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展示方式在博物馆运用的特色探析r——以浙江测绘与地理信息科技博物馆为例

来源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gaih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合浙江测绘与地理信息科技博物馆的布展设计,在分析多媒体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就浙江测绘与地理信息科技博物馆巧用多媒体技术的主要方式和特点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其他文献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代技术革命,映射在科学传播层面,需要在理念、内容、载体、手段、方式等方面进行有效创新.以计算机技术、大数据、网络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为支撑,以其可视化、形象化、IP化为特征,融合了文艺创作、艺术设计于一体的动漫,受到青少年普遍欢迎,已成为新的文化传播载体之一.动漫技术在科技场馆的应用,可以极大地丰富现有的科技展示手段,重点展示科技发展历程、宏观或微观尺度的场景.在进行形象化演示原理,表现科学家埋头科研、弘扬科学精神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
分析了国内外科普游戏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结合科普场馆优势,可形成一种由IP驱动的科普游戏开发模式.
博物馆是传统文化的产物,为摆脱传统博物馆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的困境,文章尝试在大数据技术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数字博物馆相关的管理模式提出建议.并基于大数据的特点,对数字博物馆数据采集、数据融合进行讨论.希望通过大数据技术在传统博物馆中的应用,将其藏品以更具个性化、年轻化、多元化的形式呈现给观众,以加快传统博物馆的转型升级,提高博物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博物馆在知识分享以及知识传播方面的贡献越发突出.文物知识图谱就是为了适应这种新的网络环境而产生的一种语义知识组织和服务的方法.文章试图回归知识图谱构建的本质,通过介绍目前知识图谱构建领域的一些新思路与新形式,结合文物数据库的特点,对博物馆如何利用知识图谱构建文物藏品知识库进行深入思考,以期挖掘文物知识图谱更大利用价值.
本文分析了艺术院校计算机课程中融入人文素养的必要性,教学中与学生及专业特点相结合,深入挖掘人文素养元素,形成协同育人效应.笔者提出了融入人文素养的课程总体实施路径、详细列举了挖掘的人文素养元素、探索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全过程,将计算机课程内容、人文素养元素、艺术类相关专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立德树人和技能传授相统一.
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的影响,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更加被推到了台前.数字博物馆在未来会如何发展?公众如何在博物馆进行发现探索?如何学习参与?数字技术如何为此做出贡献?希望通过介绍德国博物馆4.0项目的实践应用,给我国博物馆数字技术发展带来更多启示.
以英国诺丁汉郡的户外教育课程为例,采用个案研究、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从英国户外教育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组织实施等方面,对融合多学科的综合户外教育课程进行分析和归纳,旨在为我国青少年科学思维培养路径提供借鉴,为我国青少年户外综合课程提供建议.
文章以“发酵技术与生活”校外探究型活动课程为例,阐述了以校外探究型活动课程为载体,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方法和思路;从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两方面,对如何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特别是“科学探究”核心素养进行探究与思考.
突破时空、地域的数字化发展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博物馆的共同命题.将“超级用户思维”应用于博物馆的数字化体验设计,借力智能技术创建更具专业性和个性化的文化体验,可以为博物馆发展的新方向、新模式、新方案提供一定的方法思路.首先,“超级用户思维”应作为国内博物馆品牌化建设进程中重要的战略观;其次,“超级用户思维”在博物馆的品牌化建设中具有更广博的包容度和多元性.同时,“超级用户思维”在提升博物馆数字化体验过程中,需要通过组合创新细分受众需求,与受众共创价值,以实现用户裂变的进阶发展.
基于PISA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中国、日本、韩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六个国家学生科学职业期望和科学资本的异同,以及科学资本对科学职业期望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中日韩学生的科学职业期望相比英美澳学生偏低,但中日韩学生科学素养成绩优于英美澳学生;中国学生在科学喜爱度、科学的有用性认知和科学活动参与上都高于其他国家,但中国学生父母从事科学相关工作的比例最低;科学素养成绩、科学喜爱度、科学有用性认知、父母是否从事科学相关职业对六国学生科学职业期望均具有显著影响,而科学活动参与的影响基本不显著;科学资本对科学职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