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在如今的中学课堂上,部分学生的课堂行为不尽如人意,有这么一些现象:有的学生上课时脑袋一直低着;有的似乎在安安静静地看书,但他们看的是与课堂内容无任何关系的五花八门的小说杂志;有的趴在桌上啃零食,在与左右同学窃窃私语,或发呆走神、睡大觉;还有的学生开始时对听课还有些兴趣,但一段时间后,思想便开起了小差。学生尽管人坐在课堂里,保证了出勤率,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这种现象就是“隐性逃课”。“隐性逃课”现象相当普遍,尤其在非示范性高中里更为严重。非示范性高中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生活的劳累让不少学生感到压力重重时,这部分学生的彷徨和困惑接踵而至,“隐性逃课”便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方法之一,很多学生因此而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自己。因此,中学生“隐性逃课”已成为学校教育管理中不能忽视的问题。
二、问题的成因
(一)学生自身方面原因
1 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
如今的中学生有很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过着安逸的生活。部分学生缺少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意识不到所肩负的社会历史责任。他们的学习动力仅限于家长、老师的管束,或者来自跳出农村贫困生活的愿望,但纷繁世界的诱惑使这样的学习动力不能长久坚持。
2 对学习的课程不感兴趣,存在厌恶心理
以非示范性高中为例,据调查有5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10%的学生厌恶所学的某些科目,9%的学生害怕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人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
3 受周围同学影响,从众心理作祟
许多中学生存在着从众心理,看到别的同学不听课,自己也跟着效仿。还有些学生怕别人笑话自己是个“老实人”,尤其是那些自信心比较缺乏的学生,不敢坚守自己的行为方式,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索性就随大流。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对学生的理想教育、学习目的教育不到位是学生“隐性逃课”的重要原因。另外,学生学习动机缺乏,在课堂上表现散漫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讲课热情、讲课水平等。反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水平、责任心等也同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兴趣和热情、听课效率等。陈旧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听觉疲劳”,无法给学生惊喜的感受,以致学生慢慢地疏远了课堂学习。
(三)家庭的影响
现在的中学生成长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相对优越,没有吃过什么苦,并且他们从小到大的生活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安排下度过的,所以缺乏自主成长的心理需要和相应的能力。特别是那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家庭背景好、就业容易而自傲,缺乏人生理想、人生规划,不知道自己的长处、弱点,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久而久之,便堕落不堪,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发生“隐性逃课”行为。
三、问题的解决对策
根据中学生“隐性逃课”的表现形态及原因分析,我们应将致使学生“隐性逃课”行为产生的可能因素在早期解决。具体措施如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其学习的内部力量,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是解决学生厌恶学习、隐性逃课的一项重要措施。加强对学生的理想教育,让学生憧憬国家和个人的前途;加强学习目的教育,让学生建立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与同学竞争,与自己的过去竞争,可以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二)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学生进人初中、高中后,学习就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新的教材、新的教学要求,在学生面前摆下一道道难关。有的学生在小学、初中时学得不错,学习成绩很好,可是到了初中、高中后,却很不适应,听不懂,学不会,成绩滑坡,由此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这样发展下去,严重的就会成为引起学生“隐性逃课”的导火索。要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策略尤为重要。掌握了方法,学生就能顺利过渡到新阶段的学习,就能克服种种困难,取得学习的成功,从而增强学习信心,有效地避免“隐性逃课”现象的出现。
(三)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如果被动地接受知识,个人的学习兴趣、愿望得不到满足,不能从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上课不听讲便成为必然。要提高教学水平,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改变过去“注入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引导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互动活动,教师不但要讲好课,还要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的基础上,通过课堂管理来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融洽师生关系,这样教学活动才会真正具有吸引力。
责编 王学军
在如今的中学课堂上,部分学生的课堂行为不尽如人意,有这么一些现象:有的学生上课时脑袋一直低着;有的似乎在安安静静地看书,但他们看的是与课堂内容无任何关系的五花八门的小说杂志;有的趴在桌上啃零食,在与左右同学窃窃私语,或发呆走神、睡大觉;还有的学生开始时对听课还有些兴趣,但一段时间后,思想便开起了小差。学生尽管人坐在课堂里,保证了出勤率,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这种现象就是“隐性逃课”。“隐性逃课”现象相当普遍,尤其在非示范性高中里更为严重。非示范性高中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生活的劳累让不少学生感到压力重重时,这部分学生的彷徨和困惑接踵而至,“隐性逃课”便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方法之一,很多学生因此而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自己。因此,中学生“隐性逃课”已成为学校教育管理中不能忽视的问题。
二、问题的成因
(一)学生自身方面原因
1 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
如今的中学生有很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过着安逸的生活。部分学生缺少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意识不到所肩负的社会历史责任。他们的学习动力仅限于家长、老师的管束,或者来自跳出农村贫困生活的愿望,但纷繁世界的诱惑使这样的学习动力不能长久坚持。
2 对学习的课程不感兴趣,存在厌恶心理
以非示范性高中为例,据调查有5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10%的学生厌恶所学的某些科目,9%的学生害怕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人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
3 受周围同学影响,从众心理作祟
许多中学生存在着从众心理,看到别的同学不听课,自己也跟着效仿。还有些学生怕别人笑话自己是个“老实人”,尤其是那些自信心比较缺乏的学生,不敢坚守自己的行为方式,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索性就随大流。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对学生的理想教育、学习目的教育不到位是学生“隐性逃课”的重要原因。另外,学生学习动机缺乏,在课堂上表现散漫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讲课热情、讲课水平等。反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水平、责任心等也同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兴趣和热情、听课效率等。陈旧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听觉疲劳”,无法给学生惊喜的感受,以致学生慢慢地疏远了课堂学习。
(三)家庭的影响
现在的中学生成长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相对优越,没有吃过什么苦,并且他们从小到大的生活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安排下度过的,所以缺乏自主成长的心理需要和相应的能力。特别是那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家庭背景好、就业容易而自傲,缺乏人生理想、人生规划,不知道自己的长处、弱点,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久而久之,便堕落不堪,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发生“隐性逃课”行为。
三、问题的解决对策
根据中学生“隐性逃课”的表现形态及原因分析,我们应将致使学生“隐性逃课”行为产生的可能因素在早期解决。具体措施如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其学习的内部力量,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是解决学生厌恶学习、隐性逃课的一项重要措施。加强对学生的理想教育,让学生憧憬国家和个人的前途;加强学习目的教育,让学生建立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与同学竞争,与自己的过去竞争,可以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二)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学生进人初中、高中后,学习就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新的教材、新的教学要求,在学生面前摆下一道道难关。有的学生在小学、初中时学得不错,学习成绩很好,可是到了初中、高中后,却很不适应,听不懂,学不会,成绩滑坡,由此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这样发展下去,严重的就会成为引起学生“隐性逃课”的导火索。要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策略尤为重要。掌握了方法,学生就能顺利过渡到新阶段的学习,就能克服种种困难,取得学习的成功,从而增强学习信心,有效地避免“隐性逃课”现象的出现。
(三)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如果被动地接受知识,个人的学习兴趣、愿望得不到满足,不能从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上课不听讲便成为必然。要提高教学水平,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改变过去“注入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引导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互动活动,教师不但要讲好课,还要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的基础上,通过课堂管理来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融洽师生关系,这样教学活动才会真正具有吸引力。
责编 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