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币二品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l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名誉品“大宋通宝”当拾大钱
  
  “大宋通宝”当拾大钱是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由于钱体大,字形优美,工艺精湛,艺术性强,历来是古今钱币收藏家渴望拥有的大名誉品。该泉为南宋理宗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所铸,铸地为西川地区,与嘉定钱同一钱监。由于只是试铸品,铸量不多,当时就是稀少品,人见人爱,代代相传,时至今日,只有十余品存世,而且绝大多数是传世品,十分稀罕。
  
  民国初年,泉藏家潘伯寅先生曾花了五十两黄金才购得一枚,其泉之罕贵,可见一斑。
  此泉字体书法秀丽飘逸,据传出自宋代大书法家蔡京手笔,其特征是“拾”字从“入”。
  “大宋通宝”存世虽不多,却有几种版别,以字划粗细及大小来分,可分为瘦书小字及粗划大字两种。
  本人收藏的一枚“大宋通宝”当拾大钱(见图1),也是一枚传世品,青铜质,褐色,包浆沉着,是一枚开门见山之品,经过近八百年的摩擦碰撞,钱边及字体均有磨损,出现一些不规则的小沆洼,细看可见左上角钱边与内廓之间有一道微裂。该钱虽有磨损,仍可看出铸钱工艺精良,字体秀美,钱背穿左有一细长的向下斜直月,已发行的钱谱书刊上均未见有此品相,目前应视为仅见品。据泉友介绍,还见过一枚背月向上的,不知是否。这枚泉的直径与其他版别一样为52毫米,重量为41.8克,比其他版别重7~10克。
  另外,笔者还收集到一枚“大宋通宝”当拾铅钱,大小及字体与铜钱相似,但字体较为呆板,锈蚀比较严重,可能是一枚铸造时间距今较远的后铸品(见图2)。
  
  难得一见的“洪熙通宝”钱
  
  洪熙年号介于永乐与宣德之间,是明朝仁宗在位时的年号。明仁宗朱高炯乃明成祖之子,在位仅一年,“洪熙通宝”钱为其在位时所铸(公元1425年),不但铸期短暂,铸量也极少,五百多年后的今天,已难觅尊容。该钱报道及刊登过拓本的仅为两枚,其中一枚初为罗伯昭收藏,现为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罗曾记述:“余藏有洪熙一枚,作风全胎明息,通宝二字近洪武背北平一种,而雄大过之,底章黑漆古。传世锈色极佳,惜为人佩久,两背磨夷。”
  
  另一枚在民国时期为张叔驯先生收藏,王萌嘉先生亲眼见过,并有记述:“洪熙钱曾见生锈一品,绝似洪武小平之阔缘小字者,盖系向炉所铸,绝非剜改所能,四字结构既佳,而洪通宝三字又与洪武钱绝不雷同也。”该钱至今已不知所终。
  笔者有幸在广西柳州集到一枚“洪熙通宝”小平钱(如图),钱径2.32厘米,重量3.7克,为生坑品,褐色底,黄绿锈包浆自然,字体及大小均与罗伯昭旧藏拓本相同,笔划虽有模糊,但字体基本清晰可辨,制作亦算工整,应为官方之作。
其他文献
李政涛先生说:“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可见,教师倾听学生是何等重要!通过倾听学生,教师知道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问题,从而对教师的决策指明方向。  一、钻研教材是倾听的前提  教师要反复钻研教材,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才走进课堂,把自己的阅读行为转化为课堂上的导读行为。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是单纯的自我理解和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