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地域特色,构建青海生态文化

来源 :决策与信息·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a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文化秉承传统,不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源泉和保障。青海无论是地理空间还是社会文化都有显著的特质,依托地域特色和传统伦理,构建青海生态文化体系,对实现青海生态文明战略有着重要意义。通过生态文化理念树立、文化品牌形成、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实现青海生态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保证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带动和凝聚作用。
  [关键词]生态文化;构建;地域特色
  青海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体会议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宣示当前我省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会议提出把生态保护第一作为立省之要,提出以生態文明的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求。生态文化是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相关规范以及社会心理,是生态文明实现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构建科学的生态文化系统对生态建设战略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文化内涵分析
  基于不同的认识角度,学者们对于文化生态的概念总结也是多种层次的。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看,生态文化的本质内涵是人们长期与自然界互动的结果,在这种互动过程中,人们以保护生态和追求生态平衡为目的1。从价值理念看,生态文化是一种生态价值观, 或者说是一种生态文明观,它反映了人类新的生存方式, 即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2。也有观点认为生态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不同地域和人群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生境之中会积累和形成各自不同的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体系3。
  本文认为生态文化是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相关规范以及社会心理,这些认知与规范以如何协调人们的生存方式和自然存在为目的。其中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怎样认识自然界;二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三是与自然相关的认知和社会心理的形成。由于生态文化形成于一定区域内的自然环境条件中,与本地的生产生活方式、习惯信仰相适应。而不同区域之间地域文化传统与自然生境有很大分野,因此研究生态文化必须立足地域特色。立足青海地域文化传统构建生态文化,把握青海生态文化建设的特点与意义,有利于形成适宜省情的生态保护文化认同和社会心理基础。
  二、青海生态文化的特点与建设意义
  (一)青海生态文化的特点
  1、地域特色鲜明
  青海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全省共有33个少数民族,各民族文化多元共存,是汉族之儒、释、道文化,藏、蒙、土族之藏传佛教,回、撒拉族之伊斯兰教汇聚与交流的地方。由于历史文化悠久,青海地域文化渊远流长、积淀深厚;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境内的湟水河流域为农业区和牧业区的过渡地段,省内地势东低西高,其间高山与平川交错分布,并形成诸多高原盆地,境内水资源丰富,处于其腹地的三江源保护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地区,每年向下供水600亿立方米,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湿地,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文生态的平衡,可见,在区域地理空间分布和生态战略地位上,青海的生态文化显现出显著的地域特色。
  2、深受传统生态伦理的影响
  考察一定地区内人们的经济生活方式与自然生境、信仰体系建构与自然生态以及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体系与生态伦理关系,就可以看出生态文化受传统生态伦理的影响程度。青海地处高原和三江源头,其生态地位特殊同时也是生态较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居于这片土地的各族民众,无论从传统文化还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中都贯穿着对生境的珍惜敬畏的生态价值观念。生活在青海东部河湟谷地的汉族传统生活中主要依赖经济生活方式与高原河谷自然地理相适应,以农业耕作为主。其传统的民间信仰紧密围绕着农业生态,如雷祖、龙王、山神、霜降娘娘等,民俗活动与节气密切关联如青苗会。可以说汉族社区内的生态文化受传统农业社会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影响,蕴含着深厚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和生态观念。再以青海省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藏族为例,其经济生活方式是以草场、牧民、牲畜为要素经济生活体系,其中折射出游牧文化与草原生态互动的传统生态伦理,藏族的信仰体系建构与自然生态相联系,如天神(雨雪雹雷)、年神(山)、龙神(水,水族)信仰,自然崇拜中表现出对脆弱生态的谨慎文化适应,而在宗教信仰中“惜生惜售”理念体现出的对自然敬畏珍视的生态伦理。这些传统生态伦理成为生态文化构建的重要因素。
  (二)生态文化建设意义
  1、是我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支撑
  青海生态地位突出,关系到我国生态安全,生态保护工作是我省重要战略部署。我省提出把生态保护第一作为立省之要,我们要深刻把握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充分认识青海生态的特殊重要地位和作用,要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理念。生态文明是在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精神风俗等层面中都映现出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的文明状态。要实现神态文明的目标必须注重构建生态文化,形成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
  2、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类的生存环境密不可分,生态文化的形成发展正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认知和价值理念。从物质文化中的社会生产到制度文化中的规范,从价值观念到生存方式中,都有生态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生态文化一面秉承传统伦理,一面不断调试进步,从单一生存到实现文明,体现了先进文化方向。就青海地域文化来讲,生态文化继承传统理念和生存方式,不断构建现代生态文明,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部分,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态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对青海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青海是全国重要水源涵养地,生态战略地位突出。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体会议提出以生态文明的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工作重心转移,加快构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生态美好、经济发展、百姓富裕的有机统一。生态文化是实现我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重视生态文化的构建,我省的经济社会社会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我省地处高原,生态环境脆弱,面临着生态结构单一、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次生盐碱化、农业用地污染严重、水体污染等生态危机,以科学理念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迫在眉睫。生态文化的构建从生产生活理念中引领发展方式,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建设青海生态文化的路径
  生态文明的实现需要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生态文化系统。我省以生态保护第一作为立省之要,需要完善科学的生态文化与之配合。
  1、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培育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
  生态文化的构建从生产生活理念入手,在公众的生活中倡导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媒体宣传和社会活动组织教育传播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展館、户外、培训与媒体教育相结合,在社区生活中,倡导绿色生活、绿色休闲的理念,让生态保护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通过奖励与推选结合的方式,积极参与中国生态文化协会组织开展的“中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的评选活动。通过举办公益性、节庆性等民众参与度高的社区环保活动,向公众普及生态知识。可以在街区的文化宣传栏内,宣传我省生态基本情况,调动公众保护生态的责任意识。通过生态文化的传播,提高公众文化认同,使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成为公众的共有意识和自觉行动。
  2、依托地缘优势,发展生态文化产业
  青海地理环境以及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发展生态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势。依托丰富多元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发民族民间工艺制品、民族歌舞艺术表演、特色会展等生态文化产业项目,利用文化资源同时实现生态保护,并以这些项目带动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旅游借助东部农业区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以旅游经济带动生态农业的发展,我省宗教文化氛围浓厚,可以依托寺院等人文景观,发展人文与生态相结合的特色生态旅游文化项目并开发生态文化产品丰富旅游文化产品销售市场;将生态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来强化生态保护的社会功能。政府在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生态保护社会功能的同时注重吸纳文化企业的资金力量保证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提升公众生态素质,保护资源。例如,可以利用工艺美术品和生态旅游的部分收入保护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
  3、树立地域特色形象,打造生态文化品牌
  打造生态文化品牌,首先要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要素:构建生态文化品牌所需的文化资源要素包括历史、生态定位、生态理念价值、生态科技要素、生态形象等方面。要成功树立地域特色形象要以突出地域特色生态文化为核心,打造生态文化的独特性。通过开发绿色产品、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来强化地域生态文化,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在保证民族区域原生态特色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如何提高影响力。此外,发掘原生态文化仅仅是第一步。在分析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而通过生态文化宣传,使地域特色形象与生态文化品牌一致,并发挥影响力。最后充分利用各种载体(书籍、传媒、展会等)的作用,对青海地区文化的地域特色进行宣传,通过载体与外界交流、传播,形成青海生态文化对外的窗口和平台。
  4、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凝练生态文化理念
  任何文化形式都离不开对传统优秀理念的继承和发展,青海的生态文化理念应寻求传统文化和价值中的精神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永续的发展。青海生态文化构建,应依托传统生态伦理,发挥影响力和感召力。一方面探索生态文化传统深厚地区的民众参与式发展的途径,运用和创新传统生态知识,建立时效性生态保护措施和理念。另一方面要制定促进各民族参与生态评估、决策、管理的机制,发挥文化多元并存优势,协调不同民族生态观念和行为,在实施生态移民的社区,探讨环境变迁后文化变迁调适的方法,促进生境变迁中的文化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构建与协调。
  综上所述,生态文化秉承传统,不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源泉和保障。构建青海地区生态文化体系,对实现青海生态文明战略有着重要意义,通过生态文化理念树立、文化品牌形成、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实现青海生态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保证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带动和凝聚作用。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文化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326-328
  [2]陈寿朋,杨立新.论生态文化及其价值观基础[J].道德与文明,2005(2)
  [3]南文渊,卢守亭.对生态文化的一点认识[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6)
  作者简介
  马婧杰(1979- ),女,青海西宁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文化学,中共青海省委党校讲师。
  法翠雯(1990-),女,中共青海省委党校讲师。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文化学(第二作者)。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采用重庆市装备制造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近10年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重庆市装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波动性增长的趋势。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  一、引言  国家十二五规划[1]指出,装备制造行业要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加强重大技术成套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推动装备产品智能化。制定支持企业技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胡锦涛总书记明
2009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定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不动摇,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势
<正>一直以来,互联网行业都在中国汽车流通领域寻找变革创新的出路。直到2017年,互联网直租新模式打破了沉寂,为中国汽车流通行业的深刻变革带来希望。2017年年初,大搜车顺势
“三多”是指会议多、文件多、报表多的现象。本文对公司、分公司、作业区三级机构的会议、文件和报表进行有限统计分析,尝试从历史背景和现实等方面阐述了“三多”现象的主
中学数学课标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数学能力,提高文化素质,就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历年的中考试题中,都非常重视对数
[摘要]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传统行业逐步改变原有的商业模式,许多农资企业开始涉足电子商务领域。本文提出了发展农资行业电子商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农资行业电子商务的优势,并通过对B2B、B2C、O2O三种电商模式的分析比较,提出O2O模式将成为未来农资销售的主要模式。  [关键词]农资行业;电子商务;O2O模式;销售模式  一、发展农资行业电子商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rn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各企事业单位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作为事业单位中的工作人员,其思想和意识将随着本单位的发展进步而产生变化,因此,事业单位的政工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对此,本文即针对“人本理念”下事业单位政工工作开展的原则及具体策略进行说明,以期为事业单位政工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以人为本;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策略  由于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近些年
0引言n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而脑疝又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出血量小者症状不明显,出血量较大者可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病情进展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