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绿色大学思潮发端于国外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引起社会及高校的广泛关注。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日显重要。党的十八大要求将生态文明推进到社会各领域,明确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战略视角,积极探究绿色大学建设的路径,正是顺应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绿色大学;科学发展观;科学规划;环保意识
绿色大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科学标准,明确绿色大学的内涵是深入开展绿色大学建设研究的前提。我国高校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绿色大学理念,明确建设的基本原则,把握科学依据,高度重视建设绿色大学建设、培养具有生态人格的人才并发挥其重要价值。
一、建设绿色大学的战略意义
生态危机呼唤社会生态化革命,抓住新一轮深化改革的机遇,推进高校绿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现代生态型绿色大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顺应时代发展的形势要求
人们的理智神经终于被拨动并且清醒地认识到,没有环境,没有经济,更没有发展这个看似简单却要花费无数代价的道理。我国成立不到百年,面对这样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高度重视全球环境问题,既是为了我们当前社会的健康发展,也是为了我们子孙后代的长远发展。我国许多高校顺应时代的呼唤提出了建设绿色大学的要求,这代表着我们的高等教育正积极地迎接时代发出的挑战,在大学办学理念层面不断尝试新的突破。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要求
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战略任务和目标后,“和谐社会”便迅速传遍这个古老国度的每一个角落,也得到了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热烈响应和广泛的认同,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主题词和热门话题。和谐社会主要是指人类本身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在不断提出许多全新的要求。因此,创建绿色大学,培养绿色人才,提高人特别是提高当代青年的环保意识,对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础的和谐社会、确保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培养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办学要求
看大学生是否文明,不仅要看他对人,对社会的态度,还要看他对生灵、对生存环境的态度。我们应该知道,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本身就比广大青年具有更高的文化水平,通过绿色大学的创建工程,可以让大学生首先形成一种环保意识,成为社会环保的先行者,最后当大学生走出校园,便可以逐步影响社会的其他群体,有利于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形成,这样的社会氛围对社会的最小分子,也就是我们每一个社会人的全面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非绿色问题的归因分析
国内高校中存在着非绿色问题,比如:学校水电消耗过高;学生绿色环保意识薄弱;绿色科研能力不强。绿色大学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及这些问题所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深入发掘非绿色文化问题的原因,才能为有效治理提供“病理”依据与对策。
(一)决策层绿色环保观念淡薄
创建绿色大学是一件百年大计,是一项基础工程和新生事物。新生事物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被人们所接受,所以不可避免会导致决策层的观念滞后。地方教育部门和环保部门对创建绿色大学的态度不统一,许多地方主管部门的领导在认识上有分歧,没有统一的推进创建绿色大学的意识和观念。
(二)绿色教育体系不完善
校园绿色教育体系的不完善。比如:许多教材未能将环境问题的案例和科学知识加以引入;很多学校将绿色教育设置成选修课程而不是必修课程;许多教师对环保知识贫乏,未能有效开展生态体验教学;学生环保实践活动较少,缺乏具有生态素质的人文培养环境。
(三)绿色人才培养不到位
历史证明,社会需求不仅是社会变革的动力,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动力,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高校的职责所在。然而,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上,对社会迫切需要的绿色人才培养重视不够。不少用人单位领导环保意识薄弱,对环保专业人才或具有环保素质的人才不重视引进。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绿色大学建设
高校应当在绿色大学建设工作中,具体践行科学发展观。应以科学发展作为绿色大学建设的战略取向,坚持育人为本的核心建设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建设绿色大学,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构建设计科学化、校园人文化、生态绿色化、人际和谐化的绿色大学发展模式。
(一)第一要义:科学发展的绿色大学战略取向
科学发展观主要解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其第一要义就是科学发展。在创建绿色大学建设过程中,高校应贯彻科学发展观,并根据自身特长,合理定位,确立科学发展的战略取向。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不同的学校面临着不同的校园问题,创建的指标和重点难点就会有所区别。设计科学化,科学定位、把握科学发展方向是高校创建绿色大学的第一要义。
(二)核心内涵:育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高校中,就是以学生为核心内涵,注重育人为本。现代校园文化的建设通常是由大学生唱主角,本质上是大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舞台。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培养也内在要求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充分完善绿色教育体系,保障学生在高校文化建设活动中的主体性权益,同时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化后勤服务部门的工作。
(三)基本要求:绿色大学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融入进绿色大学创建的实践中,就是要坚持校园主体与环境和谐发展,协调好校内外各种关系,使整个学校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使高校走上生态绿色化道路,就要全面落实四个“绿色”。所谓四个“绿色”,是指创建绿色大学的绿色教育、绿色科研、绿色校园、绿色文化特色及其内容。
(四)根本方法:统筹兼顾促和谐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绿色大学建设的各方面要统筹兼顾。要站在全局角度,明确建设绿色大学所带来的文化效益,审视现阶段我国建设绿色大学所存在的不足并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与途径;立足于当前的绿色大学建设,着眼于其所带来的长远利益;统筹兼顾各方面,将科学发展观的额理念渗透进绿色大学建设的每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焦志延.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下绿色大学进展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2] 王遐见.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丛姗.大学校园建设中的绿色与活力[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2(5)
[4] 王大中.创建“绿色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4)
关键词:绿色大学;科学发展观;科学规划;环保意识
绿色大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科学标准,明确绿色大学的内涵是深入开展绿色大学建设研究的前提。我国高校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绿色大学理念,明确建设的基本原则,把握科学依据,高度重视建设绿色大学建设、培养具有生态人格的人才并发挥其重要价值。
一、建设绿色大学的战略意义
生态危机呼唤社会生态化革命,抓住新一轮深化改革的机遇,推进高校绿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现代生态型绿色大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顺应时代发展的形势要求
人们的理智神经终于被拨动并且清醒地认识到,没有环境,没有经济,更没有发展这个看似简单却要花费无数代价的道理。我国成立不到百年,面对这样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高度重视全球环境问题,既是为了我们当前社会的健康发展,也是为了我们子孙后代的长远发展。我国许多高校顺应时代的呼唤提出了建设绿色大学的要求,这代表着我们的高等教育正积极地迎接时代发出的挑战,在大学办学理念层面不断尝试新的突破。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要求
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战略任务和目标后,“和谐社会”便迅速传遍这个古老国度的每一个角落,也得到了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热烈响应和广泛的认同,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主题词和热门话题。和谐社会主要是指人类本身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在不断提出许多全新的要求。因此,创建绿色大学,培养绿色人才,提高人特别是提高当代青年的环保意识,对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础的和谐社会、确保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培养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办学要求
看大学生是否文明,不仅要看他对人,对社会的态度,还要看他对生灵、对生存环境的态度。我们应该知道,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本身就比广大青年具有更高的文化水平,通过绿色大学的创建工程,可以让大学生首先形成一种环保意识,成为社会环保的先行者,最后当大学生走出校园,便可以逐步影响社会的其他群体,有利于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形成,这样的社会氛围对社会的最小分子,也就是我们每一个社会人的全面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非绿色问题的归因分析
国内高校中存在着非绿色问题,比如:学校水电消耗过高;学生绿色环保意识薄弱;绿色科研能力不强。绿色大学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及这些问题所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深入发掘非绿色文化问题的原因,才能为有效治理提供“病理”依据与对策。
(一)决策层绿色环保观念淡薄
创建绿色大学是一件百年大计,是一项基础工程和新生事物。新生事物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被人们所接受,所以不可避免会导致决策层的观念滞后。地方教育部门和环保部门对创建绿色大学的态度不统一,许多地方主管部门的领导在认识上有分歧,没有统一的推进创建绿色大学的意识和观念。
(二)绿色教育体系不完善
校园绿色教育体系的不完善。比如:许多教材未能将环境问题的案例和科学知识加以引入;很多学校将绿色教育设置成选修课程而不是必修课程;许多教师对环保知识贫乏,未能有效开展生态体验教学;学生环保实践活动较少,缺乏具有生态素质的人文培养环境。
(三)绿色人才培养不到位
历史证明,社会需求不仅是社会变革的动力,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动力,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高校的职责所在。然而,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上,对社会迫切需要的绿色人才培养重视不够。不少用人单位领导环保意识薄弱,对环保专业人才或具有环保素质的人才不重视引进。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绿色大学建设
高校应当在绿色大学建设工作中,具体践行科学发展观。应以科学发展作为绿色大学建设的战略取向,坚持育人为本的核心建设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建设绿色大学,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构建设计科学化、校园人文化、生态绿色化、人际和谐化的绿色大学发展模式。
(一)第一要义:科学发展的绿色大学战略取向
科学发展观主要解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其第一要义就是科学发展。在创建绿色大学建设过程中,高校应贯彻科学发展观,并根据自身特长,合理定位,确立科学发展的战略取向。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不同的学校面临着不同的校园问题,创建的指标和重点难点就会有所区别。设计科学化,科学定位、把握科学发展方向是高校创建绿色大学的第一要义。
(二)核心内涵:育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高校中,就是以学生为核心内涵,注重育人为本。现代校园文化的建设通常是由大学生唱主角,本质上是大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舞台。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培养也内在要求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充分完善绿色教育体系,保障学生在高校文化建设活动中的主体性权益,同时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化后勤服务部门的工作。
(三)基本要求:绿色大学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融入进绿色大学创建的实践中,就是要坚持校园主体与环境和谐发展,协调好校内外各种关系,使整个学校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使高校走上生态绿色化道路,就要全面落实四个“绿色”。所谓四个“绿色”,是指创建绿色大学的绿色教育、绿色科研、绿色校园、绿色文化特色及其内容。
(四)根本方法:统筹兼顾促和谐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绿色大学建设的各方面要统筹兼顾。要站在全局角度,明确建设绿色大学所带来的文化效益,审视现阶段我国建设绿色大学所存在的不足并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与途径;立足于当前的绿色大学建设,着眼于其所带来的长远利益;统筹兼顾各方面,将科学发展观的额理念渗透进绿色大学建设的每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焦志延.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下绿色大学进展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2] 王遐见.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丛姗.大学校园建设中的绿色与活力[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2(5)
[4] 王大中.创建“绿色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