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该怎么做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kn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小衔接”是家长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今年刚刚过去的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主题就是“幼小协同,科学衔接”。宣传月虽然已经过去,但这一话题的热度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事实上,“幼小衔接”不应是到了大班幼儿临近毕业时才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工作,而应是从幼儿入园之日起,教师、家长就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着手做的事情。本期我们邀请了几位幼教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分别从幼儿园园长、家长以及小学一年级教师的角度来谈谈孩子入小学究竟需要做好怎样的准备的问题,希望能为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共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今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是“幼小协同,科学衔接”。教育部要求幼儿园和小学同步行动、双向衔接、相互配合,有效缓解家长对于孩子上了小学学习“跟不上”的担忧情绪,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此,结合多年来对幼小衔接问题的思考,我来谈一谈我们的实践、我们的困境以及我们的愿望。
  一、我们的实践
  我园一直非常关注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的需要,各班教师都会详细了解每个幼儿对入小学的想法,然后持续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其中,大班下学期的“我要上小学”的主题活动是园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小衔接课程中的一项常规内容。
  ●参观小学
  大班下学期,我们主动与小学联系,有目的有计划地带着幼儿逐一去参观小学的教室、图书馆、体育馆、操场、厕所、校医务室、食堂等所有与小学生的校园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及其设施设备,让幼儿可以有亲身的体验。如,和一年级小学生一起坐在小学的教室里听小学老师讲课,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一起体验小学的课间活动,试着去上一上小学的厕所;到小学的图书馆去体验一下如何借阅图书,感受学习的氛围……让幼儿亲身体验小学生的生活,小学的环境,小学教师的教学风格。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和幼儿一起讨论:幼儿园的生活与小学有什么不同?对此,你有怎样的打算?你希望老师给予怎样的帮助?通过这样的讨论,教师引导幼儿思考自己对于入学要做怎样的准备。
  ●解答困惑
  了解了幼儿的想法之后,我们根据幼儿的需要设计和开展相应的活动,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
  如,幼儿提出:小学老师讲课语速快,重复少,一不注意就可能没有听到或没能听清楚。而且小学老师不会像幼儿园班里的两位老師那样整天和学生在一起,所以学生不可能一有不清楚的地方马上问老师。还有幼儿担心自己上了小学字写不好,汉语拼音的学习跟不上。为此,我们邀请小学老师连续来园给幼儿上了几次体验课。请小学数学老师教幼儿如何规范地写数字,同时,在数学区投放相应材料,幼儿可以在区域活动时照小学老师教的方法练习写数字。请小学语文老师来给幼儿上了一堂汉语拼音体验课,让幼儿感受到汉语拼音不仅有趣,也不难学;又给幼儿上了一堂阅读课,让幼儿感受到小学语文课不仅学汉语拼音,还有很多其他内容,有些内容和幼儿园所学的也是相通的。此外,我们还请体育、音乐等学科的小学老师来给幼儿上课,还会请不同学校的老师来上课,让幼儿感受、熟悉并适应小学老师上课的风格。
  又如,有幼儿提出:幼儿园的厕所就设在自己班活动室里,也只有自己班的小朋友会去用,人不多;可是小学的厕所离教室比较远,人又多,课间活动时间又短,来不及怎么办?为此,我们邀请小学一年级学生来和幼儿交流,解答这一疑问。一年级的哥哥姐姐告诉孩子们:利用课间十分钟上厕所时间是充裕的,关键是一下课就要去,不能只顾着玩忘了时间。接着,我们带着幼儿亲自去验证。幼儿在亲身体验到如果一下课就去上厕所,时间是非常充裕的后,他们的担忧自然就消除了。
  有幼儿提出,小学生是每天自己带水壶到学校、自己背书包上学的。为此,我们让幼儿每天自己带水壶或水杯到幼儿园,过渡环节时自己去接水喝或喝自己带的水,每天自己背着书包上幼儿园和回家。各班教师还专门组织幼儿讨论如何安排好自己的课间活动,并进行实际演练,如,首先将下一节课的书本摆放好,接着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小便或喝水,把这些事完成后才能和同学玩,从而引导幼儿学习合理地分配时间,为下一节课做好身体、情绪、物质等各方面的准备。
  还有幼儿提出,小学生一节课时间长,中午不安排午睡,没有区域活动等。幼儿园就从5月起将大班的作息时间与小学衔接:午睡由原来的两个半小时缩减至两个小时,到六月下旬进一步缩减至一个半小时;每天集体活动的时长增加5分钟,每周自主游戏的时间稍作缩减……
  总之,我们的这些举措是基于幼儿自身需要的,是从身心两个方面引导幼儿做好准备。
  ●家园合作
  为了缓解家长的焦虑,引导家长科学地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我们邀请学前教育专家和小学的校长、名师等来园作讲座,还邀请往届毕业生的家长来座谈,谈谈自己是如何根据孩子的特点帮助他们把好“入学关”的。我们特意邀请了不同类型孩子的家长,他们的教养观念也各不相同。如,他们之中有非常关注孩子发展但从没让孩子上过任何兴趣班、幼小衔接班的家长,也有让孩子上过很多不同类型的兴趣班、幼小衔接班的家长;有一年级学生的家长,也有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学生的家长。我们请每个家长谈谈:你当初认为孩子是否有必要上幼小衔接班,为什么?你的孩子在入学适应期的表现是怎样的?对此,你做了什么?现在再来看,你认为孩子是否有必要上幼小衔接班?
  邀请不同类型孩子的家长来介绍经验,可以让大班幼儿家长了解到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因此针对每个孩子所做的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也应是不同的;每位家长都要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依据其需要和不足,给予重点关注。比如,有位家长谈到自己孩子主要的问题是人际交往,他到了小学后没有朋友,甚至有段时间因此而不愿意去上学;有家长谈到他在帮助孩子分析作业中的差错时发现主要问题出在倾听能力方面,于是就加强了对孩子倾听能力的培养;有位家长谈到孩子希望教师每次都能请他回答问题,如果教师不请他回答,他不是插嘴就是发脾气,对此,家长和孩子进行了交流,帮助孩子逐步改善;有位家长谈到孩子老是因为忘记而漏做作业,家长为此开始关注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   相比于一年级学生的家长,二年级以上学生的家长在看待幼小衔接问题时态度有了转变,一些家长就谈到,他们认为从幼儿园到小学的不适应是人成长所要经历的必然过程,因此没必要太在意。如,一位四年级学生的家长说:“其实要说不适应,孩子每个阶段都会有不适应的情况,我的孩子现在上四年级了,还是会经常出现各种不适应。我认为,就应该让孩子自己去经历。你能帮助他消除入小学的不适应,但不可能帮助他消除一生中的各种不适应。”一位三年级学生的家长说:“其实说不适应就是头一个月,现在看看根本没什么。如果我有第二个孩子,我就没有那么紧张了,还是应该让孩子自然过渡比较好。”一位二年级学生的家长说:“我觉得幼小衔接更多是家长要‘衔接’,即家长的心态要平和。我的孩子在一年级时,我看到他考卷上错了很多题,我就一题一题地和他分析错的原因,是没听清要求、没看清题目、理解错了题意,还是根本就不会做,然后,再和孩子一起商量怎么改变。我从没有因此对孩子发过火,正因为如此,孩子从一开始在班级中成绩排名倒数,慢慢进步到现在处于班里中等水平,我认为这已是很大的成功了。我很欣慰的是,孩子从未因为自己在班里成绩落后而不愿意上学,反而是越来越喜欢了学习,因为他知道自己会不断地进步,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因此,我认为没有必要将小学的学习内容提前教给孩子,这剥夺了孩子体验到经过自身努力而获得成长的机会。”
  这样的座谈让大班幼儿家长认识到幼小衔接工作中还需关注孩子生活常规、学习品质、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培养,让家长了解到自己保持平和心态、拥有正确观念、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的重要性。
  二、我们的困境
  在工作中,我们感到虽然幼儿园已积极主动地承担了我们应该做以及我们能做的各方面的工作,但幼小衔接仅仅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小学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幼儿园。
  ●来自小学一方的阻力
  现有的一些小学的招生录取方式不改变,幼儿园在转变家长观念和行为方面所作的努力轻易就会被颠覆。记得几年前,一位家长在孩子参加完一所著名公办小学的入学分班考试后,来向我抱怨说,听了老师的话,没有给孩子提早认字、学数学,也没上过任何幼小衔接辅导班,结果考试考到了20以内的加减法等,最后分数自然不高。去年,我园有三名幼儿去考一所民办小学,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结果:一个考得很好,直接录取;一個考分不拔尖,交了3万元;一个没上分数线,要读就要交30万元。这一消息在家长群中迅速传播,家长纷纷感慨:孩子考得好不仅是给家里节省了一大笔费用,还为家长挣得了极大的面子。在这一令人震撼的现实面前,幼儿园所宣传的科学观念变得苍白无力,在微信群、QQ群中,家长们热烈地谈论各个“名校”的考试形式和内容,并相互推荐各种兴趣班、幼小衔接班,积极做着“迎战”的准备,早把幼儿园所宣传的科学观念抛在了脑后。
  小学校长和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会极大程度地影响家长的观念和行为。我们每年都会邀请小学校长和名师来园给家长们作幼小衔接的专题报告,但遗憾的是,有的校长和教师一开始谈观念时还是正确的,可在谈到具体方法时立刻回归知识取向,骨子里仍然认为孩子要提早学习小学的知识,而并不是真正从儿童出发、从儿童成长规律出发来谈幼小衔接的。有一位小学教师甚至直接和家长讲:“当然要提早认字,认得越多越好。”他的理由是:第一,上了小学测验或考试时,教师只念一遍题目,孩子若没能听清楚,就没办法做题,如果孩子认得字了,就会自己看题目了。第二,别人都提前学了,只有你的孩子没学过,那就落后了,老师不可能为了一个人放慢教学进度的。第三,写字是要练习的,上幼儿园时不练,到了上小学时,作业多了,就没有时间练字了……结果,一些家长原本还坚信幼儿园宣传的正确观念的,听完讲座后也一下子紧张起来。后来我再请小学老师来园就会非常谨慎,一定是事先充分了解他们的教育观念,并与他们本人沟通证实后,才敢邀请他们来园给家长作讲座,以避免给家长带来负面的影响。
  此外,大多数小学的管理者并不觉得幼小衔接工作与己相关,不认为幼儿园和小学需要双向衔接、同步行动。一些知名小学的管理者对幼小衔接这个话题根本不屑一顾,幼儿园主动找他们合作,他们却根本不愿意接待,即便答应接待了也会强调各种困难,他们认为这只是在帮助幼儿园完成工作任务,他们对此没有责任。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力,也容易挫伤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来自家长一方的阻力
  近几年,一到大班阶段就会出现下午家长把孩子接走去上各种辅导班的现象,甚至在最高峰时,一个班级里有三分之二的孩子被接走,不参加班级下午的活动;双休日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游、踏青、参观活动等,也有很多家长为了不耽误外面辅导班的课程而替孩子请假。
  一些家长不仅自己坚信“不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理念,而且还不断灌输给孩子,让他们都认同这样的观点。我曾到班里去了解孩子对于上幼小衔接班的看法,有的说:“我妈妈说,要上最好的学校就要考语数外,所以,我就要上语数外的辅导课。”有的说:“我妈妈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我长大了要有许多黄金,所以我要好好读书。”有的说:“我妈妈说,如果不提早学,上了小学会跟不上。”有的说:“老师,我太忙了,从周一到周六每天都有课,还要写作业,根本没时间玩了。”有的说:“我喜欢学芭蕾,可妈妈非要我上幼小衔接班。”……这些家长的言行至少传递给了孩子以下一些错误观念:
  第一,凡事我都要争最好的。且不讨论什么才是最好的,其标准是谁制定的,单讨论从小给孩子树立“凡事都要争最佳”的观念是否恰当。成人该反思:“凡事争最佳”有可能吗?有必要吗?孩子为了争他人眼中的最佳所付出的代价是什么?这是他所喜欢的吗?我恰恰认为,该从小传递给孩子的观念是“学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和适合自己的”,这能够帮助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始终追求自己真正喜爱的事物,这样人生才是充满动力和不畏困难的,这样孩子才能享受自己人生的每个发展阶段。
  第二,读书只是为了拥有“黄金屋”。这一观念误导孩子认为读书只是获取金钱的手段,而不是引导孩子感受到读书可以给自己智慧和力量,引导孩子发现和体验读书本身带来的快乐,让孩子发自内心地爱上读书。   第三,兴趣不重要,入学最重要。孩子非常喜欢跳芭蕾舞,可是家长认为小学入学考试不考这个内容,就不让孩子学。这不仅限定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只能按家长认为有价值的模式进行,更重要的是扼杀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让孩子从小就体验到不快乐、不自主。
  第四,玩是浪费时间。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是在游戏中学习的。而有的家长告诉孩子玩是浪费时间,只有坐在那儿看书、写字才是学习,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正事”。家长不仅这样告诉孩子,而且还不折不扣地执行了,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布置了各种各样的作业,就是不给孩子玩的时间。所以,孩子会说“我忙得没有时间玩”。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这些错误观念若不加以纠正,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然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三、我们的愿望
  现实常常让我感到无力、担忧和迷茫。我认为,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衔接,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我们期望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媒体、小学、幼儿园都能够进一步努力做出改变。
  第一,希望教育行政部门能严格禁止小学举办任何形式的入学考试,特别是语数外科目的考试。要明确违规后应承担的责任和后果,无论是民办小学还是公办小学,一旦出现违规行为,校方和管理者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违规单位,不仅要給以行政处罚、经济处罚,而且要通过社会媒体大力宣传报道,让学校再也不敢违规,也不想违规。当然,我们更希望用法律的手段防止这类违背儿童成长规律的现象再次出现,以确保孩子童年的幸福。
  第二,希望能从制度上明确小学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应承担的职责。不仅要发布相关文件以明确违规的责任及应承担的后果,还要对幼小协同提出具体化、可操作化的要求,并通过常规化的评估和检查,促使这项工作真正落实到位。例如,可明确规定每所小学要与邻近幼儿园结对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对小学教师、校长的幼小衔接专业水平、履职实绩进行评估,并将其作为学校评优升级的重要考核指标和校长管理工作的考核指标之一。唯有如此,全体小学教师才可能主动承担起责任,才能切实保障幼小双向衔接工作的落实。
  第三,希望全体小学教师都能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教育主管部门应有计划地对小学教师的幼小衔接工作进行持续的培训,并将这项工作作为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基本内容。希望通过培训,让小学教师和校长人人懂幼小衔接,人人会做幼小衔接工作,人人主动地承担幼小衔接工作任务。
  第四,希望所有幼儿园教师能够主动承担起责任,有计划、有目的、有质量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从幼儿入园起就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任务意识、时间观念以及健全的人格等,并将这些能力的培养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落实在日常课程中,让幼儿每一天都在为终身发展做准备,而不仅仅是为入小学做准备。
  最后,希望全社会都能将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作为教育的前提。幼小衔接观念的转变体现的其实是整个社会对于“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实施教育”的认识。为此,社会各部门、媒体都应有计划、持续地做好对家长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而不能仅限于结合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集中进行一两次宣传活动。希望能真正消除从入小学开始就将孩子区分为考上和没考上两等的现象,别让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中,打击孩子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这有违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因此,希望全社会都能爱护儿童,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让入学不再成为儿童人生历程中人为设置的一道“坎”,让每个儿童都能积极地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其他文献
近十年来。关于幼儿园游戏指导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师在游戏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指导策略。教师游戏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缺乏观察、对幼儿缺乏足够的尊重以及对幼儿的年龄差异缺乏认识等方面。零散的理论学习、滥用术语、游戏的社会性发展定位欠妥、缺乏对幼儿游戏的实证研究等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在指导策略方面,有研究者指出要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要有计划地观察,并且提出了针对不同年龄特征、不同游戏主题以及
这里所说的“关键教育事件”是指在教育情景和其他相关情景下,能强化当事者(或者参与者)的原有教育认知或引起当事者(或者参与者)原有教育认知冲突的事件。它可以是一个完整的事件过程,也可以是一个重要的片段,或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关键教育事件并不一定是重大事件,只是在日常教育教学情景中对当事者的观念、情绪具有一定冲击和影响的事件。“教育教学行为”则是指教师在一定教育理念、组织氛围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在幼
报告4:区域游戏中的深度学习  冯晓霞(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什么是深度学习,区域游戏中幼儿能进行深度学习吗?冯晓霞教授提出问题后引用布鲁姆(1956)认知学习目标的六个层次“识记、领会、应用、分析、评价、综合”论述了学习的不同层次。她指出,深度学习是“学习者以高级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
多项实证调研发现,教龄在6~10年的幼儿园教师表现的职业倦怠最为明显,具体表现在情绪、态度和行为等各方面。职业倦怠的出现与教师工作压力、专业发展、工资福利以及个人的生活、家庭等诸多因素有关。然而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也就是对自己有信心、认为自己能实现专业发展的教师,往往不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由此可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突破口。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
吃午饭时,洋洋总是吃得特别慢,我通常会催促他:“洋洋快点吃呀,你看其他小朋友都吃好出去玩了。”洋洋听了通常会舀上一勺放入嘴里,然后慢悠悠地似嚼非嚼。几分钟后,我见他还没吃完,就会提高几个分贝:“洋洋怎么还没吃好呀?快点吃,快点吃,别的小朋友都要午睡了。”而此时,洋洋已不想再拿起勺子,他毫无表情地看着我。我生气了:“洋洋吃呀,快点吃,你还吃不吃了?不吃就把碗送到碗桶里去。”洋洋愣着,欲言又止,继而起
中班“小吃店”游戏正在进行中。服务员童童走到客人青青面前问:“你要吃什么呀?”青青说:“我要一碗面条。”于是童童走到厨师新新面前说:“请烧一碗面条。”这时另外两位客人进来了,他们扯着嗓予大叫:“服务员!服务员!”童童没走过去招呼他们,只是远远地喊了一声:“请你们学会等待!”童童一直等到把面条送到青青手中,才去理会这两位客人,,过了一会儿。童童又过来对新新说:“有个客人点了水果,给我一个苹果吧。”新
角色游戏的开展依托于游戏情节的发展。无论是幼儿已十分熟悉的“娃娃家”“超市”“医院”,还是新萌生的“宠物医院”游戏,它们的开设及后续开展都建立在幼儿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的基础上,需要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出相关的游戏情节。“医生”和“医院”对幼儿来说不会陌生,他们的认知和经验会支撑着他们在角色游戏中出现去“医院”看病的情节。然而角色游戏中有没有“饲养宠物”以及“宠物生病”等情节,决定了孩子们会不会围绕“
安全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安全”,不少幼儿园将墙壁和柱子安上软包,将桌椅橱柜的边角全部做成弧形,将剪刀、起子、钳子等尖锐物品束之高阁,撤除了秋千、攀登架等“危险”的运动器械,所有户外场地都铺上塑胶,以确保孩子摔不坏、跌不疼。为了“安全”,教师选择把孩子“圈养”在活动室以求省心省事。殊不知,过度保护弊大于利,它只会抑制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阻碍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应变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这是在总结、反思以往的幼教工作经验,批判“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基础上提出的。随着《纲要》的贯彻落实以及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幼儿园教育生活化”已耳熟能详。笔者最近连续几年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到幼儿园进行教育见习和实习,发现大多
设计意图:  鸵鸟是孩子们喜爱的动物,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儿,拥有陆地上跑得最快的本领,孩子们对它既熟悉又陌生,充满了探究的兴趣。另外,鸵鸟独特的外部特征能用较为简单的美术表现元素非常形象地展现出来,从而给予幼儿充分的创造空间,使幼儿发挥创造力,表现出造型各异的鸵鸟。  大班幼儿已经具备对事物形象进行初步表征的能力,运用的象征符号也趋向复杂化,同时将形状进行组合的能力也有所发展,能够画出简略的物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