统”,把不好的东西屏蔽掉或排出去,尽量吸收好的东西,这是发展进步所必需的。而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涵盖了这样的认知体系,古代的《易经》也好,《黄帝内经》也好,《道德经》也好,都是教我们如何认识宇宙、自然和自己的关系,包括天人合一的道家学说,还有已经发现的宇宙能量与物质的互变关系,这些不能屏蔽,而是需要学习和吸收。民族的灵魂是文化,我们得先做一个魂魄健全有智慧的人!
  中国的传统文化能教我们辨别是非好坏,能真正开启我们的智慧。智慧不同于知识,而是最明亮的“眼”,能够正确地辨别事物,所以我们并不是要排斥一切西方的东西,而是要有一个好的“肠胃”,选择吸收好的东西,这才是一个健康的人,从而创造一个健康的社会。
  记者:最后,请允许我提一个有个人色彩的问题,您以前的名字是叶向真,意思是永远追求真理,可否结合您的人生感悟,谈一谈您对真理的理解。
  凌孜:按我的理解,所谓真理就是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的一种永恒不变的规律的统称,如果它变了就不是真理了。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起码在我们生存的社会里是这样,如果希望太阳从西方升起,那是不可能的,像这样的问题我们称之为“道”。今天,我们都在寻求核心价值观,究竟什么是核心价值?按照我的理解,它其实就是一种永恒不变真理的表达方式和显现方式,我们为什么要寻求核心价值观呢?就是因为我们要寻求做人做事的正确道路。这一点我希望跟大家共同探讨。从传统文化中学习如何寻求真理,为的是追求一种永恒不变的人生智慧,否则一生当中,谁愿意今天撞南墙,明天撞北墙呢!人若知道真理的话,就要按照真理的指点,去走人生最值得、最美好的一条路!走完这样的人生才叫幸福。我想这是每个人都希望的,我父亲给我取这个名字,所寄予的希望就是毕生追求真理吧!
  编后语:对凌孜老师的采访是在临近重阳节的一个下午。凌老师明亮的眼睛,睿智、幽默的话语,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我们不禁感慨,跨越年龄,竟然可以如此美丽!这种美是岁月洗礼后的淡定、温馨,是爱和智慧赋予一个人生命的冠冕。一个小时的采访不知不觉间就过去了,但凌老师对推动传统文化德育工作的迫切心情,一直在感染着我们。我们拥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然而传统文化对下一代的普及深化教育,却从整体上已经中断得太久太久!此刻,我们应该感恩,感谢那些为传统文化的未来一直在警醒守望的人,感谢他们从没有停下努力的脚步。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教育来说,党中央已发出了号召,而我们应抢时间,赶紧补课吧!
  编辑:陈 敏
其他文献
2009年2月14日,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教育处组织了由在日华人教授、研究学者、留学生30多人参加的,为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建言献策的座谈会。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孙建明表示,研究制定《规划纲要》,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积极应对国际竞争、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和顺应人民群众期盼的迫切需要。在日本学习、研究和工作的教授、学者和留学生,对国内和国外的教育情
[摘 要] IIQ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外部质量保障形式,其基本过程包括机构自评、外部评审和决策、报告撰写并对外公布,整个实施过程中十分注重教育供方各个细节。IIQ鉴定过程主要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保障内容重服务;二是以问卷为主的自评方式,看重全面反映学生的满意度;三是质量保障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发行为。  [关键词] IIQ质量鉴定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启示    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和高等教育本身都
摘 要:作为一个准备到国外高校学习的群体,留学申请者目前呈现出高度多样化的特点。留学申请者的学习水平和经济状况的差异影响其查找信息的内容和信息检索的途径。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留学申请者的个人情况及其申请学校过程中的行为差异,高校能够更为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和新生招录。鉴于此,文章通过分析有意赴美留学的学生的个人情况及其信息搜索内容和渠道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并对其择校行为进行深度分析。  关键词:留学
编者按:出色的设计师通过灵感和创造力诠释艺术;才智领袖利用管理知识运营企业。英国布鲁内尔大学的雷·霍兰博士向我们展示,当二者紧握双手,深入合作时,一个成功的品牌便孕育而生。霍兰博士在上世纪90年代开创了设计管理本科课程,在他看来品牌设计与品牌策略密不可分,品牌策略注重商业化的管理,设计更偏重艺术因素,将二者整合起来方能打造出优质的品牌。优秀的设计不是孤立,而应该是完整的、多元化的;应该包含对设计的
[摘 要]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教育已经成为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教育具有自己独特的含义,加拿大在实施STSE的教育过程中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教学策略。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STSE 教育 策略    STSE是英文Science、Technology、Society、Environment的缩写,即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意。由于人类
黄志成,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全纳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比较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拉丁美洲研究会理事,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理事,中国比较教育学会会刊《比较教育研究》编委,西班牙比较教育学会国际会员,西班牙《比较教育杂志》特邀编委,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墨西哥师范大学、智利塔拉帕卡大学、英国坎特伯雷基督教大学客座教授,日本奈良女子大学和德国洪堡
摘要: 以分子间作用力概念学习为例,开展旨在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以“水”为情境载体,设计五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利用手持实验(宏观)表征分子间作用力(微观),通过模型形象地揭示氢键的本质和特征并解释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学生的模型认知水平和微观探析素养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关键词: 分子间作用力; 手持技术; 学科核心素养   文章编号: 1005
举 措    欧盟未来10年将致力推动职业教育培训  欧盟近日宣布,未来10年将加强推动欧盟国家职业教育培训,以确保职业教育培训质量足以培育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满足未来劳动市场需求。欧盟主管教育文化暨多语主义、青年政策的执行委员表示:“我们必须重塑欧洲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形象,使其更贴近真实世界,因为它是连结教育和劳动世界的重要桥梁,在今日经济形势中,全力促使其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已是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