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听课方法的培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99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会听课,养成好的听课习惯,是每一位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素养和基本能力,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保证。只有学生学会听课,养成好的听讲习惯,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的大环境中来,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倾听呢?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老师的课不感兴趣,老师讲得再多,课上得再怎么精彩,也是做无用功。所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听课的关键。让学生学会倾听,是发展他们的倾听能力的前提和基本条件,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我除了课前精心备课,巧设问题之外,还指定了几个“小法官”、“小裁判”。这些“小法官”、“小裁判”都是我平时观察了解到的听课最不认真的几个孩子。任务是判定学生回答问题是否正确,学生读的课文中是否有字音不准和读错的字。他们能指出一次,记一分,这作为评比三好学生中的一项内容。授课前我尽量采用讲故事、猜谜语等方法巧设悬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倾听的欲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听课,这样就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二.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
  1.指导学生倾听的姿势
  手势或身体动作最能反映学生是否在认真倾听。上课伊始,我首先要求学生臀部坐正,两腿自然放在桌下,两臂自然放在桌上,让同桌和前后桌互相监督。养成端庄大方的坐姿,这对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很有帮助。
  2.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除了让学生想听外,还要让学生知道从何而听,这就要求老师适时地诱导点拨,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听。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往往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他们要思考的时间比较长,有时可能想不出来或摸不着头脑。这时,他们只能是听别人的答案。因此,我在提问的时候,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我采取把一个问题划分成几个小问题的方法,设置不同的梯度。提问时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偏向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归纳和总结。听其他学生发言时,要求每一学生眼睛要看着发言同学的脸,做到神情专一,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想法一致时,则以微笑、点头表示赞同。要让学生明白听别人讲话不是只听“热闹”,而是带着问题去听,去思考。一要听明白,二要思考有无不同的意见,三要思考是否给自己带来了启发,在大脑中多问几个“为什么”。边听边想,边听边记。
  还要让学生知道: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听,如果有不同意见要等别人说完后再提出不同的见解,不要打断别人的发言,这是一种文明礼貌的人应有的基本素养。
  三.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
  学生好的听课习惯的养成,只有正确的姿势,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这还是不够的,因为孩子天性好动,要养成倾听的习惯并不容易。我利用孩子强烈的争胜心,我制定了“回答问题我最棒”、“做小老师”等措施,回答对一次,奖励一分,为别人做一次“小老师”奖励本上加一分。
  例如:一次我在讲《五彩池》这一课时,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五彩池让我最惊奇的是什么?此时我发现有一位学生没有注意听,我灵机一动,提问了他,他当然不会,我说:“来,谁给他当一次老师,奖励一分。”同学们都争着给他当老师,通过这个方法使很多学生改变了听课开小差的毛病。还有一次,我刚讲完课时,随堂出了几个测评题让学生回答,发现还有部分学生不会回答,有的学生回答不完整。我想,刚才讲课时,学生回答得很好,怎么到测评了学生就不会了?由此不难看出,有的学生是听课时并不用心,只听不想,左耳进,右耳出,也没有做笔记的习惯。所以我在课后设置了“回答问题我最棒”这一教学环节。通过这一方法督促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通过一段时间来对学生听课方法和习惯的培养,我发现学生的听课习惯和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回答问题十分踊跃,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有大幅度提升。当然,任何习惯的养成都要一个过程,小学生的倾听习惯的培养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我们要长久坚持,长期训练,使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这样,学生的倾听习惯及各种学习品质也一定会大有长进。
  
  杨皂秀,教师,现居河北邢台。
其他文献
情感激发能使学生“趋向鼓舞、心中喜悦”,有利于调动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激情导入,蕴酿情感    热情,是人类进行活动的源泉,赞可夫曾说过:“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结果。”上课导语要有激情,才能触发学生动情。这样
经常听到许多身处一线的农村语文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似乎有点大海捞针的味道,任你费九牛二虎之力却仍死气沉沉。”笔者以为,这些同仁们发出这样的感慨,未免有些悲观,但也不得不让人思考:精彩的语文课堂是什么样的?尽管新课改为语文课堂注入了一份活力,让语文课堂这潭死水泛起阵阵涟漪,甚至激起了令人欣喜的浪花。但要真正使语文课堂焕发活力,还是需要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语文教师如何去构建精彩的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一代教学理念,也是对语文教育终极目标的一次深刻反思和完美诠释。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方法和技巧。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的重大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方法有:①根据时代特点,因地制宜
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普遍都有这样一种感觉:现代新诗比古典诗词更难教,尤其是“朦胧诗"或一些采用了西文现代表现技巧的作品。因为教师自身“读不懂”所以也“讲不好”,学生们在学了以后更是一知半解,最终只能把诗句背下来应付考试完事。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觉得最大的症结所在,是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现代诗歌的特质进行教学。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作品中一首文词非常丰富、词藻华丽、浓艳,韵律和谐,极富音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戏剧舞台上,绽放了一朵奇葩——荒诞派戏剧,而萨缪儿·贝克特《等待戈多》的上演所获得的极大成功,则是荒诞派戏剧崛起的一个重要标志。《等待戈多》全剧充满了荒诞的色彩,作者把流浪者搬上舞台,揭示了人在荒诞的处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心理苦闷。同时代的中国作家鲁迅也把目光瞄向了社会中的底层人物,以如椽笔写下《阿Q正传》,以表现“人”在社会中的尴尬地位,达到揭露社会不合理性的目的。  一个
新的中学语文教材都有一个新的特点,就是把阅读与写作分开编排。编者的目的是让语文学习更加具有系统性,这种设想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尝试。然而,我们都知道,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找准契机,渗透写作指导,让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领会到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一、揣摩课文题目,渗透写作指导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一个好的题目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五彩缤纷的局面,作文教学作為语文教学混合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度在困惑中亦步亦趋,至今也未能实现从“头疼”到“怡情”的转变。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有感于学生写之苦,教师教之累这种现实的苦恼,认为走出作文教学的尴尬境地,就应该正视存在的问题,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解开症结,改变思路,不要在失败的地方一味周旋,徘徊不前,而是去寻找能在“桑榆”获胜的途径,从而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高考现代文大阅读多为散文阅读,题型相对稳定,多为文字表述题,很多考生对高分值的散文阅读题备感头疼,束手无策。实际上,我们掌握了一些散文的阅读技巧,便不会畏之如虎了。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谈谈高考散文阅读的答题思路,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主旨    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
词语释义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采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准确地解词析义,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培养综合能力的需要。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词语释义的做法。    一.通过汉字的造字方法来解析词语的意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应引导学生把握词语的古今渊源关系,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汉语中的许多词语可以通过其造字方法来解析意义,在确定词语本义的基础上逐步了解
是“以戏/弄臣”,还是“以戏弄/臣”?  “以戏弄臣”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的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这句话历来有两种断法:“以戏/弄臣”和“以戏弄/臣”。甚至有人认为这两种断法都可以,说是此语双关。那么,“以戏弄臣”到底该怎样句读呢?  首先,说“以戏弄臣”两种断法都可以这一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这句话是蔺相如斥责秦王的,表达的意思只有一种,所以他在说的时候肯定只有一种停顿。再说汉语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