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初始期文学改编的特征及其当代意义(1905-1931)

来源 :当代电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12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电影初始期(1905-1931)的文学改编,始于戏曲和文明戏的改编,随后在以“鸳蝴派”为代表的通俗小说的改编中得到长足发展.此时电影改编的特征除了舶来性与主体性、纪录性与叙事性、通俗性与大众性之外,更有着过于追逐利润的商业性与迎合观众趣味的娱乐性.其中商业性与娱乐性作为此时文学改编电影最凸显的两大特征,既是其发展的动因,也是其问题所在.一方面,正是对商业性和娱乐性的追求,使得初始期电影改编注重叙事技巧,促使对通俗文学的电影改编兴起,形成第一次商业电影大潮;另一方面,商业性和娱乐性的要求也使得电影停留在大众文化的浅、俗层面,沦为大众茶酒余闲的清谈资料,导致电影思想性、艺术性有所欠缺.这对当今商业化背景下的电影改编可提供正反两方面的重要启示.
其他文献
一流本科教育作为政策话语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焦点,被纳入国内高校,尤其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建设框架中.工科优势高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代表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未来方向.在对工科优势高校一流本科教育规划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工科优势高校在理念、制度、资源、队伍、文化方面进行了制度预设,并通过明确战略创新思维、强化认知建构、完善组织保障实现集体行动,为国内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提供借鉴.
以江苏省20所“双高”建设院校为样本,通过图表、数据,概览组织机构设置的总体框架,梳理组织机构设置模式,对双高建设办公室、校企合作处等高职院校特殊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展开研究.各“双高”建设院校要在横向组织机构和纵向组织架构的改革上发力,引领职业教育新发展.
本文将考察自电影传入至1949年间澳门社会情境的几段转折,以及双轨持续发展的多数华人群体、少数土生葡人群体的文化活动及其与电影放映业的相互关联.为阐释逾半个世纪的澳门放映景观及特殊之处,特别是追溯华语影像和家国情怀如何在澳门特殊的时局中渐次加强,本文以历史年代学为方法,并在文献考证中着重阐述以下历史节点及维度:无声时代团体精英分别对于电影殿堂化的经营方式、有声年代包括“二战”战火带给澳门影业的影响、抗战结束后至1949年形成的放映格局.早期澳门放映业所呈现出来的兼容并蓄、灵活经营特征和母语、战争情结,是此
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能够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高职院校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要在培训形式上由割裂性培训向融合性培训转变,在培训安排上由终结性培训向系统性培训转变,在培训方式上由单一性培训向多样性培训转变,在培训内容上由规定性培训向自主性选择转变,以切实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纪录电影在当下的窘境,不应该仅仅归咎于电影产业的浮躁、观众的接受以及对于记录这种形式的陌生,更核心的问题则是从创作者到制作单位,对于纪录电影的变在与生成没有形成统一的内在性平面.以存在和认同为前提的创作思维,实际上是将纪录电影辖域化为外在世界的拟像.这些内在性的问题并不能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自行消融,因此我们试图通过研究纪录电影的构建策略来直面这个挑战.
1927年4月17日,南京被确立为国民政府的首都.电影生态与城市之间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动态互动性.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与国民党人的进驻成为南京社会环境变迁的两大因素,对南京电影放映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外来务工人员促进了南京电影放映业的发展,让电影成为一项大众娱乐.南京市民也开始追求一种摩登的观影体验.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国民党人对城市空间进行了全面规划,将新街口地区打造成南京最具现代性的都市消费区域.在观影需求以及城市格局发生双重变化的情况下,南京电影放映业中心由城南地区转移到新街口地区.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活动.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要顺应信息化的趋势,提升自我的教学能力.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具有个性化教学、自主式学习、开放式环境等特征.高职院校教师可从落实“三教”改革任务、完善教学设计、实施特色化教学等方面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工业互联网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需求大量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成功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适合于培养工业互联网产业所需的专门人才.通过概述我国现代学徒制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专业设置、动力机制和知识体系矛盾等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在新时代精神感召下,以非遗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高职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以金坛刻纸创新传承教育为例,探索在高职教学中融入职业体验、在创作过程中结合美育教育的“新工匠”培养模式.
台湾高等职业院校博雅学院开展通识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和卓有成效的体系.在对博雅教育与通识教育概念梳理的基础上,对台湾两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通识教育体系构架进行分析,探析台湾高职院校博雅学院开展通识教育的方法和措施,并结合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博雅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探讨如何推进大陆的高职院校开展博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