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国家一级文物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ffyzero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河北博物院“大汉绝唱·满城汉墓”展览第一展厅中,陈列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透雕双龙白玉璧”。这块玉璧是1968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刘胜墓的棺椁之中发现的。它通长25.9、璧外径13.4、内径4.2、厚0.6厘米,用和田白玉制成,玉质晶莹润泽,光辉华美。两面琢刻谷纹,纹饰精巧;边缘处有一周凸起的棱;璧的上端透雕卷云双龙,两条龙昂首翘尾,跃而欲飞,造型生动。无论从材质、构思设计,还是雕琢技法上看,这件玉璧都是汉代玉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这块玉璧的材质,是和田白玉。汉代用玉的来源主要有岫岩玉、蓝田玉以及和田玉等,其中和田玉尤其难得。汉武帝时代,礼器、佩饰用玉盛行,而且当时国势强盛,中原同西域交通往来,玉材来源相对之前更加丰富,汉代玉器便在继承前朝琢玉精华的基础上把玉器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这件双龙白玉璧用料精良,雕琢精细,是汉玉中的上乘之作,可以代表汉代玉饰发展的较高水平。
  我们说一件文物的珍贵,不仅在于材质和工艺,其本身更是历史最真实的记录者与承载者。窥一斑而见全豹,从这件国宝身上,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人怎样的生活状态与生命观念呢?
  先来看下边的环状玉璧部分,上面那些像“卷尾小蝌蚪”一样的凸起物是一种美丽的纹饰,叫做“谷纹”。古人在玉璧上雕出他们常吃的食物——谷子的纹饰,包含了期盼年年有个好收成,打多多的粮食,吃得饱饱的这种吉祥含义。用一个成语来解释这种象征意味,就是“五谷丰登”。丰登是丰收、成熟的意思,而五谷指的是五种粮食——稻、黍、稷、麦、菽。在今天,稻和麦最为我们熟知,稻指的是大米,麦子可以磨成白面。至于另外三种,菽指的是豆子类粮食的总称,今天我们喝的豆浆、豆粥、绿豆汤、红豆羹都是“菽”做成的;而黍、稷两种作物的说法较多,一般认为黍是粘粘的黄米,而稷是不粘的黄米。也有人把所有粮食作物统称为稷,所以才用“社稷”代指国家——社指的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古人在他们认为“山岳之精华”的美玉上,首先雕琢上粮食的形象,这印证了那句俗话——民以食为天。
  中国还有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上得到满足后,古人开始追求精神寄托,所以他们在布满谷纹的玉璧外廓上部,雕刻了两条相背而立、昂首翘尾、跃而欲飞、生机勃勃的夔龙。夔龙就是长独角的龙。中华民族是以龙为图腾信仰的民族,有人认为这可以追溯到炎黄部落联军与蚩尤大战于河北涿鹿,此战最终以部族融合为结束,开启了华夏民族——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前身的新纪元。传说轩辕黄帝合符于釜山,万国来朝,于是他取各个部落的图腾动物形象之精华,创造出“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神龙形象,为各部族共同采纳,成为华夏文明的代表性图腾。但实际上,在史前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就发现了龙的形象。1971年,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了一件“C”形青玉龙,后经考古勘察确认该玉龙属于距今七千多年的红山文化遗物。1995年,考古学家在辽宁的阜新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发现了一条长19.7米的红石堆塑龙。这条龙有头、尾和四肢,已经比较完整。查海遗址是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证明中国龙的形象至少已经有8000年的历史了。
  龙的形象包含着多种动物元素,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考证,龙图腾的最初原型是蛇图腾,在消灭了牛图腾、鹿图腾的氏族之后,就把牛角或鹿角加在了蛇的头上,后来又加上了猪的头或马的头、虎或鳄鱼的腿、鹰的爪子和鱼的鳞,经过长期的发展,众多图腾的集合就形成了中华龙图腾的形象。闻一多之后,不少学者也都认为龙的原型是蛇。还有专家认为龙的原型是鳄鱼、蜥蜴和马,或者龙是从闪电演化而来的等。但是我更愿意这样解释:龙图腾和一般的图腾不同,不是单一的动物而是多种动物的集合,这突出地反映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合思想。我们的先祖为了团结、亲近那些被吞并了的氏族、部落的人,在消灭了这个氏族、部落之后,并没有完全消灭他们作为精神崇拜和文化寄托的图腾,而是将失败者的图腾中的一部分加在了自己图腾身上。所以龙的形象就是一种和合团结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源头。这就是这件双龙玉璧给我们的启示。
  玉璧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清朝都有不同形制和纹饰的玉璧出现。汉代玉璧造型纹饰多样,有素面璧、谷纹璧、蒲纹璧和复合纹璧。表面光素无纹的,称为素璧。我们看到的这件透雕双龙白玉璧就是谷纹璧,但在造型上又有创新,叫做“出廓璧”,就是在玉璧的外缘轮廓处附设各种镂空纹饰,内容主要有龙纹、螭纹以及“长乐”“万寿”“长宜子孙”等吉祥文字。此外还有把两形制相同的玉璧外切相连组成的双联璧、把玉璧透雕为大玉璧内含小玉璧的重环璧等。按古文献记载和后人推测,玉璧的用途,主要是作为祭器、礼器和佩饰,还可用于辟邪。透雕双龙白玉璧形体较大,制作考究,推测应是墓主人刘胜所珍爱的礼器兼佩饰。
  玉器按形状分,有玉璧、玉瑗、玉环和玉玦等,它们共同特点是中心有孔的圆形玉器。古人提出,中心孔径小于边宽的,称为璧;中心孔径大于边宽的,称为瑗;中心孔径与边宽相等的,称为环;凡是周边有一个小缺口的环,称为玦。玉瑗是君王召见臣子的信物,玉环和玉珏则另有他用:古代君王若是流放一名臣子,被放逐之人不敢离国都太远,因为三年之内如果国君后悔了,想召回他,就可以派人送去一只玉环,环者,还也;而国君下定决心要和这名臣子决裂,就派人送一只玉玦过去,玦者,绝也。可见古人用玉还是很有趣的。
  《春秋左传》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是祭祀,戎是战争。中国古人十分看重祭祀礼仪,而祭祀用玉器中,玉璧是第一位的。《周礼》记载了周王朝正式建立的国家典章制度,其中有关于用玉礼器祭祀天地四方的详细说明:古人以苍蓝色的玉璧祭天,以黄色的玉琮祭地,青色的玉圭祭东方,白色的玉琥祭西方,赤红色的玉璋祭南方,黑红色的玉璜祭北方。老祖宗特别讲究五行,并用不同的玉种、颜色和器形去对应不同的方位,规定得十分明确、严格。古人的观念是“天圆地方”,玉璧是用来祭天的,所以要做成圆形。玉琮则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型玉器,对应“地方”。《周礼》对璜的注释是:“半璧曰璜”。就是说把一个玉璧从中间切开,就成了两个玉璜。可是从出土和传世的实物看,这种解释并不完全确切。现在的考古工作者将器型扁平,形如玉璧、玉环、玉瑗的一部分或近似一半的拱形玉器皆称为璜。有观点认为玉璜的原型是天上的彩虹。玉璋和玉圭相似,呈扁平长方体状,一端斜刃或叉形刃,另一端有穿孔。关于玉璋的形状,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形容“半圭为璋。”也就是说,玉璋是从玉圭上端尖锋处垂直切下的一半,这种形式与出土遗物、古籍和古碑刻纹图中所称为“璋”者也是符合的。玉琥也位于六种瑞玉之列,据记载,琥是以白虎的身份来礼西方;白虎主杀伐,所以古人用“虎符”来发兵。
  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玉文化包含有“宁为玉碎”的民族气节;“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风尚;“润泽以温”的君子品德;“瑕不掩瑜”的包容精神。中国人喜爱用美玉当名字,比如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的长子叫刘琦,次子叫刘琮;还有大家熟悉的赤壁之战的主角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今天很多人名字也带有王字旁,“王”应该读作“斜玉旁”,因为这样的字多跟美玉有关。
  (作者工作于河北博物院)
其他文献
慈禧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是晚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在晚清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慈禧一直是最高决策人和实际统治者。她政治上把持朝政,生活上却尽显女性柔情。她喜欢花和华美的服饰,爱好京戏、摄影,还不时写字作画、舞文弄墨,对于瓷器,她有着自己独特的品位。  “慈禧瓷器”是对慈禧所处时代烧造瓷器的一种统称,包括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广义的是指在慈禧当政期间景德镇御窑厂遵照朝廷指令烧造的各类宫廷用瓷,狭
期刊
通過对鹤壁淇县东周贵族墓地出土的青铜匜,根据铜匜自身存在的病害特征和调查分析结果,制定了保护修复技术路线,运用传统修复技术在当前保护修复理念的原则下,对青铜匜进行科学的保护修复,让文物以良好的状况更长久地保存下来,充分展现文物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宋庄东周贵族墓地位于河南省北部,在鹤壁市淇县西岗乡宋庄村东、方寨村南,淇河西岸的一级台地上。西距卫国故城约十公里,南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纣王墓约一公里
期刊
笔者鉴定的这批第三套人民币“炼钢工人”伍元钞,是分装在10个塑料刀盒里的千连号(图1)。  据送来鉴定的持有人介绍,他是在清理父亲的遗物时发现的,其先后到当地的银行和古玩市场咨询过,但都败兴而归。无奈之下,他找到了湖南省收藏协会文物司法鉴定中心,寻求进一步的帮助。  其实,送来鉴定的这些“炼钢工人”伍元钞,连常规鉴定都不用做,因为它属于一眼假的赝品。跟真钞比起来,这些伍元钞有三个非常明显的漏洞:一
期刊
温州博物馆有一件常年展品——瓯窑“东晋虎形灯座”,1958年底出土于温州永嘉县瓯北镇礁下山东晋永和十年(354)墓葬之中(图1)。温州考古所认为这是“国内出土的唯一以虎为造型的瓷器灯具”,但笔者觉得它很可能出自九江浔阳城窑,而且时代也早于东晋,其用途应属佛教陈设器。    青瓷虎形灯座和虎形插器  瓯窑青瓷“东晋虎形灯座”,通高30厘米,底座是一蹲伏卧着的老虎造型的动物,虎首微微上昂,张口露齿,双
期刊
“印者,信也。”从印章问世时起,作为一种工具,印章的主要功能是信用凭证。  印,本源于实用凭信,发展至艺术审美。篆刻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方寸之间意蕴无穷,文化内涵博大精深。  近年来,随着收藏文化的勃兴,“书信文化印章”的收藏与研究也逐渐广受关注。这类印章是文人印章和商用印章交合产生的,换句话说是文人书房用印和商家商务用印的分支,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寄托亲情友情及思念之情的闲章私印,以
期刊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当时社会各阶层对青花瓷的需求较大,即便是在外销的瓷器中亦拥有广阔市场。尽管此时御窑厂的青花瓷生产近乎停滞,但民窑青花瓷的烧造却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以更加丰富的纹饰内容、充满生活气息的实用种类、潇洒而不失细致的笔墨意趣,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特别是擅长以人物故事题材入画,反映历史故事、戏曲小说等叙事性内容,世俗人物开始成为主角的青花瓷。它们较之元、明早中期同类题材的拘谨
期刊
2020年4月26日,西泠拍卖有限公司网拍瓷器专场的一件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大直颈瓶(图1),以远远高出拍前估价(3.8万—5万元)、溢价20余倍的80万元成交价,突破了所有人的心理预期。笔者对此虽因未做详细考证和逐一比较,不敢轻易断言此件青釉瓷瓶是否为该公司乃至中国拍卖市场历年来瓷器板块溢价空间最大的拍品,但确凿无疑的是,拍品之所以能够引发竞拍者强烈的竞价兴趣,与其作为龙泉瓷器珍品的稀缺性和艺术性
期刊
作为一个以收藏外销瓷为主的藏家,我有19件明清外销瓷藏品有幸被收录于“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民间收藏陶瓷大系》(江苏·安徽卷)当中(图1)。为了帮助读者更详细地了解这些藏品,受《大系》总编委的委托,我在此把“外销瓷”这个特殊的收藏品种作个简单的介绍,并选择其中几件明清外销瓷精品,与读者朋友一起赏析。  外销瓷的概念  外销瓷的概念可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上来解释。  什么是广义上的外销瓷
期刊
历代留下来的古籍藏品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好这些古籍是博物馆的责任。本文从预防性保护的角度,以《大乘妙法莲花经》为例,对古籍本身进行病害分析,提出通过进行环境控制与传统防病害技艺相结合的手段,阻止其发生病害,达到对古籍进行保护的最佳效果,进而将预防性保护的方法应用到更广泛的古籍保护中。  文物具有产生、流传、消亡的必然过程,所以就会存在文物保护和修复的问题。全国各个博物馆图书馆收藏着历史遗
期刊
由大英博物馆珍藏以描绘中国古代妇女应循道德规范的《女史箴图》(图1),此画分段作图并书箴言。现画已残缺一半,尚存九段,人物衣纹作“高古游丝描”,色调薄而妍,气息古朴典雅,是中国和世界绘画史上颇负盛名的一件杰作。  此画究竟作于何时,原创作者何许人士?目前中外一些专家学者仍存有两种看法或猜测,一为东晋画家顾恺之手笔的唐代摹本;二則可能是出自南北朝某画家手笔的后代摹本。虽有不同,但研究方法都是“就地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