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逐步由以计划经济为主过渡到市场经济为为主,相应的职业学校教育也逐步以市场为导向。职业学校所必开的德育课也应该相应地做出调整,以市场为导向,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是平民教育,教育出来的学生必须具有市场意识,学生才能在将来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找到工作。因此,德育教育应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严重脱节
1.职业学校德育教学落后于学生的思想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伴随这样的变化,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剧烈改变,现在的学生已经不是30年前的学生,但现在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与30年前相比没有太大变化。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模式与内容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学生的思想发展,这种滞后于学生发展的情况在我国社会经济面前表现得相当明显。
学校传统德育模式落后于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没能及时地反映学生思想发展的时代特点。
首先,学校的德育教学内容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近年来虽有变化,但变化有限,与学生的思想发展格格不入,如有的教材内容还是老一套,对学生没有任何吸引力,甚至有的教材乱编,东拼西凑,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职业学校的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企业,需要他们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具有市场的思维,但是教材与教学内容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其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也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当代职业学校的学生虽然大都是中考的落榜生,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改革开放、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复杂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时刻影响他们,塑造他们,而德育方法往往重传递、轻思考,忽视道德选择和澄清能力的培养。
2.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与企业的需求相悖
学校的教育模式落后于企业的实际需求。中国加入WTO之后,大量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利润越来越低,如此竞争激烈的市场,企业如果想生存下去,进而得到更大发展,则无疑对员工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职业学校则是为企业培养人的。经过笔者对职业学校德育教师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德育教师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或者知之甚少。
教材编写与企业需要相距甚远。职业学校德育教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家统一要求使用的教材,这一类教材由于难度较大,再加上学生缺乏兴趣,所以,学生不愿意学。另一方面是省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编写的教材。这类教材的编写人员主要由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与在校德育教师共同组成,而这一部分编写人员主要根据以往的工作与教学经验,再加上目前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进行教材编写,根本没有企业人员参与,所以编出的教材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当然,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
二、如何促进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与市场经济的接轨
职业学校的任务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因此,德育教学应以为企业服务为导向,努力培养出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努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与相互渗透。
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接轨做得比较好的是德国。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给我们以好的借鉴。与我国的企业不同,德国的法律明文规定,所有企业都必须承担职业培训的义务,不参加培训的企业国家要征收罚金,严重的要吊销执照;参与培训的企业可以得到国家的补助、优惠的贷款等。目前中国仅仅靠企业自觉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需要政府的介入与政策的支持。德国企业界也有承担职业培训的优良传统,业主十分明白,工人的素质决定企业的素质,培训是对未来的投资,是为了企业的发展,所以都乐意参与培训。与此相对应,德国职业学校教学中也十分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如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高度的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市场意识、合作意识、竞争观念、时效观念、法制观念及待人接物的修养等。反观我国目前的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无论是教材上还是课堂教学的内容上,鲜有以上内容,结果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的需要背道而驰,学生与家长也怨声载道。
德育教育也可以这样做,让学校与企业相互渗透实现真正的双元制。一是加强双方人员交流。学校可以派老师进驻企业,在企业工作,了解合作企业的文化,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管理制度带入德育课堂,企业也可以派工作人员进入学校,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二是重新编写德育教材。职业学校德育教材的编写者一般都是在校的老师,这样的教材是闭门造车,无法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真实需求,因此,职业学校德育教材的编写应有企业人员的参与,将企业文化与管理融入到德育教材中。
综上所述,时代需要对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进行改革,只有按照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促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实验课题组”.面向未来的探索——“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64.
一、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严重脱节
1.职业学校德育教学落后于学生的思想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伴随这样的变化,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剧烈改变,现在的学生已经不是30年前的学生,但现在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与30年前相比没有太大变化。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模式与内容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学生的思想发展,这种滞后于学生发展的情况在我国社会经济面前表现得相当明显。
学校传统德育模式落后于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没能及时地反映学生思想发展的时代特点。
首先,学校的德育教学内容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近年来虽有变化,但变化有限,与学生的思想发展格格不入,如有的教材内容还是老一套,对学生没有任何吸引力,甚至有的教材乱编,东拼西凑,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职业学校的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企业,需要他们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具有市场的思维,但是教材与教学内容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其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也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当代职业学校的学生虽然大都是中考的落榜生,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改革开放、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复杂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时刻影响他们,塑造他们,而德育方法往往重传递、轻思考,忽视道德选择和澄清能力的培养。
2.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与企业的需求相悖
学校的教育模式落后于企业的实际需求。中国加入WTO之后,大量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利润越来越低,如此竞争激烈的市场,企业如果想生存下去,进而得到更大发展,则无疑对员工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职业学校则是为企业培养人的。经过笔者对职业学校德育教师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德育教师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或者知之甚少。
教材编写与企业需要相距甚远。职业学校德育教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家统一要求使用的教材,这一类教材由于难度较大,再加上学生缺乏兴趣,所以,学生不愿意学。另一方面是省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编写的教材。这类教材的编写人员主要由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与在校德育教师共同组成,而这一部分编写人员主要根据以往的工作与教学经验,再加上目前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进行教材编写,根本没有企业人员参与,所以编出的教材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当然,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
二、如何促进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与市场经济的接轨
职业学校的任务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因此,德育教学应以为企业服务为导向,努力培养出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努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与相互渗透。
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接轨做得比较好的是德国。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给我们以好的借鉴。与我国的企业不同,德国的法律明文规定,所有企业都必须承担职业培训的义务,不参加培训的企业国家要征收罚金,严重的要吊销执照;参与培训的企业可以得到国家的补助、优惠的贷款等。目前中国仅仅靠企业自觉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需要政府的介入与政策的支持。德国企业界也有承担职业培训的优良传统,业主十分明白,工人的素质决定企业的素质,培训是对未来的投资,是为了企业的发展,所以都乐意参与培训。与此相对应,德国职业学校教学中也十分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如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高度的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市场意识、合作意识、竞争观念、时效观念、法制观念及待人接物的修养等。反观我国目前的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无论是教材上还是课堂教学的内容上,鲜有以上内容,结果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的需要背道而驰,学生与家长也怨声载道。
德育教育也可以这样做,让学校与企业相互渗透实现真正的双元制。一是加强双方人员交流。学校可以派老师进驻企业,在企业工作,了解合作企业的文化,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管理制度带入德育课堂,企业也可以派工作人员进入学校,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二是重新编写德育教材。职业学校德育教材的编写者一般都是在校的老师,这样的教材是闭门造车,无法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真实需求,因此,职业学校德育教材的编写应有企业人员的参与,将企业文化与管理融入到德育教材中。
综上所述,时代需要对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进行改革,只有按照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促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实验课题组”.面向未来的探索——“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