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化的好莱坞与艺术化的欧洲电影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vv9vv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艺术家族中,电影位列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之后,常常被人们称为第七艺术。电影自1895年诞生以来迅速成为人类的宠儿。今天,电影不仅是一门艺术,还是一种被资本操控的商业工具。好莱坞电影以高额的成本投入、庞大的明星阵容、恢弘的场景构建、高端的数字技术制作自成特色,引领当今世界电影的发展潮流。然而,艺术是多元的、文化是多元的,世界上总有一些电影人对好莱坞模式很不以为然,他们标新立异,竭力将电影个性化,不断拓宽电影的艺术空间。《反好莱坞:欧洲电影十大师》,从文化艺术多元的角度反思好莱坞电影的种种弊端,对欧洲十位电影大师及其作品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给人诸多启迪。
  好莱坞:经济利益的疯狂追逐者
  电影为什么受到人们的喜爱?这个问题必须说清楚。电影是声音和画面的巧妙组合,组合后的声音和画面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听视享受,同时在审美角度给人以无限的愉悦感和想像力。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影还兼具娱乐休闲的功能。电影是艺术与技术的呈现,它几乎涵盖了文学、戏剧、绘画、摄影、音乐等艺术门类方方面面的优势。这些优势汇集到电影当中,会产生神奇的魅力。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好莱坞电影对于世界电影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好莱坞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化的创作模式:类型化的电影和大团圆式的故事结尾。直到今天,好莱坞的电影生产商还在沿用这种模式。
  电影生产固然离不开金钱的支持,但是把电影作为一种赚钱的工具,电影作为艺术的面目将变得逐渐模糊。众所周知,当艺术和金钱勾搭成奸后,艺术将不再纯洁,电影也同样如此。说到底,今天好莱坞电影都是围绕金钱的指挥棒转,票房效益大于一切。在这样现实的利益面前,好莱坞没有哪个制片人愿意投钱拍摄文艺片,更不愿意在艺术方面展开大胆的探索。好莱坞构建的电影帝国是一个金钱世界,翻开世界电影艺术史,好莱坞电影在艺术中留名的屈指可数,这不能不说是好莱坞电影的悲哀。
  如果说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电影是商业电影的集大成者,那么欧洲电影则是艺术电影的守护神。欧洲是美国的故乡,欧洲深厚的文化传统和人文主义精神,对于电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作用的作用。在世界电影艺术中,欧洲不论各个历史阶段,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人和电影作品。本书选择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十位电影大师进行解读,他们分别是:瑞典的伯格曼,意大利的费里尼、安东尼奥尼、帕索里尼,法国的戈达尔、雷乃,波兰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前苏联的塔可夫斯基,西班牙的布努艾尔和希腊的安哲罗普洛斯。这些电影大师凭着对文化的敬仰之情、对人类自身的关注和虔诚认真的创作态度,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现在社会中有一种玩世不恭的说法,做什么都是“玩玩而已”,做生意是玩玩而已,搞学问是玩玩而已,搞艺术是玩玩而已,搞写作也是玩玩而已。这种玩玩而已的态度,如果出自名人之口,可能是一种谦辞,如果草根们在具体的实践中真的玩玩而已,其结果肯定是玩得很惨,摔得很疼。欧洲的电影大师们表明上懒散无神采,但是他们个个都是思想者,对电影、对人生都严厉得几乎苛刻,也许是他们这些大师对电影太在乎、太较真、太过于执著,他们电影作品中充满了哲学的追问和极端个性的话语叙事,导致他们的作品产量不高,并且普通观众都难以看得懂。但是他们在电影艺术中的每一次探索,都给电影艺术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一位优秀的电影导演,不是把票房当作检验电影成功与否的标尺,而是看其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整体艺术风貌高低与否。优秀的电影导演不仅是艺术家,还是电影诗人、电影哲学家。
  欧洲电影:个性化创作彰显艺术魅力
  《反好莱坞:欧洲电影十大师》一书中,作者认为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是世界电影的教父。瑞典作为北欧国家,自上世纪初从未遭受战火的洗礼,人们过着宁静富裕的生活。这样的社会环境对于电影创作而言,是不可多得的机遇。伯格曼1918年出生在宫廷牧师家庭,也许是从小在宗教的氛围中长大,以至于他的一些电影作品带有浓烈的宗教色彩。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攻读文学与艺术史期间,他曾经就参加戏剧小组,从事戏剧创作活动。大学毕业后,他长期在担任戏剧导演。戏剧是他的本业,而电影创作则是“副业”,他不愧是一个电影天才,在从事戏剧创作的过程中歪打正着,拍摄了一生中最有成就的四部电影《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野草莓》、《处女泉》。
  这些影片排除了戏剧冲突、故事叙事,以隐喻、象征的手法探讨现代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困难和生命的孤独痛苦。伯格曼的电影颠覆好莱坞电影当中以绘声绘色讲故事为本的特征,突出片中人物心灵叙事。说来也是奇怪,当他在1966年辞去瑞典皇家戏剧院院长一职专事电影创作后,其后创作的电影都难以超越这几部电影的艺术高度,电影似乎给伯格曼开了一次艺术的玩笑。2007年,八十九岁的伯格曼在自己的寓所悄然离世,标志着一个电影时代的终结。
  再看看意大利的费里尼、安东尼奥尼、帕索里尼三位大师。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故乡,这里自古以来历史人文底蕴深厚,艺术家们历来都不太瞧得起美国电影,他们认为好莱坞虚伪、滥情、肤浅,没有文化内涵。意大利的电影大师们自认为与生俱来就受到艺术之神的青睐,他们没有理由不把电影把玩得精彩,事实上他们确实是懂电影的。
  二战中意大利战败,当时国内各种矛盾冲突激烈,人民依然处于动荡的社会生活中,很多电影人把电影镜头直指现实生活,反映底层人民穷苦潦倒的生活。费里尼在电影中延续了这种现实风格,但是他对生活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在艺术中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他最有名的代表作《八部半》是电影史中的惊叹号,在戏剧力量、个人视像和电影语言的掌握方面,成为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杰作。这部电影用最质朴的方式谈论自己:孩提时代所萌发的性意识,导演自己与妻子、情人们之间的矛盾。费里尼曾经说过:“我拍的每一部作品都是自传式的,即便是描绘一个渔夫的生活,也是自传式的。”这部电影在剪辑上的时空跳跃形成了一种独特风格,即被人们称作“意识流”风格。作为意大利电影之父的费里尼从来都没有想到,作品中的意识流风格,掀起了世界电影艺术新的浪潮。
其他文献
林贤治《左右说丁玲》开篇说:“在中国现代史上,有些女性,由于特殊的个人经历和社会关系,在她们身上,贮存了丰富的文化含量。例如宋庆龄、江青、张若名、关露、丁玲等。”这份名单中,前两位闻名于政坛,后两位是知名作家,夹在中间的一位却很少被人提及,而且定位不明、形象模糊。  我最早知道张若名这个名字,是十几年前,读到一本书《纪德的态度》。这是她早年在法国撰写的博士论文的译本,书前有盛成的新序。于是,留下一
一    1928年浦江清在恩师王国维弃世周年之际著文《论王静安先生之自沉》,忆及先师生前“素不主自杀”、“尝讥脑病蹈海之留学生为意志薄弱,而社会之铺张之者,可科以杀人之罪”——此处虽未指名道姓,明眼人却一望便知,所谓“脑病蹈海之留学生为社会铺张”,显然当为1912年3月6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发文《令陆军部准建杨郑二烈士专祠并附祀吴熊杨陈四烈士文》中的湘籍沉水自戕人士之杨毓麟、陈天华。  19
【摘 要】教师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要选取有效的支持策略,平衡“教”与“学”的关系,让幼儿既能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又能根据音乐的乐曲性质、旋律节奏等进行艺术的表现与表达。本文就以大班音乐欣赏活动《森林狂想曲》为例,阐述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中有效运用支架式策略,促进幼儿欣赏和理解音乐内容以及提升对音乐的自主表达、表现能力。  【关键词】支架式策略;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
纵观目前课堂,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仍然跳不出把主要精力花在理解课文内容层面的教学窠臼,即使有了关注“语用”的意识,但往往不知如何实施或存在着诸多较大误区。最为典型的是简单地认为课堂上让学生动动笔写一写就算是落实“语用”理念的课堂了。这说明,接受和认同语文新课程理念只是落实的前提,落实的真正难点是能够让理念对接现实,对接课堂,从而使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真正发生改变。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横向的河流象征着时间的无始无终,它推动水车转动不停,如天空中巨大的钟表,测算着古老的时间;吊脚楼的支柱和船上的桅杆纵向耸立着,密如树林,传达着关于停泊的信息。我注意到沈从文对户外生活有着天然的兴趣,大自然以生命代言者的身份大张旗鼓地进入他的文本,这样蓬勃充沛的自然在以前的中国文学中前所未有。沈从文笔下的乡下人真诚、直率,不说谎,不作伪,不回避命运恶意的嘲弄,不以卑鄙的手段达到目的,《长河》中写到,
新时期与五四    几年前,本人曾经出版过一本书《小说走过新时期》,试图从小说这一最流行的文体出发,来梳理主题与意义等问题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发展中的流变。我当时没有仔细考虑“走出”与“走过”的差别,并按照常规把“五四”新文学运动作为新文学三十年的起点,作为二十世纪文学的起点,作为在此后任何一个阶段的文学命题或者思考的起点,而新时期文学仅仅是从“五四”那里延伸而来的一个新的文学时段的起点。这样的说法
一、相聚在老人去世之后    周辅成先生去世一年之后,今年6月12日,“周辅成先生百年诞辰学术座谈会”在清华大学甲所举行。  我是一月中旬收到书面通知的。实际上,周先生去世不久,他在京的弟子就已经积极着手筹备。万俊人是周先生的关门弟子,跟老人情谊甚笃。老人去世后那段时间,万兄邮件中有一句“先生的丧事之简陋,令人心痛”,这话,现在想起也难过。那时他在邮件中就提到正筹备纪念会和周先生文集出版事宜。我岁
(一)后世不用“鲁”作国号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名常被后世用来作为新政权的名号。最早的例子是楚汉交争之际项羽的“楚”。延至汉末又有曹丕和孙权分别以“魏”、“吴”立国。而后司马氏建立的“晋”更是第一个以周代大国为名的全国统一政权。十六国时期这种情况大爆炸,陆续登场的有前赵(匈奴人刘渊创)、后赵(羯人石勒创)、前秦(氐人苻健创)、后秦(氐人姚苌创)以及鲜卑慕容氏割据的多个燕政权等。唐季的五代十国
程强先生在《书屋》2007年第3期发表《也谈税收》一文(下简称“也谈”),对拙作《写给中国的纳税人》(《书屋》2006年第12期)作了中肯的批评,思路清晰,语言平和周密,给人以启迪,但“也谈”对税收“三性”问题所阐释的观点却不能为本人完全接受,理由是:  第一,关于税收“无偿性”问题,“也谈”以《大日本百科事典》中的一个辞条证明“无偿性”的存在,而我的看法是,“无偿性”只是征税过程中的一种表面现象
记得是1991年初秋,我陪马积高先生在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查阅资料。其时,马先生正主持整理《湘绮楼诗文集》。在卷帙劬劳的间隙,谈起以后的王闿运研究,马先生抚卷叹息说:“这是桩难事!”  窃以为,王氏研究之所以为难事者有三:一者王氏活了八十多岁,经历晚清民国,卷入各种政治漩涡,清流浊流,界定何易。二者此人一生勤奋治学,出入经史,雄渊宏博,仅马先生整理的诗文集就有两百多万字;学力不逮者,往往知难而返。三者