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民逝世后人体器官捐献的核心伦理原则

来源 :自然辩证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iaoqing1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下,我国器官移植事业迅猛发展,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器官移植国.与人类健康、生死攸关的人体器官移植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考虑道德的维度.为了规范获取人体器官的行为,维护器官捐献者与受捐者的尊严和利益,树立器官移植事业应该秉持的道德信念,对公民逝世后人体器官捐献的核心伦理原则展开讨论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本文通过分析身体及其器官的属性、死亡等重要概念后,结合中国国情讨论了公民逝世后人体器官捐献的三个核心伦理原则:非商业化、知情同意和共济原则.
其他文献
贝尔不等式及其实验检验表明,对自然的正确理解须基于非定域因果原理.通过对化学键的本性及细胞生物学的三个核心论题的考察,表明生物学基于定域因果性,这导致生物学的因果机械论解释的基本矛盾:同时用不相容的定域和非定域因果性来解释生物现象,由此,包括“结构决定功能”在内的生物学的三个核心论题根基不牢.我们需要从非定域因果性出发,审察生物学的根基:放弃因果机械论,结合量子相关性和拓扑学来确立分子的结构基础;重估生物学的达尔文主义和统计力学基础,复兴目的 论,以解释生物的结构、功能及遗传的连续性何以可能.
尽管科学解释在科学哲学讨论中长期处于核心地位,关于“解释需要”的问题却始终未能得到充分的关注:为何似乎有些现象是需要解释的,而有些并非如此?解释需要的产生不应被仅仅等同于某种类似困惑的产生的心理机制.相反,它可以作为一种基于理由的需要而得到刻画:解释需要源于认知主体的概念结构与观察到的现象间的冲突;而为了得到满意的理论解释,认知主体需要相应地更新或调整其概念结构.这种对解释需要的刻画可能独立于任何一种特定的关于科学解释的理论,但仍能回应所谓科学理论间的不可通约性问题.
“科尔曼船”所揭示的“宏观-微观”和“微观-宏观”联结,为经验社会科学处理不同层次的社会现象、事实、实体、性质或结构之间的因果联结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说明图式.它的不同变形(结构个人主义变形、机制变形、社会层次变形)分别引申出结构个人主义、因果关系类型、社会机制、社会层次、因果力、本体论个人主义、方法论局部主义等一系列新的重要论题,使之成为了当代探讨社会科学的说明逻辑的一个基础范式.“科尔曼船”的复合变形可以为经验社会科学的多层次、多路径、多过程的因果说明提供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
原因特异性是原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针对原因特异性,保罗·格里菲斯等人首次以信息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名为SPEC的量度.按照该量度,原因变量C的特异性等于它跟结果变量E之间的共信息I(E;C).然而,我在本文中提出了该量度的三个反例,在这三个反例中,通过SPEC获得的结果与通过原因特异性的定性定义得到的结果相矛盾.基于此,我在SPEC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新的量度,我将其记作R-SPEC.按照该量度,C的特异性等于条件熵H(E|C)的相反数.为了支持R-SPEC的合理性,我1)表明了R-SPEC与原因特异
通过回顾我国疫苗诞生以后到“冷链”系统建立之前的麻疹防治史,研究发现,在技术基础设施外,以黄祯祥、诸福棠等为代表的国际一流病毒科学家,担当“及时报告”和“切断传播”大任的以赤脚医生为主体的基层卫生人员(包括配合其工作的家长),以及总结经验教训并适时推广预防接种卡制度的受过良好医学和公共卫生训练的技术官僚和专家,共同构成了决定麻疹防治成败的关键因素.以史为鉴,研究还同时借鉴STS基础设施研究的进展,呼吁重新重视人作为医疗基础设施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机器伦理学是思考智能机器带来的伦理问题的新兴研究领域,但其内部已存在重大争议和分歧.这些争议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两类:第一,在应然层面,人工智能体是否应该具有伦理判断能力?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在程度层面,要实现何种程度的人工道德体?第二,在实现层面,如何设计人工道德体?分歧产生于人们对于人工智能体的道德角色、道德责任、道德能力等均有不同的理解,而有限人工道德体可以成为解决机器伦理学中重要争议的有效方案.该方案不仅充分考虑道德行动的条件与期望等限定因素,同时也在彻底反对人工道德体和完全支持人工道德体之间开辟一
本文通过对复杂系统演化中对称破缺环节的细致考察,以“对称疑难”为契机,凸显了非对称的涨落之于系统演化的不可或缺的地位,探讨了涨落本身的层次性以及演化中的优劣问题等,从而对与演化相关的对称与非对称的关系进行了较全面的概括,弥补了过去人们对非对称意义认识的不足,并使我们对系统演化的复杂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自由优生学是优生学在新生物技术时代的复兴,它主张个人生育权利和自主选择,甚至要求“制造”完美的下一代.哈贝马斯批判自由优生学,认为它模糊了治疗与增强、自然与人造之间的界限,造成了人的自我理解困境.这种对自由优生学批判的新意在于,它不是将人性理解为一个本质主义的概念,而是将之作为人的类伦理的自我理解和道德平等身份的人类学基础.它表明,一旦我们成为“被设计的”,我们将无法把自身看作是自己生活史上负责任的作者,也不再能够将自身理解为“平等出生”的类的成员身份.但是,哈贝马斯的批判也存在明显的局限.他在自然和人造
在西学东渐中的科学与儒学关系方面,我们所做的主要工作是:明确了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中科学与儒学关系的研究范围;大致弄清了该时期科学与儒学关系演变的历史轨迹;初步论证了科学与儒学具有根本上的相容性,二者应当协调发展;尝试提出了科技儒学的新概念等.深入开展西学东渐中科学与儒学的关系研究,亟待做到以下几点:合理布局研究框架;适当聚焦重点问题;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原则等.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灵魂,科学史就是提出与解决问题的历史.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基于海洋研究提出板块构造理论,掀起一场科学革命,导致地学研究范式发生根本转变.同时,板块构造理论在大陆地区的适用性,即“登陆”问题,成为新常规科学阶段的重大科学问题.围绕该问题,板块构造理论的研究焦点从海洋转向大陆,并传入中国.中国从批判性地学习、应用到发展该理论,为求解其“登陆”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考察中美地震学界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理论验证活动,再现科学问题的由来、传播和求解过程,展示科学问题如何决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何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