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众多的学生着想,鼓励、帮助他们成为积极、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也为他们在音乐方面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折阶段,他们的认知活动带有随意性、不自觉性,认识水平也是以具体形象为主,爱玩、爱动是他们的天性。如何让低年级学生尽快地融进音乐课堂,并提高音乐课堂教学实效?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利用心理特征,培养音乐兴趣
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凡是感兴趣的事物,在学习过程中易于被接受。新课标也指出,要强调音乐教学的愉悦性,低年级的学生对音乐审美态度处在“写实阶段”。纯真、快乐的天性自发地产生了音乐审美态度。他们爱唱、爱跳,边唱边玩,随心所欲,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完全凭兴趣参与。这时,只要教师教得好,以兴趣为导向,学会都会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的。
1.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嘴巴是闲不住的。但如果让他们随意说话,无疑会影响教学。这时,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较容易进入状态。因为特殊的教学场景必定渲染出特殊的教学气氛,极易感染学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角色,如同身临其境,直接产生心理体验。如在教学《小宝宝,睡着了》这一课时,为了渲染气氛,营造一种宁静的夜晚的情境,笔者熄灯,拉上窗帘,并将事先在黑板上、墙壁上粘贴好的星星、月亮等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紧接着以语言导入:“夜静悄悄地来了,晚风婆婆轻轻吹,月亮姐姐笑微微,小宝宝在摇篮里,听!妈妈唱起了《摇篮曲》……”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情境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和表现欲望,培养学生的兴趣。
2.利用游戏培养兴趣
游戏是小学生与世界打交道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枯燥的节奏,如何把枯燥、呆板的节奏变得让学生乐于接受呢?可以把节奏带入游戏中,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各种不同节奏。如在学习《小青蛙找家》这首歌曲的“X X”和“XX X”节奏训练时,笔者就采用了游戏法,可先用《小青蛙找妈妈》这个故事导入,当讲到“小青蛙长大后,它们继续找妈妈,于是边跳边呱呱地四处张望”时,便让学生融入这一游戏中。笔者让他们边跳边念“跳 跳|呱 呱|跳跳|呱 呱|”,当讲到“小青蛙找到了妈妈,便迫不及待地想扑入妈妈怀抱”,于是加快步伐时,再让学生体会“跳跳 跳|呱呱 呱|跳跳跳|呱呱 呱|”这一节奏。这样,枯燥乏味的节奏也就变得灵活多姿。
3.开展竞赛培养兴趣
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很强,他们渴望受到教师的表扬。于是笔者就采用组与组比赛、个人与个人比赛的方式,采用“比一比,谁最美”评出谁是表演家,采用“比一比,谁是百灵鸟”评出谁的声音最动听。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又展现了他们的音乐才能。
二、开展体态律动,优化课堂教学
著名的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体态律动是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不断地促进听觉、动觉、思维、情感的协调发展。只有从学生本身具有的节奏要素出发,以听音乐和身体运动为手段,才能唤醒学生本身所具有的音乐本能。让低年级学生学玩结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体态律动同时协调对学生的大脑、身体和感觉的开发,让他们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
1.在律动中感受节拍
体态律动教学是一种很好的表现音乐节拍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各种可爱的动物或各种生活中的动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与表现力,感受音乐的节拍。如:通过模仿跛脚老人走路,可使学生感受2/4拍子的强弱规律;通过青蛙三次跳,学生感受了3/4拍子的强弱规律;通过蹦、走、单腿跳、走,学生可感受4/4拍子的强弱规律;通过模仿荡秋千、摇摇篮、划小般等动作,能感受6/8拍子的摇曳的样子;等等。
2.在律动中训练音高
音高的训练不仅能使儿童得到音准,而且能培养儿童的乐感。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音高概念较差,有些学生根本就体会不到教师所讲的“到高音区就唱高一点”或“低音区唱低一点”,而且总是唱不准。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自身的体态律动进行辅助教学,用手势让学生体会音高。如在学习《法国号》时,“5 3 3|5 3 3|”这一句音程跨度较大,学生很不容易掌握,于是,笔者用手势进行辅助教学,学生在无意中就感受到了音高,音就唱得准确无误了。
3.在律动中欣赏音乐
音乐欣赏是音乐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时,要把“动”引到音乐课堂中,改变传统的坐着听,而让他们边听音乐边做律动,帮助他们理解音乐。如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教师可以根据各种动物的动作、叫声、形态,边听音乐边讲故事边做律动。当听到单簧管丰满、圆润的音色奏出跳跃、轻快的主题音调时,便让学生模仿可爱的小兔跳;当听到大管深沉、浑厚的音响时,便让学生模仿乌龟迟缓而笨重、勤恳而踏实的形象;当听到钢琴伴着低音提琴的音响时,便让学生模仿大象笨拙的形象……
低年级音乐课堂需要教师有满腔热情。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为学生提供愉快的学习情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利用心理特征,培养音乐兴趣
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凡是感兴趣的事物,在学习过程中易于被接受。新课标也指出,要强调音乐教学的愉悦性,低年级的学生对音乐审美态度处在“写实阶段”。纯真、快乐的天性自发地产生了音乐审美态度。他们爱唱、爱跳,边唱边玩,随心所欲,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完全凭兴趣参与。这时,只要教师教得好,以兴趣为导向,学会都会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的。
1.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嘴巴是闲不住的。但如果让他们随意说话,无疑会影响教学。这时,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较容易进入状态。因为特殊的教学场景必定渲染出特殊的教学气氛,极易感染学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角色,如同身临其境,直接产生心理体验。如在教学《小宝宝,睡着了》这一课时,为了渲染气氛,营造一种宁静的夜晚的情境,笔者熄灯,拉上窗帘,并将事先在黑板上、墙壁上粘贴好的星星、月亮等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紧接着以语言导入:“夜静悄悄地来了,晚风婆婆轻轻吹,月亮姐姐笑微微,小宝宝在摇篮里,听!妈妈唱起了《摇篮曲》……”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情境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和表现欲望,培养学生的兴趣。
2.利用游戏培养兴趣
游戏是小学生与世界打交道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枯燥的节奏,如何把枯燥、呆板的节奏变得让学生乐于接受呢?可以把节奏带入游戏中,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各种不同节奏。如在学习《小青蛙找家》这首歌曲的“X X”和“XX X”节奏训练时,笔者就采用了游戏法,可先用《小青蛙找妈妈》这个故事导入,当讲到“小青蛙长大后,它们继续找妈妈,于是边跳边呱呱地四处张望”时,便让学生融入这一游戏中。笔者让他们边跳边念“跳 跳|呱 呱|跳跳|呱 呱|”,当讲到“小青蛙找到了妈妈,便迫不及待地想扑入妈妈怀抱”,于是加快步伐时,再让学生体会“跳跳 跳|呱呱 呱|跳跳跳|呱呱 呱|”这一节奏。这样,枯燥乏味的节奏也就变得灵活多姿。
3.开展竞赛培养兴趣
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很强,他们渴望受到教师的表扬。于是笔者就采用组与组比赛、个人与个人比赛的方式,采用“比一比,谁最美”评出谁是表演家,采用“比一比,谁是百灵鸟”评出谁的声音最动听。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又展现了他们的音乐才能。
二、开展体态律动,优化课堂教学
著名的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体态律动是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不断地促进听觉、动觉、思维、情感的协调发展。只有从学生本身具有的节奏要素出发,以听音乐和身体运动为手段,才能唤醒学生本身所具有的音乐本能。让低年级学生学玩结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体态律动同时协调对学生的大脑、身体和感觉的开发,让他们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
1.在律动中感受节拍
体态律动教学是一种很好的表现音乐节拍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各种可爱的动物或各种生活中的动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与表现力,感受音乐的节拍。如:通过模仿跛脚老人走路,可使学生感受2/4拍子的强弱规律;通过青蛙三次跳,学生感受了3/4拍子的强弱规律;通过蹦、走、单腿跳、走,学生可感受4/4拍子的强弱规律;通过模仿荡秋千、摇摇篮、划小般等动作,能感受6/8拍子的摇曳的样子;等等。
2.在律动中训练音高
音高的训练不仅能使儿童得到音准,而且能培养儿童的乐感。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音高概念较差,有些学生根本就体会不到教师所讲的“到高音区就唱高一点”或“低音区唱低一点”,而且总是唱不准。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自身的体态律动进行辅助教学,用手势让学生体会音高。如在学习《法国号》时,“5 3 3|5 3 3|”这一句音程跨度较大,学生很不容易掌握,于是,笔者用手势进行辅助教学,学生在无意中就感受到了音高,音就唱得准确无误了。
3.在律动中欣赏音乐
音乐欣赏是音乐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时,要把“动”引到音乐课堂中,改变传统的坐着听,而让他们边听音乐边做律动,帮助他们理解音乐。如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教师可以根据各种动物的动作、叫声、形态,边听音乐边讲故事边做律动。当听到单簧管丰满、圆润的音色奏出跳跃、轻快的主题音调时,便让学生模仿可爱的小兔跳;当听到大管深沉、浑厚的音响时,便让学生模仿乌龟迟缓而笨重、勤恳而踏实的形象;当听到钢琴伴着低音提琴的音响时,便让学生模仿大象笨拙的形象……
低年级音乐课堂需要教师有满腔热情。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为学生提供愉快的学习情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