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发作胰腺炎为主要表现的von Hippel Lindau综合征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man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von Hippel Lindau(VHL综合征)是一组家族性、多发性、多器官的良恶性肿瘤征候群,按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患者子女均有50%的发病几率。基因携带率各国报道不一,一般估计为十万分之三左右,外显率(penet rance)接近百分之百。临床表现的复杂多样性是VHL综合征最显著的遗传特点。现报道我院一例以反复发作胰腺炎为主要表现von Hippel Lindau综合征。

其他文献
患者男,30岁,主因胸闷,气短伴发热1周余急诊入院。患者入院前10d进食后发生哽咽、呕吐,继而出现胸闷、气短和发热症状。在当地医院就诊,发现左侧液气胸,行闭式引流,引流出灰黄色脓液约500ml后症状缓解。行食管镜及气管镜检查后考虑“食管破裂、气管畸形”。
对于长期不能进食的患者,为保证营养供给,往往需要肠内或者肠外营养支持.全胃肠外营养不仅经济成本高,而且容易引起败血症、肝功能衰竭、电解质代谢失衡及胃黏膜萎缩;胃肠内营养患者需长期使用鼻胃管,易发生鼻黏膜溃疡、食管狭窄、胃食管反流和吸入性肺炎.自从1980年Gauderer等[1]首先报道了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以来,由于其
ERCP时一些情况下需使用针状刀,正确使用针状刀可以使许多ERCP操作中的困难迎刃而解,但由于针状刀使用中有较高的并发症,使之成为许多内镜医师提高ERCP操作水平的障碍之一。本文总结了我们在ERCP中针状刀的使用情况和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处理的一些体会。
目的探讨晚期肝外胆管癌及壶腹癌采用^125Ⅰ粒子置入治疗的方法和价值。方法12例经B超、CT、磁共振检查确诊或拟诊为肝外胆管癌及壶腹癌的患者,采用十二指肠镜行ERCP检查,并取活检行病理检查,确定恶性肿瘤的病变长度,行病变段胆管扩张后置入金属支架,引流胆汁。于支架置入7-14d后采用相应的自制粒子载体将^125Ⅰ粒子置入,行腔内持续近距离放射治疗。术后随访6-32个月,进行B超及内镜复查。结果12
期刊
经内镜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具有很好的疗效,但其有出血、后腹膜穿孔、化脓性胆管炎及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死亡率达0.2%~1.5%.近几年开展的乳头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 balloon dilation,EPBD)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并能部分保留Oddi括约肌功能等特点,但也有学者认为EPBD术后
目的探讨治疗性ERCP在各种医原性胆道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经ERCP治疗的医原性胆道损伤共71例病例。结果71例医原性胆道损伤患者中46例胆管狭窄患者行内镜下气囊或探条扩张术,临床症状缓解率93.5%(43/46),14例胆管狭窄患者行内镜下塑料胆道支架置入术,临床症状缓解率92.6%(13/14);8例胆漏患者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和鼻胆管
患者男,75岁,因上腹隐痛不适半月来我院就诊。患者半个月前开始出现上腹隐痛不适,伴反酸、暖气,无恶心、呕吐、黑便及发热。查体:剑突下轻度压痛。胃镜检查示胃底近贲门处一直径约2cm隆起,表面光滑(图1)。超声内镜示胃底隆起性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向胃腔内生长,
目的确定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共聚焦内镜下形态学特征,探讨其组织学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共聚焦内镜对78例患者进行常规胃镜检查,标准位置及有黏膜可疑病变部位用共聚焦内镜观察,制定共聚焦内镜下肠上皮化生的判定标准,与相应部位活检的病变组织的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患者的483个位置进行共聚焦扫描,获得12497幅图像,共聚焦内镜可以获得在体的胃小凹、上皮细胞、结缔组织和微血管网的高清晰的荧光图像,
经皮胃造瘘术插入小肠营养管,即经皮内镜小肠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jejunostom,PEJ)是一项无需开腹手术及全身麻醉的胃及小肠造瘘新技术,国内开展较少,以下介绍我院近期做的2例PE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